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 劉大櫆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曾祖日嚁,明末歙縣訓導,鄉里仰其高節。其祖、父皆是秀才與塾師。大櫆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餘畝”。雍正七年、十年兩舉副貢生,終身以教書爲職業。曾入江蘇、湖北、山西學幕,幫助評閱文卷。晚爲歙縣教諭。數年後,去官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去世。

劉大櫆初至京城時,方苞“得其文”,便說:“如方某何足算哉?邑子劉生乃國士耳。”乾隆元年,方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十五年方苞特以經學薦,又不錄。但他的文學成就,早在乾嘉年間就得到承認。陸繼銘說:我清朝自望溪方氏別裁諸僞體,一傳而爲劉海峯,再傳而爲姚惜抱。”山此可知,劉大櫆是“桐城三祖”之一。

不僅如此,他還是“桐城派”與“陽湖派”之間的橋樑。陸繼銘說:“乾隆間,錢伯垧(魯斯)親受業海峯之門,時而誦其師說於其友惲子居(敬),張皋文(惠言),二子者始盡棄其考據駢麗之學,專志以治古文。”劉大槐在清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於此可見。

劉大櫆善爲古文。《國(清)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方苞之門,所爲文造詣各殊。苞蓋擇其義理於經,所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集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嘗著《觀化篇》,其詭似《莊子》,其它言義理者又極醇正。”

他還以詩著稱。詩能包括前人,熔諸家爲一體。雄豪奧祕,才調獨出。劉大櫆還是一位文論家,所著《論文偶記》肯定材料的重要性,同時又強調方法和技巧。他繼承歸有光,把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入散文,注意字句,音節之妙,比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

劉師培說在桐城派作家中,“唯海峯較有思想”。大櫆繼承了荀卿、王充、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樸素唯物論思想,他認爲“天道渾然無知”,認爲“人之窮通壽天”以及家之“殃”與“慶”皆與天無關。他稍早於戴震,但他的“理欲觀”之議論已與戴震十分近似。他認爲“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認人的合理的慾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而復其得於天固有”。

這在思想史上也值得注意的。劉大櫆認爲君臣只是“共事”關係,指出婚姻要“以恩合”,這在當時是大膽議論,確實難能可貴。他還主張在學術上應有某種程度的“包容”,對當時學術界的“門戶之見”頗有批評;他還率直地指出八比(股)文是“臭腐之辭”,把人的寫作八股以博取祿位比作狗搶骨頭,反對八股,辭氣激烈比曹雪芹、吳敬梓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大槐修於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韻調鏗鏘,皆神會理解。善言談,喜飲酒。著有《文集》8卷、《詩集》12卷、《論文偶記》1卷,編有《古文約選》48卷、《歷代詩約選》52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