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新晉 CNCF TOC 委員張磊:“雲原生”爲什麼對雲計算生態充滿吸引力?

來源|阿里巴巴雲原生公衆號

美國當地時間 2021 年 2 月 2 日,全球頂級開源社區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簡稱 CNCF)正式宣佈其新一屆技術監督委員會(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簡稱 TOC)席位改選結果。阿里雲高級技術專家張磊入選,成爲本屆 TOC 11 個席位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代表。

1.png

CNCF 在官方公告中表示,張磊的入選是因爲其在 Kubernetes 領域所做的突出貢獻:“張磊是 Kubernetes 社區的共同維護者,也是 CNCF App Delivery SIG 的 Co-chair,在阿里巴巴主導 Kubernetes 和大型集羣管理系統等工作。”

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現任 CNCF TOC 委員

CNCF 成立於 2015 年 7 月,隸屬於 Linux 基金會,圍繞“雲原生”服務雲計算,致力於維護和集成開源技術,支持編排容器化微服務架構應用。目前,CNCF 有會員公司超過 300 家,其中包括 AWS、Azure、Google、阿里雲等大型雲計算廠商。CNCF 的技術監督委員會由 11 位具有豐富技術知識和行業背景的代表組成,爲雲原生社區提供技術領導。

自 2017 年以來,阿里巴巴在雲原生技術領域投入了巨大力量,深度參與到 ETCD、Kubernetes、ContainerD 等多個頂級開源項目的開發與維護當中,並通過雲原生技術棧完成了整體基礎架構體系的自我升級,如自主開源 Dubbo、RocketMQ 等明星項目,捐獻給 Apache 基金會並以頂級項目的身份畢業;Spring Cloud Alibaba 開源兩年已經成爲 Spring Cloud 最活躍、開發體驗最好的 Spring Cloud 實現;Dragonfly 晉升成爲 CNCF 孵化項目,OpenYurt、OpenKruise 進入CNCF Sandbox;聯合微軟雲發佈全球首個開放應用模型 OAM,共同引領雲原生標準應用交付生態,隨後推出了基於 OAM 的雲原生平臺核心引擎 KubeVela ,填補了Kubernetes 生態在構建標準應用交付系統領域的空白;聯合南京大學開源了雲原生基礎架構項目 Fluid,補齊了 CNCF 全景中讓大數據和 AI 擁抱雲原生的重要組件;Serverless Devs 開發者平臺源,成爲國內首個進駐 CNCF Landsacpe Tools 的 Serverless 工具等。

截至 2020 年底,阿里巴巴已有超過 10 個項目進入 CNCF Landscape;對 Kubernetes 項目的貢獻量也位居全球前 10。

來自阿里雲的張磊成爲現任 CNCF TOC 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委員。1989 年出生的他,是 Kubernetes 社區最年輕的早期維護者之一,曾發起和參與設計了 Kubernetes 多個基礎特性如 CRI(容器運行時接口)、等價類調度、拓撲資源管理等。因在 Kubernetes 社區的持續影響力,張磊於 2016 年就被推舉爲 CNCF 官方大使,連續擔任多屆 KubeCon 評審、KeynoteSpeaker。2019 年,張磊以最高票當選爲 CNCF 應用交付領域小組 co-chair,是至今爲止 CNCF 7 大領域小組中唯一的華人 co-chair。

2.png

張磊,阿里雲高級技術專家、CNCF 技術監督委員會委員

加入阿里雲後,張磊重點參與設計了阿里云云原生應用基礎設施,參與維護了國內最大公共雲容器集羣。他提出的“以應用爲中心”的標準應用交付體系,催生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雲原生應用管理領域頭部開源技術。

此外,張磊還帶領團隊聯合微軟雲 CTO Office 共同提出了“開放應用模型”開源項目(OAM),這是業界第一個雲原生應用交付與管理領域的標準模型與框架項目,已經迅速成爲了包括 MasterCard、第四範式等國內外十餘家企業構建雲原生應用平臺的基礎模型,並被工信部信通院標準化立項“雲計算開放架構通用需求和參考框架”,被美國知名科技媒體 TheNewStack 評選爲“Top Cloud Native Technology Trends from 2020”、InfoQ 評選爲“2020 年十大新銳開源項目”。

張磊:雲原生帶來的全新應用交付方式正在成爲主流

從 CNCF、阿里雲和張磊一直專注的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確的發展趨勢,那就是在今天,沒有人再會去質疑一個平臺團隊採納 Kubernetes 做爲本身的基礎設施的合理性。事實上,2020 年的 Kubernetes 項目已經很接近於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即:爲雲計算基礎設施帶來一層可讓平臺團隊基於此構造“一切”的平臺層抽象。 

然而,“雲原生”究竟是什麼?它爲什麼對雲計算生態充滿吸引力?中國本土的雲原生又該走向何方?我們一起聽聽新晉 CNCF TOC 成員張磊的看法。

Q:祝賀你成爲 CNCF 全球 11 位 TOC 委員之一!先和大家介紹下自己吧?

張磊:我目前在阿里雲負責雲原生應用平臺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工作,同時也在參與和推動 OAM/KubeVela,OpenKruise 和 OpenYurt 等阿里核心開源項目的建設工作。在加入阿里雲之前,我主要工作在 Kubernetes 社區上游,是 CRI、調度器等多個核心特性的早期發起者與維護者之一,也是 KataContainers 項目組的成員。近期,我們正在同 CNCF TOC 和 40 多家參與公司一起推進一個廠商中立的 GitOps 應用交付工作組的成立。

Q:你如何看待 Cloud Native 近幾年的發展和演變?

張磊:隨着雲原生技術的極大普及,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全新的應用交付方式正在結合“標準應用模型”、“基於 Mesh 的漸進式發佈”等關鍵技術一起,成爲業界構建應用平臺的主流方向。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雲原生(Cloud Native)理念,本質上是一套“以利用雲計算技術爲用戶降本增效”的最佳實踐與方法論。所以,雲原生這個術語自誕生,到壯大,再到今天的極大普及,都處於一個不斷的自我演進與革新的過程當中。

無論是 2014 年以 Docker 爲代表的容器技術的巨大成功,還是 2019 年後以  Kubernetes 爲代表的容器編排技術的迅速崛起,再到今天雲原生幾乎“包羅萬象”般的無處不在,都是 Cloud Native 理念在從概念到實踐,再沉澱出新的理念和架構過程的真實寫照。這種以一個核心理念爲基礎的不斷演進、逐步影響到整個雲計算領域方方面面的過程,是近幾年雲原生生態發展壯大背後的一個主旋律。

Q:你在去年看到的雲原生領域主要變化是什麼?你認爲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張磊:在 2020 年,我們能夠看到雲原生的迅速普及正在給越來越多的領域帶來基於“雲”的變革,並且通過雲原生體系讓這些領域迅速融入到了雲計算的能力池當中,從而爲最終用戶直接帶來了“降本增效”的巨大價值。僅以 CNCF 開源社區爲例,在 2020 年,阿里雲有 OpenYurt 邊緣容器項目(邊緣領域革新)和 OpenKruise 工作負載管理( 應用管理能力下沉)項目進入了 CNCF 沙箱,還有 Virtual Cluster (Serverless 基礎設施領域革新)技術成爲了 Kubernetes 官方子項目,更有多個核心項目比如 OAM/KubeVela (應用交付領域革新 + 能力下沉)正在孵化中。這些開源技術的湧現和普及,不僅爲雲原生生態的持續發展和演進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牽引力,也正在不同領域裏讓“釋放雲計算紅利”的核心目標真正成爲現實。

2020 年的雲原生依然是整個雲計算生態中發展最迅速的一條主線脈絡,而也正是伴隨着這樣的發展勁頭,雲原生在新的一年裏,已經要開始思考它的下一步發展空間。事實上,咱們已經可以看到各類各樣的廠商和團隊在不一樣的領域積極發力和探索。

Q:你認爲 Cloud Native 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張磊:今天雲原生的發展趨勢,正在離它所倡導的“軟件天然生在雲上、長在雲上”越來越近,但也暴露出了原有的雲原生技術底盤過分關注於基礎設施抽象與管理、忽視了最終用戶側的體驗和技術帶來的諸多問題。而在 2020 年雲原生領域的變化中,我們已能夠看到雲原生社區正逐步沿着“能力下沉、價值上浮”的路徑向更貼近最終用戶的方向靠攏。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在 Kubernetes 之後,Service Mesh 正在迅速改變中間件與微服務治理技術,GitOps 正在對持續交付領域產生重至關重要的影響,而 OAM 和 Dapr 則正在進一步解決應用抽象模型與服務接入模型的問題。

我們預期在未來的幾年內,雲原生體系與生俱來的敏捷和用戶粘性,會帶着雲計算的龐大能力池進一步普及到數據庫、AI、邊緣等更加垂直的領域當中,進而更廣泛地影響雲計算底層基礎架構和雲端應用的部署與分發方式。甚至可能會成爲未來“雲計算無處不在”的最真實寫照。

Q:進入 TOC 之後,你會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張磊:在接下來,我會和 CNCF TOC 一起持續重點關注應用管理與交付、雲原生編程模型、雲端開發者體驗等爲最終用戶帶來直接價值的上層技術領域,聯合社區的力量更好的孵化或者更多的吸納這些領域中具備潛力的開源項目進入 CNCF。與此同時,TOC 也會把目光放的更長遠,尤其是關注 WebAssembly、eBPF 等最近正在迅速崛起的底層關鍵技術。所以如果在不久的將來,CNCF 中最知名的項目不再是 Kubernetes 了,到時咱們千萬不要覺得意外。

Q:對於如何推動中國本土環境下的雲原生生態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嗎?

張磊:實際上,今天在 CNCF 生態中大家正逐步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認知,那就是今天全世界雲原生普及最好、落地效果最紮實的社區,是中國的雲原生社區,而不是自己都不用 Kubernetes 的 Google 或者 AWS。我們今天所具備的深度的人才儲備和高速增長中的場景與大環境,既是讓全世界雲原生參與者羨慕不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國內雲原生生態取得迅速發展、能夠最大程度釋放雲原生紅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個基礎上,作爲國內的雲原生生態成員,我們實際上應該更加大膽的去創新,而不僅僅是 follow,同時也應該更大膽的去讓我們的技術走向國際化舞臺,積極藉助像 CNCF 這樣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並且咱們自己也有一定話語權的中立組織來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發聲體系,主動吸納來自北美、歐洲的用戶、參與者與貢獻者進入到我們的社區當中。當然,這裏面自然少不了國內各個雲原生領域廠商、社區成員和開源項目維護者們的通力協作。我的個人預期是,很快完全本土化運作的 KubeCon 峯會、跨公司跨地域的雲原生編程馬拉松等,都會在國內社區開花結果。

持續的生命力,是 “雲原生”對雲計算生態充滿吸引力的源泉

雲原生到底是什麼?從雲原生這個術語出現開始,就一直是很多初次接觸雲原生理念的工程師、團隊和企業常常提出的困惑。

3.png

實際上,作爲一套“以利用雲計算技術爲用戶降本增效”的最佳實踐與方法論,雲原生都處於一個不斷的自我演進與革新的過程當中。正如張磊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種“永遠沒有確切定義”的持續生命力,才正是“雲原生”之所以對雲計算生態充滿吸引力的源泉。

“雲原生的向前發展,需要依靠整個雲原生社區不停歇的思考、沉澱與再創新進行補充和修正,才能讓雲原生的技術價值逐步‘上浮’,對最終用戶產生直接的價值與體感,讓構建簡單、易用的雲原生平臺再也不是“陽春白雪”,這也是我一直在堅持的事情。”張磊表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