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爲什麼不創業?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論語•微子第十八》)

        孔老夫子可謂一言不合,轉身就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然而,孔子一身才華,卻只是終身尋求“被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第十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論語•陽貨第十七》)他大半生奔走於列國,求見各國國君,希望能夠輔助國君,施展才能,實現理想,甚至連名聲狼籍的南子,他也願意見,連叛亂的陪臣公山弗擾、佛肸召見,他也願意去。

        但是孔子最終還是沒能得應有的重用,沒能施展才能實現理想,只能回到家鄉,整理文獻。

        那麼,孔子既然有大才,又有一幫非凡的弟子,他爲什麼不自己創業呢?

        這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探討。

        在主觀方面,孔子沒有自己創業的意願。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而孔子的理想,正是要恢復禮樂,也就是要恢復社會秩序。而創業則名不正言不順,嚴重地破壞社會秩序,正與孔子的理想背道而馳。

        而在客觀方面,當時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階層的分別依然是非常明確的,尊卑貴賤的血統傳承,在人們心目中是天經地義的。雖然“弒君三十六”,但弒來弒去,當國君的還是得有國君的血統。孔子之後的戰國時期,有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家代齊之事,那也是公卿經過很多代人的滲透積累才完成的。孔子是士階層,做官“從大夫之後”已是他社會階層的天花板。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要破這個天花板,基本上是無法成功的。所以,即使孔子有天縱之聖,子路如何孔武有力,子貢如何足智多謀,孔子也是沒有自己創業的客觀條件的。

        於是,孔子雖然潔身自好,也只能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而不能自己創立一個理想之邦。偶爾,他也會感嘆一下“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 乃至說“欲居九夷”。當然,他最終沒有象長沮、桀溺等人那樣去隱居,因爲他對天下蒼生心懷悲憫,所以知其不可而爲之,雖累累若喪家之狗而不辭。

        只有到了秦末,陳勝才石破天驚地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有了劉邦、朱元璋等的自主創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