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將軍的一個決策,爲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某雜誌一篇介紹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文章,講了一個許世友將軍的故事。


文章介紹說: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一支部隊奉命攻打越軍某縣城,但戰事發展不利,縣城沒有攻下,道路也沒打通。無奈之下,部隊又退了回來。


許世友聽到消息,火冒三丈:“誰叫他們退回來的?這些狗日的怕死鬼,殺他們的頭!”


這時,許世友將軍的搭檔、廣州軍區政委向仲華建議換一支部隊,去完成打下縣城和打通這條道路的任務。


許世友不同意,說“不理他們,非叫他們打不可!打光拉倒,打不下來,殺他們的頭。”


文章這樣形容將軍:


“他真是被氣急了,活像個煞神,雙手在顫抖,臉色鐵青,一個勁的罵這支部隊爲“窩囊廢”“囊種”“怕死鬼”。


許世友就是這樣,他十分嚴格,令出必行,誰要是違背了他的命令,那是絕對不許可的。他說:“不準回來,回來的,再打出去,怕死的先死!”


這就是戰場上的許世友司令員的形象,他不給膽怯者一點餘地,不給掩蓋錯誤的指揮員一點藉口。他的命令如山倒,令出必行。


事實正是這樣,當時沒有換他們,他們還是打到底了,而且越打越好。”


讀了這篇文章,腦子裏不由得有了一個問號,作爲一名身經百戰的我軍高級將領,遇到問題時,難道竟如此意氣用事?事情難道真的就這樣簡單嗎?


查了相關資料後,發現事實沒有問題。部隊進攻失利,擅自退了回來。許司令很生氣,不同意換部隊,而是讓這支部隊繼續進攻。最後,部隊沒有辜負許世友將軍的期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許世友將軍爲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問題卻沒有那麼簡單。


對這件事,另外一篇文章是這樣介紹的:


許世友將軍決不是因爲賭氣,執意要讓這支部隊繼續再戰,而不讓其他部隊頂上。


許世友將軍看起來冷酷得不像樣子,視前線戰士性命如兒戲。可冷酷暴怒只是表面,實質上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愛護。


將軍之所以沒有換下這支部隊,起碼有這樣幾個原因和考慮


首先,如果把他們換了下來,就會成爲他們一生的恥辱。


許世友將軍作爲一名身經百戰的老軍人,深知對一支部隊和一名軍人來說,失敗意味着什麼,向失敗低頭是一名軍人、一支部隊最不能接受的。除非用一次更大的勝仗來雪恥。


其次,如果同意換下這支部隊,前線那麼多部隊,一旦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都學樣一退再退,這個仗還怎麼打?


更不要說,對那些哪怕戰鬥打得再激烈,戰場環境再惡劣,也一步不退、視死如歸的部隊,是不是不公平?


特別是,這種先例一旦出現,整個戰場就會形成一種不好的風氣,從上到下心底裏那種“必勝”的信念,會逐漸一步步消失,這纔是最可怕的事情。


再次,這支部隊這次沒打好,但他們在與越軍的的交戰中,已經熟悉了戰場狀況,只要總結了經驗教訓,是完全可以完成任務的。


而換其他部隊,則需要時間,這對我軍的迅速南推是極其不利的。


最後,事實證明,將軍的決策沒有任何失誤,這支部隊不僅成功地打了個翻身仗,而且在以後的戰鬥中越打越好,打出了軍威。


同樣一件事情,兩篇不同的文章,得出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和看法。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有時候除了有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之外,更多的實際上反映着人們認識問題水平的差異。不是嗎?

選自微信公衆號《墉夫秒語》,更多文章請關注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