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间教室】你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协助孩子?

我们第一个要展开的概念,就是父母的角色,是帮助孩子长大,还是协助孩子长大?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但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伴随着后悔。在我们想做完美过程中,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我心中的他,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在整个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遗憾,可以了解一个理论叫“球掉了,捡起来”。

在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比如说孕期出了点小小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碰上小小的挫折、孩子出生后可能自己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生病了……这事一定要过去,以此画句号。

有些事情可能是我们在喂养中出了点纰漏,后来专家给我们纠正了;发育中有些问题我没发现,后来专家帮我们纠正了。纠正了以后,就要重新开始。刚刚我们说的,“球掉了,捡起来就行”,就这么简单。千万不要永远生活或沉浸在以前的那些问题中。

因为,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感,我们才能让他有安全感。那很多因素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不足,在安全感不足时,我们怎么要训练他,使他对我们有信任、使他变得安全?

其实第一个最简单的就是,让他玩好。大家都知道孩子天性就爱玩。

问大家一个小小问题,吃饭算不算玩呢?大家说吃饭为什么要算玩,吃饭明明就是吃饭。如果一个人心情特别愉悦,吃饭过程中还能给带来新的愉悦感的话,是不是跟玩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怎么把玩好的这种思想,渗入到所有的生活中。如果今天玩完了,孩子特别累,睡觉睡得踏实,是不是也算玩的一部分?那要玩的话,该玩什么,是孩子决定,还是大人决定?还是大人要了解孩子,来帮他协调环境,让他玩好,而不是仅仅帮他去玩。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玩锻炼他的安全感、信任感。

就比如说藏猫猫,就是训练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一个方法。拿个手绢挡上了脸、又拿下来了,孩子看爸爸没了、爸爸出来了,是不是慢慢他就觉得,我对你有信任,即使暂时不在也没关系,我安全,即使眨眼看不见爸爸也没事。

从简简单单的这种用手绢遮挡,或躲在一个物体后边又出来,这种藏猫猫的游戏,我们是不是可以过渡到一个短暂的分离?比如说爸爸去厨房倒杯水,让孩子在这儿不许哭,不许叫,等爸爸,爸爸马上就回来了。

后来爸爸回来了,孩子就觉得,我也不用哭,我也不用叫,爸爸真的回来了。那我们再逐渐延长分离时间。

这给我们的妈妈或者爸爸,再走向社会、再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否则的话,我们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就总处于这种角色:孩子没醒赶快离开家,回家以后第一件事赶快抱孩子,如果觉得身上脏,那就躲着孩子,洗完澡再去抱孩子。怕孩子发现妈妈没在,但让他总在惊讶中发现妈妈在。

其实这是这不对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妈妈暂时离开,但妈妈保证在说好的时间回来,孩子会相信妈妈在那时候就回来。

那我们的家长是不是要注意到,我们跟孩子,哪怕是跟两个月的孩子许诺,也要负责任。不能跟孩子说我一会儿就回来,结果一天才回来。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因为很多的时候影响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或者他自身安全感的,就是这种特别不规律的承诺。

我在门诊就发现过这种情况:家长跟孩子说了,今天你打针不哭,我一会出去给你买冰激凌。孩子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估计冰激凌平常吃的很少,那我不哭能吃到很好。

结果打完针了,爸爸就说,噢,今天太晚了,等以后再给你买吧。孩子瞬间倒地下,打滚就哭。其实这个就是对我们信任感一个特别大的破坏。

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是一个能被我们摆布的东西,这是很大的错误。孩子的零到六岁对父母都没有信任,他自己都不安全,我们设想起来他长大了,会对社会、对亲朋好友信任吗?他觉得在这种生活的环境中,他安全吗?因为他亲生父母都曾经让他觉得不安全。

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让他增加自信,同时让他有安全感?要从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你说那么小教他什么?其实我们要把学习和玩儿等同,这是不是就能够理解了?他玩什么,要根据他的月龄、年龄,不断地往相对复杂、符合他生长发育规律的方向去。

再一个习惯。我们怎么做到让孩子逐渐遵循大人的习惯?面对一个习惯的东西,能使人相对变得更安全,如果面对不习惯的东西,就可能会比较紧张。

比如,我给你打电话说,我每天早晨叫你起床,但是我不知道我几点叫你,那你是不是就很紧张?如果每天我都6点叫你起床,你是不是心里就踏实很多?

还有处理情绪。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不叫事情。但对他来说,可能是个天大的事情。

他可能会有情绪发作的时候,我们能做到理解他吗?我们家长有没有觉得丢脸的问题?“当着外人你就哭,多给我丢脸。”但是他为什么哭我们理解吗?我们理解他、了解他的情绪,才能引导他遇到事情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做。

如果我们仅仅是制止、压制,是不是对他的情绪宣泄就会有问题?看似这一次我给压制住了,他不哭了,他跟我回家了,但是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所以说到要了解0~6岁的孩子,我们才说我们蒙氏教育是什么,我们怎么做蒙氏的父母。

这蒙氏父母要有什么样的素质呢?要忙有章法,闲有情调。

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绝对要自己做;该让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协助他去做。比如,孩子在地下爬,我们不推他爬,但是我们是不是给找一个地垫,在一空旷地方让他趴在那儿去爬?这叫协助。

我平常在接诊过程中,有些家长跟我说了,我的孩子现在五个月,满床爬。我觉得稍微有点不大符合情理,五个月自己能满床爬?后来我才发现是家长推着孩子满床爬。那不叫爬。如果你觉得,他的事情,你帮他做完算他做的话,他长远来说,他会不会自己努力地去做?

所以蒙氏父母,他能高明到什么地步?比如说刷牙,家长给孩子刷牙,还是说家长和孩子同时刷牙?孩子可以通过你刷牙的动作,学到该怎么刷牙。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协助者。协助的意思,就是你能帮他提供适当的成长的环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