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探索》

書名:《鑽石途徑系列之一 :內在的探索》

作者:阿瑪斯[A.H.Almaas]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1 概述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能得到幸福快樂,但遺憾的是,生活從來都不盡如人意,痛苦、悲傷、憤怒、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就像路燈下映照出的影子,和你如影隨行,你越是想擺脫就越是無力。長久以來,無論是科學還是宗教,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讓人們解脫痛苦,得到幸福。

內在探索的方式相較其他方法明顯的優點在於,它解決情緒問題的手段非常獨特和徹底。獨特是指它不再用一種與情緒對抗抵制的管理方式,而恰恰是藉着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探索清楚心裏面的問題;徹底是指通這樣對問題的探索,透徹地修通和療愈它們,並最終達到喜悅幸福的狀態。它從內觀、禪宗等東方的古典智慧裏吸收了很多精華,非常適合我們去學習掌握,對於改善每個人情緒,提升幸福感都有明顯的效果。

提出這個理論的是超個人心理學家阿瑪斯,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心靈導師之一,他一直致力於研究並發展這個理論,學員遍及全世界各個角落。他發現擺脫痛苦的祕訣不在於如何改變外在,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中如同鑽石般璀璨無比的內在,這項工作也使他成爲了現代心理學劃時代運動的先驅。阿瑪斯將畢生的研究都奉獻給了這項任務,他從心理學和諮詢中汲取了大量經驗,提倡人們用主動的態度去對自身的痛苦情緒進行觀察,然後深入探索,改善生活,得到快樂。

因爲我們的人生中充滿着各式各樣的痛苦,纔會涉及到對痛苦的解脫,也就是佛法裏常說的“離苦”,也就是脫離苦難。阿瑪斯認爲,我們之所以會經常感到不幸福、不快樂是因爲在生活中到處充斥着鬥爭、令人產生痛苦感和無意義感的事情,我們總習慣用很多無效的方法去應對,比如讓自己忙碌起來以轉移注意力,不去面對;或者去迎合外界的需求,討好愛人或上司,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這些方法無異於南轅北轍,等於把勁兒使錯了方向,並不能真正的解決痛苦。

假裝看不見痛苦的做法只會讓痛苦從其他縫隙裏冒出來,要麼工作狀態不佳,連連出錯,要麼噩夢不斷,身體狀態報警;而迎合外界來獲取認同,雖然會讓人得到短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但因爲你把自己的快樂與否寄託在外界對你的迴應上,你會因爲外界不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迴應你,或者不穩定地迴應你而變得更加委屈難過,所以痛苦不但沒有被解決,反而又增加了一層新的痛苦。

阿瑪斯提出,面對痛苦,人們不應該回避,更不應該將期待投向外界,而是應該向內探索,從內心找到解脫痛苦的鑰匙。他認爲,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很大的能量,因爲曾經受到過創傷引起的恐懼和不安,我們在內心建起了一道道屏障以來保護自己,但這些屏障同時也“封印”了我們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應該向內走,打開這些屏障,看見自己的創傷,療愈它們,使它們成爲滋養的養料,我們就能獲得源源不盡的生命力和治癒力。

那麼要怎麼做到內在的探索呢?阿瑪斯認爲,首先要接納自己的痛苦,不排斥痛苦,和情緒呆在一起,去觀察它們,理解它們,然後從中間找到自己痛苦的本質和根源。在找到一個答案之後,你的狀態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和穩定,內心的能量就能夠變得不再混亂無序,這樣我們纔有機會去疏解和整理心裏真實的需求和願望是什麼,內心就會慢慢得到成長,療愈和解放。

《內在的探索》這本書就像一艘穩穩前行的小舟,帶你穿過生活中表面的喜怒哀樂、悲痠痛苦,一路探索到你最深的生命力,並把它挖掘併發揮出來。如果把人比做一個星球的話,內在的探索就是穿過地表和地幔,一直往下深入,直抵地心的旅程。

通過這樣一層層不斷深入挖掘之後,我們會看到內心深處原本就存在的珍貴品質和巨大能量,接下來我們就會觸到內心深處那個最直接的那個生命力,看懂那個生命力的呼喚是什麼。你一旦體驗到了愛,活力,喜悅,信任,你就更多地和生命原本的力量鏈接起來了,然後你就會感受到內心生髮出了一種深深的相信自已和相信世界的一種力量,這會完全改變你的精神狀態,讓你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就像一個流浪的人終於回到了家裏,被四面八方湧來的幸福包圍着、籠罩着。

2 觀察情緒

好,前面講了這麼多,那麼內在的探索,到底應該如何開始呢?這條被阿瑪斯稱爲“鑽石途徑”的路徑,有三個具體步驟:一是面對痛苦,先不急於發火或者逃避,而是轉向自我,直接觀察自己的情緒;二是看見自己內心的創傷,明確它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三是重新聯結到內心的美好品質,獲得幸福感。

首先,第一步我們要面對痛苦,停止行動,向內觀察自己。這個過程是說,面對痛苦,人們應該打破舊有應對模式的過程,我們需要暫停平時那些看起來習以爲常的反應方式,嘗試用另外一種做法來面對痛苦或衝突。我們要把情緒的主動權搶回來,變成自己可以操控,不再指望外界的人或者事給我們帶來快樂。那麼怎麼做才能使我們不再用舊有的模式,來應對情緒和痛苦呢?

我們需要在腦中先樹立兩個念頭:首先你必須徹底放棄趨樂避苦的念頭,其次是用不加任何評判和解釋的態度和你的情緒待在一起。

“趨樂避苦”是人的一種自動化反應,比如當你受到別人的攻擊而憤怒時,希望能馬上還擊,用非常強烈的話反駁回去。當你沮喪失落時,你希望立刻得到讚美和鼓勵,讓自己重新獲良好的感受,當你覺得自己不可愛時,希望能找一個覺得你很可愛的人來好好地愛你。

放棄趨樂避苦的念頭,是指對當下冒出來的情緒保持覺察,當你想要立刻逃開它,或者消滅它的時候,試着去理解它。現在,當你感受到痛苦時,你需要停止逃開痛苦,只單純地對當下的情緒保持覺察。我知道,當你什麼也不做的時候,你會感到一種劇烈的疼痛感,但是慢慢你會發現,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痛苦自己就慢慢消退了。

痛苦其實是一種信號,裏面藏着通往真正的幸福的路徑。比如說,有一對伴侶因爲一點小事兒吵架了。女孩氣急敗壞地準備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訴苦,男孩立刻非常憤怒,馬上要通過暴力的方式搶下女孩的電話。女孩也因爲男孩的瘋狂舉動嚇了一跳,產生了更強烈的對抗。如果他們不向內看,這次爭執只會讓他們都覺得對對方非常失望,甚至兩個人可能因此慢慢疏遠,分開。但是如果能在情緒湧出的時候,兩個人按一按暫停鍵,那個急於打電話求助的女孩可能會體驗到,自己是害怕衝突,因爲內心巨大的孤獨和無助感而想要求助,而憤怒的男孩則發現他的憤怒是由於他太害怕失去女孩。憤怒指向他人,卻傷害自己,如果向內探索,則可以找到解開衝突的方法,甚至讓兩個人更親近。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第二個關鍵因素,不加任何評判和解釋地和你的情緒待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對自己產生的任何情緒說對錯,不要拿一個標尺來批評自己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收回這些二元判斷,只是很客觀地看待他們。

舉個例子,很多丈夫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老婆和媽媽非常多爭吵,丈夫非常焦急,他想要解決她們之間的矛盾卻又無能爲力,就對她們兩個都很憤怒。但當他憤怒的時候,他又不敢表達,因爲他對自己的憤怒有評判,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對自己的母親生氣,因爲她很愛自己,也覺得自己不該對妻子生氣,因爲妻子經常是爲了他跟母親爭吵。於是他很憤怒,他又不接受自己的憤怒,長久以往他反而成了這個家裏最痛苦的人。

其實,如果他不抵抗這種憤怒,而是讓自己感受那種憤怒,甚至是向妻子和母親表達出來,三個人就可以坐下來討論一下這個局面,然後找到一些平衡點,其實會幫助他更快地從憤怒和痛苦中走出來。而因爲他對自己的評判,他就卡在他的憤怒裏,被動的忍受着痛苦。

人們常常向外渴求接納和愛,希望他人能認同自己。但卻忘記了很多時候其實自己都不接納自己。當你嘗試着放下對自己的評判的時候,你會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就像是你拿了一盞橘黃色的小燈,用這盞燈的光芒照耀着自己的內心,這是一種沒有侵犯感的溫暖。這樣的態度使我們感受了一種對自我深深的關懷,無需對抗,只是照亮他們就夠了。這些負面情緒會隨着我們對它的理解而漸漸煙消雲散。面紗揭開,看到真相,那些曾經的創傷造成的坑洞浮現出來,我們就此打開了療愈之門。

3 看見和修復創傷

然後,我們來談內在探索的第二個步驟:看見內心的創傷,修復心理坑洞。我們早些年經受的創傷就如同早年在我們的精神上打下的坑洞,它們傷痕累累,我們需要走入這些過往的創傷,明確它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才能從創傷的影響中走出來。

打個比方,好比我們自身本來是一個完整的圓球,自從脫離母親,獨立長大後,就開始不斷地遭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這個圓球會被一次次的打上“坑洞”。這些“坑洞”大部分來自於童年,很多是創傷經驗或與外在環境所造成的,比如你的父母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自己不重要,他們忽視你的根本價值,使你從來沒有被看到或被認可,或者你的努力被別人詆譭嘲諷等等。

一般來說,“坑洞”的出現會對你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一是會讓你的內心產生一種無法被滿足的匱乏和空虛感,二是造成情感上的隔離,也就是說內心情感的封閉,讓你無法給予愛,也無法感受到愛。

我們先來講講匱乏和空虛感。創傷會打擊你的自我,讓你感到自己無論擁有多少能力、多少財富、生活多麼努力,都無法成爲一個足夠好的人,甚至生活也是沒有意義的。無意義感造成的惡性循環,會讓人不斷地用從外界獲得的價值感來填滿這個匱乏,這就是我們經常會想要別人的讚美,想要認可,想要成功,想要得到別人的愛的原因。當你有這樣的願望時,便意味着“坑洞”已經在干擾你了。無論你獲得了多少讚美和認可,內心仍然是匱乏空虛的,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因爲如果心裏住着一個乞丐,無論你喫下多麼豐盛的午餐,內心也還是飢餓的。

“坑洞”對你產生的第二個影響就是情感隔離。因爲我們曾經被傷害、被拒絕或沒有被重視,爲了避免自己再次經歷傷害,我們會開始鈍化身體的某部分感覺,不再去感受。這樣做雖然隔開了傷害,但也與外界隔絕開了,就像一隻受過傷的蚌,爲躲避外界的刺激,永遠地關上了自己的殼。

如果一個人封閉起自己,他就無法接受到外界對他的愛,也無法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他永遠是防禦的,他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冷漠的、孤獨的,和他無關的。他將自己關在硬殼中,所以將愛付出給他人也是非常艱難的,他會避免愛上任何人,或者進入一段暴露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如果在世界上人們沒有建立有深刻關係的能力,就會成爲一座座孤島。在這種長期的封閉中,他的生命也會逐漸萎縮,失去原有的天賦和色彩,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因此,覺察我們內心的坑洞,並且療愈這些創傷是非常重要的。

內在的覺察有機會幫我們打開內心。《小王子》中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本來非常喜歡畫畫,想長大當一名畫家,他畫了小蟒蛇整掉吞了一隻大象的作品。然後就到處找人去欣賞,但是幾乎所有大人都告訴他,不要畫這些無聊的東西,要把精力用來好好學語文和科學。後來這個小男孩就放棄了畫畫,因爲他覺得內心受傷了,沒有人能懂他,於就收起了他的這份熱情。長大後,他成了飛行員,當他的飛機出了問題,被迫降落在沙漠裏之後。他遇到了小王子,小王子一眼看明白了他的畫。在交流中,他的內心重新開始流動起來。他打開了自己,重新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愛,也由衷地給出了愛。

4 聯結美好品質

最後,我們來談談第三個步驟:重新聯結到內心的美好品質,獲得幸福感。連接到內在的美好品質聽起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複雜。與本體鏈接的要點在於,不帶評判的觀察自己,用接納和理解關懷自己。當你用關照的狀態去觀察那些負面的情緒的時候,整個人就會安定下來,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穩定感。你就會發現沒有人剝奪過你任何東西,從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消失過,也沒有什麼被搶走或折損,美好的品質和幸福的感覺一直都隱藏在你的內心深處,這就是本體。你會體驗到一種無端歡喜的心情,即使沒有外界的任何讚美聲的時候,你也能從內心很好的讚美欣賞喜歡你自己。

大家聽過騎驢找驢的那個故事嗎?故事就是說我們四處去找驢,但最後發現其實就是自己一直在騎着驢。找到本體的過程,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當你把目光從路旁的風景收回來,回到自己的內在的時候,你會逐漸明白,哦,原來我一直有這個驢,我本身就能感覺到自己已經很好,內心滿滿地都是愛,這是連接到本體的感覺。

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體呢?我們的內在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阿瑪斯認爲,本體並不是一團具體的東西或狀態,而是你核心最深處體驗到的充沛的情感,比如愛、真誠、慈悲、好奇心、喜悅,它們就像鑽石的不同切面,反射出了不同的顏色和光彩,體現出生命本身早已具有的圓滿性。

本體的概念更像是本質,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你從一出生就完整的活在一個渾然天成的本體中,它是你一切活動的最真實的基礎。舉例來說,一棵桃樹天然就會在春天長出葉子,開出桃花,當夏天來臨,它漸漸地褪去花瓣,長出茂盛的葉子,在夏末或秋初結出豐碩的桃子,最後在秋天凋零敗落變成冬天的枯枝。整個這一過程絲毫不需要費力,它做自己,就能流暢的完成這個過程,因爲作爲一顆桃樹,這就是它的本體,它的本質。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嬰兒到長大,本體開始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孩子開始逐漸認可父母和周圍的人對他期待中的一個或某幾個特質,慢慢形成了他自己的外在概念。這就很像是我們給自己穿上了各式各樣的外衣,外衣的選擇或穿着取決於你能夠適應或取悅外界的程度,漸漸地,衣服就會長在自己身上。

比如說一個孩子很容易認爲學習成績好的自己是被認可的,於是那個奮發圖強、爭取上進、嚴於律己的自我形象就會被固定下來,形成他的人格。這樣形成的外在人格其實是爲了生存下來的一個工具。如果你錯誤地把這種工具當成了自我,心靈就會被扭曲,因爲你真實的樣子是不被接受的,你是註定要活在痛苦的黑暗中的。

痛苦讓我們生活的無比煎熬,但同時痛苦中也有我們重新找到自我,找回本體的祕密路徑。這要求我們在痛苦面前不閃躲不逃離,就停駐在這個感受裏。去掉對自己的評判,不評判就不會和自己對抗,只是一種單純的陪伴和關懷着自己。這是一種非常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於是接下來,你將會明顯的感受到有另外一個更大的自我,在關懷着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在舉着一個發光體發熱,照耀着一個曾經黯淡

冰冷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經受了很多創傷和隱藏的自我。當既定的思維模式,習慣的迴應模式,對自我的錯誤認知開始慢慢融化,融化減少,與此同時,顯露出來的就是你內心原本的需求和你原本的生命力,就這樣人和本體就連接上了。

經過完成上面這些內在探索的過程,我們可以說順着痛苦的指引,迴歸到了最初的美麗,我們去除了內心的所有障礙,融合在美好的本體之愛裏。融合狀態之後,我們內心的力量就會慢慢地發展起來,並由衷的體驗到價值感和喜悅感,完整徹底地理解自己,看透所有的內心衝突,收穫到一種真正寧靜的幸福。

5 發展六大能力

上面我們說了向內探索的三大步驟,也就是面對痛苦、覺察內心的坑洞以及和本體的力量鏈接。阿瑪斯認爲,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我們的本體,並且真的和本體完全連接的時候,我們就會活得非常快樂自在,獲得完全的自由,並且在六個方面獲得能力的成長,這六大能力分別是:信任感、價值感、奮鬥的能力、做自己、好奇心以及慈悲與寬容心。

第一個信任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變化,銀行裏的存款多少,你是不是都有一個自在、快樂、穩固的自我;第二個價值感呢,就是你是不是能夠越來越認可自己的價值。不管外在的成就高還是低,他人喜歡你還是討厭你,你都一天一天更接納自己了。第三個,奮鬥的能力,也是一種成熟的能力。當我們爲自己設立一個目標,我們有能力去推動這個目標,去爲自己的目標爭取,即使外界的環境比較困難,但是也會持之以恆地去努力。

接下來我們比較具體的談談,做自己、好奇心以及慈悲與寬容心這三個能力。

你是否可以放心的,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提出人的終身任務目標就是成爲他自己。做自己其實是一件看起來最簡單卻是最難的事情。人從出生就帶着自我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安全的成長環境,一個人就會不擅長做自己,但是特別擅長僞裝自己,或者放棄做自己。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是很脆弱的,要依賴母親。如果我們遇到了好的養育者,那麼我們就被允許做自己,不會被懲罰,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太好的養育者,可能我們的需求就要順着他們的節奏,要聽他們的,要生存下來,就不得不妥協自己。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們即使已經長大,已經可以不依賴他人,也會下意識的去尋找一個比較容易被討好的“媽媽”,然後希望得到她的認可,這樣才能感覺到安全。但是,如果我們一直需要通過別人依賴別人的認同和肯定,那就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自己是一直被壓抑的。而敢於做自己,就是你終於接觸到本體的一個重要信號——你不再寄希望於外在的媽媽來決定你是安全還是危險,是飢餓還是喫飽了,你意識到做自己其實有巨大的價值,遠勝於向外培養一個容易被討好,不會離開你的代理媽媽。

那麼,好奇心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好奇心就是一種生命力。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精神很棒的老人,他們的眼神中都帶着一種孩童般的光芒,那種光芒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不止是指去接觸新鮮的事物,瞭解最新的資訊,有最新鮮的體驗,還指的是拋開內心“是非對錯”的判斷。不忙着追求快樂,只是單純的提問,像個孩子一樣去體驗,活潑而專注的方式做事情,與人交往。“我對這件事是這樣看,你怎麼看呢?”“我很好奇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你能談談嗎?”這種喜悅是發自內心的,是活在當下的。這種徹底專注當下的狀態,它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和喜悅,充滿着活潑的生命力。我們會真正解放自己心和頭腦,讓我們內心時時都充盈着愛。

最後我們來講講,慈悲與寬容心。慈悲寬容的心是什麼?一句話簡單來說,就是放過別人,放過自己,放下世界。放過別人,在別人表現得不如我們意的時候,能夠允許對方做自己,無論對方是脾氣特別暴躁也好,還是對方沒有辦法給出很多的愛也好,還是對方性格比較難相處也好,能夠像看一棵桃樹一樣去看待身邊的人,接受他們自然的本質,自然的開花和凋謝的週期,放下控制和改造對方的執念。

而放過自己,則是允許自己。允許自己快樂,也允許自己痛苦,接受自己過往的創傷,造就了現在的自己。當你允許了痛苦之後,會發現自己也有了更敏銳的對美好和愛的感受力。你開始容許自己更大的可能性,你開始學會欣賞自己生活的不同的經驗,既能感受到烈日驕陽般的溫暖,又能欣賞細雨濛濛後的清涼,你打開了自己人生的廣度就打開了。寬容會允許將來所有的事情以它自然的狀態呈現,允許自己以舒服的節奏單純的成長變化。你徹底的信賴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寬容就就是還給自己最大的自由。

最後還有一點要放下世界。世界上有很多生離死別,災難,氣候變化……許多由更高的意願控制的一種無常。放下世界就意味着接受無常,對世界沒有更高

的期待,不固執地去對抗或者防禦,不認爲世界必須是某個樣子,它當下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樣子。寬容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容許任何態度存在的態度。這個時候的你一定是柔軟的開放的,幸福感就會從任何地方流向你。

6 總結

在這本書中我們學習了內在探索的三個重要步驟。首先是停止習慣性外在行爲,轉而觀察自己內在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採取不評判的態度。接下來我們要找到內心的坑洞,看見內心的創傷,並療愈它們,最後當我們一步步更接納自己,更理解自己,我們就會更靠近內在美好的品質和力量,並最終從內心發展出由衷的愛和喜悅,得到幸福感。

這就是阿瑪斯給我們提供的鑽石途徑,它像是一條精準而直接的道路,這條道路上雖然充滿着一些挑戰和荊棘,但是它指向的是光明的遠方。它邀請我們發展出了智慧,喜悅,活力,祥和,熱情,好奇,快樂,信任,感恩這些品質,如果我們能允許自己每個當下開啓內心所有的感覺,就能穿越那片荊棘,撥開烏雲,看見藏在這後面那個真正絢爛的花園,活出自己美麗幸福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