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吗?用积极心态,做自己的主人吧!

文/仁龙巴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将积极主动作为发展高效能人士最基本、首要的习惯。

书中提到,积极主动不仅是做事的风格和态度,更重要的是应当树立为自己人生负责的理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和积极主动有什么关系?

我的一位朋友,早几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从频繁出差的外企离职,进了一家相对安稳的国企。企业文化的差异和职位变动让她一时间很难适应,很不巧,她所在的部门还有一个让她特别反感的同事,两人一起共事总是磕磕绊绊,更加糟糕的是,这位同事是部门负责人的接班人,没过一年就被正式提拔到管理岗位。结果可想而知,朋友是部门里最勤奋和能干的员工,业绩表现也确实最佳,但新领导就是处处压制她,不给她丝毫表现的机会。

那些年,朋友说自己十分抑郁,原本是个工作狂人,却对工作提不起一点兴趣,性格强势的她总是偷偷躲起来哭,甚至有几次萌生了想跳楼的冲动。她觉得自己为了家庭牺牲了原本如鱼得水的事业,委屈于一个品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之下,被批评这不行那不好,心里塞满无处宣泄的屈辱。

直到一天,她学习个人领导力课程时被导师的一系列问话彻底点醒。老师问她职业转变是不是她自己的决定?她回答是。老师又问,你为改变后的职业主动做了哪些调整?她回答,我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就是不被认可。至此,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只是为自己的人生做了调整的决定,但丝毫没有为适应新变化积极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换句话说,她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推给了外界,这种消极的心态难道不是让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但我有权另做选择!用积极主动的思维,就能帮助我们实现转变,走出当前的窘境,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自己的主人。


前段时间56岁郑州阿姨苏敏自驾游的消息在网上火了。苏敏和丈夫的思想观念差异很大,丈夫对自己大手大脚却对妻子斤斤计较,苏敏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算得清清楚楚。苏敏除了自己工作,还要照顾丈夫和女儿,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从未得到丈夫的关怀,两个人就像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苏敏一直隐忍付出,不是没想过离婚,只是放不下女儿,等女儿上完大学又有了外孙,于是又帮女儿照顾孩子。外孙终于上了小学,苏敏回到丈夫身边生活,但丈夫仍然一副理所应当享受苏敏免费家务劳动的心理,多年积累的压抑最终让苏敏选择一个人自驾,逃离家庭。

外面的风景和旅途中遇到的朋友让苏敏内心慢慢治愈,她已经一个人走过了10000多公里,2020年她的行程是一路往南,2021年她将一路向北,女婿请她回老家过年,她一口回绝道,“不想给大家干活了”。

苏敏的自驾看似一场逃离,实则是一次积极的自救。

多少被传统和世俗禁锢的老人们好像一下子被唤醒,啊!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原来五六十岁仍然可以选择为自己活。但有多少人会真正踏出这一步呢?恐怕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出像苏敏一样积极的回应,他们害怕做打破常规的事被别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其实,在潜意识里他们一直把自己的幸福交给别人掌控,为了取悦他人积极地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委屈,殊不知这个积极用错了地方,放在第一位的应当是积极地取悦自己,自己的幸福由自己掌握!


用积极心态,做自己的主人,不仅能帮我们从不如意的工作与生活泥潭中解脱出来,当我们遇到更加艰难的时刻,积极心态甚至能帮助我们跨越巨大的创伤。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死亡集中营的故事,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被纳粹迫害致死,他自己也受尽凌辱,历尽酷刑。但他通过积极的意识重塑,得到一种全新的体会,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有选择以何种方式回应的自由。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正如圣雄甘地曾说过,“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有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余华《兄弟》里的宋凡平,是一个典型的积极型人格,文革时期,他因家里土地多被无端批斗、抄家,但是他总能在两个儿子面前保持快乐,逗他们开心,教他们生活的技能!被关进仓库后受尽折磨,见到孩子仍然乐观,被打致脱臼的胳膊,他告诉孩子是故意让胳膊休息,还教孩子如何做,两个孩子开心的当啷着胳膊,继续从父亲那里感受着爱与平和,从未被残酷的现实吓到。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除非我们自己缴械投降,否则永远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