對話生活7組第二次研討

時間:2021年1月26日

主持人:梁玉紅

記錄人:沈潔

一、思考與困惑

二、讀書分享

三、小組共創

(很多部分的分享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沒有細分)

沈潔:剛開始讀書,所以對於項目化學習還沒有清晰的瞭解,關於它的概念、組織形式之類的還是很模糊,覺得需要繼續的讀書才能對項目化學習有更多的瞭解。

梁玉紅:第一、讀書的過程中開始有了一些瞭解,但是還是需要再慢慢地深入研究。第二、今天的時間安排有些困惑,和大組活動也有衝突。

張瑞芬:1.七點準時在大羣聽塔塔教練和涼水井中學的對話分享,覺得非常好。這邊開始了,那邊也捨不得退出。時間上可以調整,可以解決。2.書目在網上訂購還沒發貨,看電子版,對於書的分享還比較困難,因爲還沒有看到書。3.關於項目,一直在聽一些課程,對於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是兩個人提出來的,項目化學習最主要的還是要聯繫生活,在實踐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能力,這應該是一個落腳點,所以今天下午的時候,在我們學校,劉校長提出了一個玩轉寒假,讓學生髮現更美的自己的一個主題活動,自己主要是作爲劉校長的主力協助。和上次對話孩子之後的小組長的體驗是一樣的,因爲當時是做小組長,所以在和老師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我自己感覺收穫特別大。同樣,在這次的活動中也是,今天下午劉校長制定完背景(這裏沒聽太清楚,需要修改)之後,我開始跟老師們說該怎麼來做,包括後面實施方案等等,只有擔子壓到自己身上的時候,體會才能夠更深刻。所以針對我們的項目“家門口的菜籃子”,在這兩天買菜時就開始有意識地和菜農、小販開始討論今年的蔥爲什麼這麼貴,5塊5一斤,然後小販哈哈笑了一聲說,因爲少唄,少了就貴了。所以從這裏我感覺還可以引申到經濟學裏的供大於求,供小於求這些哲學問題和經濟學問題,當時沒有思考太多,當我們開始有這種意識,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還有關注菜市場的菜,問了一下哪些菜比較便宜,哪些比較貴,所以如果我們的方案制定好,落實到學生層面的時候,可能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注意、關注這些,真正地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生活的滋味,就像吳虹校長說,回頭看的話我們當下的這一天就是一個很小的點,我們生活是由這麼多的事情,這麼多美好的事情組成的,我相信會給孩子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感受。

梁老師:特別好,您已經進入了主題的思考狀態了。

盧瑞芬:關於項目,我這兩天在想的是首先需要孩子們去觀察、調研、體驗等活動,因爲現在的孩子很少去菜市場買菜的,所以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和思考,必須在他們有觀察調研或體驗的前提下。比如自己這兩天到市場時,就比較注意觀察。有的攤以帶葉的菜爲主,有的攤只賣藕或紅薯,可能通過觀察和向菜農發文問中也有一些學問。有的是臨時的攤點,有的是固定的攤點,臨時的攤點一般是自己種的菜,從這裏可以引發到學生自己種的話題中。固定的攤點就會涉及到租賃的費用,菜是從哪裏來的等一連串的問題,這些都得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這種體驗對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困惑就是:通過書的閱讀,在想我們以一個什麼樣的驅動型問題來引導,這個問題既要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又要能夠全部貫穿在項目的研究當中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進行探索。這也是非常關鍵的。這是我的一個困惑,大家可以一起來想一想。

陳興凱:困惑的地方有:1.教學點的時間比較緊。2這本書的內容比較陌生,不知道從哪裏下手,也是最大的困惑。我們這裏離北京挺進近,地處農村,又比較偏。3.孩子都是一二年級的,家長對於學生都非常重視,但是對於這種像互加美麗鄉村的課程都很反對,但不過孩子們對於這些都比較感興趣,有的孩子音樂課後喜歡唱歌,但是家長不讓唱。按照課表還是堅持了半年,對於孩子來說總有一些收穫。

劉文霞:第一,小組羣裏拉了胡楠楠老師等,胡老師是從15、16年前就開始做英特爾項目,所以是一個非常資深的老師,下面聯繫讓胡老師等加入進來和我們共創。使用騰訊會議的方式。

第二,關於學習時間的討論(最後大家協商爲週一晚和週五下午1點到2點,)

第三,關於大家剛剛提出的困惑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夏雪梅的書,今年再翻已經是第四遍了,但是依然是常讀常新,我們共同來打開思維。首先我們從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來說,project可以翻譯爲項目,也可以翻譯爲工程,從一個工程來想,拋開書籍對它的介紹,我們把它放到現實中來想,比如說現在正在建設的大樓,這個樓就叫一個工程,從它的建設、文工、投入使用。什麼叫學習素養?學習素養就是學到東西的靈活轉換的能力,其實就是學以致用,是讓孩子們所學的東西真正可以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單純的聯繫是什麼樣子?項目化的聯繫在實際生活當中是一定要有實踐和產出的。前兩章其實都是理論性的幫助我們打開思維,裏面有 崔教授說的一句話,說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讀書、做事、做人。讀書和做事是過程性的,做人是最終的,教會孩子會生活。它沒有那麼高深,隨着我們往下再讀的候就會發現爲什麼夏老師這本書指導性非常強,因爲它立足了我們學科知識,是學科知識的一個生活化,她提出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指在學科知識上學到了什麼東西,再用驅動型問題將核心知識生活化,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情境能夠實踐,併產出。這就叫完成一個項目。

給大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我曾經帶動我們學校三年級的孩子定了一個項目主題,叫做“我的校園我的家”,立足在孩子數學學到了方位,語文在學寫景的文章,科學在學平面圖的設計,做了這樣跨學科的項目課,驅動型問題:六一要有很多人蔘觀我們的學校,我們要把學校介紹給大家,當小導遊;另外要給來參觀的人做一份紀念品,紀念品一定要是我們學校特有的東西,我們可以繪製成繪本,或者書籤。緊接着要給孩子講授我們學科上學到的東南西北等,畫平面圖的時候東南西北是什麼。在語文上學到了寫景的文章,同學們通過實際的觀察學校的角角落落,因爲要介紹,所以 要寫介紹詞,所謂的介紹詞就和寫景文章很相像,當然還有其他的學科,就不再贅述。最後孩子們指向的成果,一方面是外顯化的介紹學校的東西,另一方面是學校的解說詞,通過小組競爭的形式,看哪個小組能夠勝出,然後把學校講給別人。這些都是立足在了學生身上,他們來做。但是也不是隨他們天馬行空的,而是他們已經學到了這些知識,然後讓這些知識能夠在現實中使用。

對於我們來講,我們在讀的時候要聯想我們此次對話生活的主題。和其他組長溝通的時候,好多選擇了種菜,所以我們就不再說種菜了。對於菜市場的點從哪兒選,可以是孩子們已經有過的知識,比如陳校孩子們都是7、8歲,是否學過了詩歌,可以外顯化聯繫起來,或者學到的數學知識,通過菜市場的某些可以顯示出來,樑子老師是美術,是否可以引導孩子畫一下菜市場的前世今生,對話父母菜市場以前是什麼樣子,現在是怎樣的,畫下來,最後孩子們要講。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選的點都應該是立足於孩子們所學過的知識,不然我們太天馬行空,孩子們沒有這些知識的輸入,孩子們進行起來會特別的困難。我們首先是立足孩子已有的知識,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相聯繫,盧老師說的很好,要選擇驅動型問題,孩子們爲什麼要做,這個做絕對不是來自於行政命令,而是驅動型問題和孩子們產生關聯,他們渴望做,希望做。

我們大主題下每一個人做的肯定都是設計部分,就是我們的分支,首先選擇這個的背景是什麼,明晰地把它列出來,接着驅動型問題又是什麼,再一步一步走,夏雪梅老師的書中有課例,是以表格的形式來呈現的,我們最後要做的就是把表格填完。當別人拿到這個以後,他們就能開始做這個課。

比如陳興凱老師做的是二年級的課,標註上,這個課被其他農村學校二年級的老師拿到就可以直接拿來用,是這樣的目的。

接着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其他的資源,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項目化學習,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就是一個大框框,把孩子們掌握的東西靈活轉化,在生活當中真正的體驗,但是又不同於主題式活動,因爲主題式活動最後的結果是開放性的,而項目化學習是要有成果、產出的,這也就是我們爲什麼經常要有逆推的思想來設計我們的課程,一定是由結果向後遞推的,這個孩子們是必須要產出的,建樓,這個樓是一定要建成的。

沈潔:劉校長,我想請問您,就是我們的項目化學習是一定建立在孩子的學習基礎之上的,對嗎?

劉文霞:對,已有基礎知識之上的。

梁玉紅:劉校是一個很好的開頭,而且是拔高型的。

劉文霞:只是有一點點感受,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爲什麼要增加大家碰頭的機會,爲什麼吳校提倡我們碰頭兩次,每一次大家都有那麼一點點困惑,大家都拿出來說說,分享一下,也許路就開了。

梁玉紅:劉校,今天的閱讀分享是否可長可短?

劉文霞:是的

梁玉紅:大家對於書籍都是剛剛開始閱讀,所以誰的內容多就可以多分享一些,少就可以少分享一些。

沈潔:我也是剛開始去了解項目化學習,但是就像剛剛劉校說的 ,素養是對於不同情境的創造性解決的能力,綜合所學的知識融入生活,那麼對話生活,無論我們的主題是什麼,都一定要孩子的生活實際相關聯。因爲有興趣,所以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哪怕比學習知識性更加複雜。我也覺得孩子在探索當中會收穫更多知識性的內容。比如我們去菜市場,瞭解有哪些蔬菜,可能涉及到分類,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就設收穫了生物學知識;再比如說價格,我就是在農村,身邊很多菜棚,疫情期間,周圍很多養蘑菇的,如果沒有疫情,他們的蘑菇就可以送出去,有了市場,價格就會高,但是現在蘑菇的價格反而低了,因爲他們賣不出去了,只能賣給附近的鄉親,而像白菜,這一次疫情白菜價格瘋漲。就像張老師說的價格,價格會受到的影響因素會很多,我們村裏的孩子都能夠了解到這些,並且蔬菜也離不開我們的沒一頓飯,所以我覺得這種與生活相聯繫了,可以激發孩子對於生活的熱情, 進而和學習相關的一系列的活動,他們都有會用更高的熱情,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所以本身對項目化學習很感興趣,希望能夠把生活的東西帶到學習當中,讓孩子們發現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是分不開的,他們也不會覺得學習是割裂的,自己畢業以前從來不覺得語文和生活有關係,直到我做了一名語文老師,開始在不同的文字當中感受,我才發現語文就是生活,包括我們的數學等各個學科都是從我們的生活當中提取來的,所以我覺得這樣項目化的學習就可以把學科和生活真正聯繫起來,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活生生的學習,而生活也是活生生的生活。

劉文霞:沈潔老師,你教幾年級?你看我們能不能這樣,幫着設計開一個網店,把蘑菇給銷出去。(接下來的過程省略了)

梁玉紅:孩子們的時間是很緊張的。

劉文霞:這也是我們爲什麼要聯繫學科的原因之一。一定要讓學科知識外顯化,通過實踐可以夯實學科知識,而不是爲了項目而做項目,和學科不聯繫,家長也是很反感的,因爲做這些東西不能促進他的學習,但是我們當然知道是可以促進學習的,但是家長不認可。

沈潔:要找一個立足點。

梁玉紅:我給大家念一段書,大家聊的正好就是這一點,我看到書上寫,最精華的一點就是講到了學習素養,“擁有學習素養的人是一個心智自由的人”這就是學習項目化學習的目標,培養一個有學習素養的人,這個人是一個心智自由的人,培養高於家長的基於要求,鑑於學科知識的問題,就是遷移,當他遇到一個新的情境,可以根據當下的需求、條件和資源的狀況,創造性地重新定義情境,進行知識和意義的再生產。她說這就是一個心智自由的人的獨立與合作精神。所以我覺得項目化學習不管是多少小的,或者哪個年級,如果是朝着這個目標的,就是特別好的。所以做這種活動的時候也是需要和家長溝通,讓他們能夠了解到項目化學習可以鍛鍊孩子長久的,對一生都有用的能力。

劉文霞:是這樣的,樑子老師,這個項目化學習,家長的支持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因爲我們現在是做設計,剛剛的大主題已經有了,叫做“家門口的菜市場”,接下來我們就是返回去找教材,找出針對的孩子們,找到合適的點可以作爲積澱。

每個人先選擇幾個點,最好是今年下半年孩子們已經學過的,或者是其他年級,因爲不一定要做,現在就是在設計,找到可以和我們主題掛鉤的,因爲已經有了前期的學科知識了,有了大概的依附了,就可以下一步的設計。下次碰頭溝通,定下子項目。

書籍繼續讀,裏面把家長的擔憂等都考慮進去了,和我們一線老師很貼近。

因爲陳校那邊的情況,可以帶着兩個孩子或者四個孩子分成兩組,做不了大的,可以把項目拉小一點的。

梁玉紅:作業是指什麼?

劉文霞:作業就是自己選擇了哪個年紀大 ,哪一冊書,可以和生活相聯繫,這時候路就清了。

梁玉紅:我有個困惑,這個是和年齡有關,但是它是個綜合能力的體現,好像必須侷限於某一個課嗎?

劉文霞:不是,你要找一個點,就好像以後要帶孩子們做項目,這個點是作主的,可以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涉獵其他的很多點,它是綜合的,但是也要有主有次,要不然沒有依託,特別不好找。

沈潔:劉校,是不是從教材上找的這個點能夠讓家長支持項目化學習。

劉文霞:對,有這個考慮,

梁玉紅:項目出來以後,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了一個子項目,那這些子項目裏的孩子們是個小團隊,他們要分工合作,最後輸出結果的時候可以是多元輸出,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擅長畫的可以畫,擅長寫的可以寫。但是對於找一個點還是不是很理解。

劉文霞:我把武進區的項目化學習分享一下。爲啥項目課不好做,它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永遠沒有套路,直接按模式走吧,都是在碰撞的過程中設計出來的,我們把他們的抽空聽一聽,看他們是怎麼做的。下次共創時繼續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