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回我自己——《教學勇氣》第一章1

我,曾歷經滄海桑田

戴着別人的面具

不斷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終於變回我自己!

——薩頓《如今,我終於變回我自己》

詩歌到底是怎樣的魅力?簡短的文字,卻道盡了所想。

它好像就是如約到來送給自己的一樣,在過去那幾個月裏,我每天都在感受着痛苦,如今走出來了,這就是我的心情,做事情我都是充滿期待,帶着熱情。生活中不需要陽光,因爲自己的心中有陽光。因爲,我們自我的東西力量是如此強大。

作爲一個新教師,我們一直擔心自己的教學能力不夠,沒有很多文本分析的能力,沒有教出好作文的能力,沒有很好地把控課堂秩序的能力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可是,真正能夠讓學生記住的好老師,不在於他的技能,而在於這個老師所呈現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這也是作者本書非常強調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

教師在生活中將自己、學科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編織一個真正的共同體中。並不是只有在學校,在課堂上,知識是知識,而是學科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是有關聯的,在知識中,可以感受自己,提升自我,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學科知識的存在,和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真實的鏈接,這就要求教師是真正的融入教學的,不然教師不會 願意和學生多相處,學生在課堂中、學校裏看到的老師和課堂、學校之外見到的老師是同樣的。所有這一切的融合,才能讓教師保持自身認同和完整。

埃裏克和艾倫的故事如此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自身認同和完整。當處於這種狀態時,整個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都可以處在自然的、舒適的狀態中,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便是一些過程本身是帶有突破性的,挑戰性的不舒服。但是卻仍然可以讓自身融入其中。願意繼續沉浸其中。

然而,當我們的自身處於分離的狀態,猶如埃裏克,他拼命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強大,只是爲了掩飾自己深感困擾的痛苦,但是我想所以和他接觸的人本身也處在一種痛苦當中吧~是的,在故事中,他做了很多爲了維護自己的脆弱的自我認同而傷害他人(同事、學生)的事情,即使他人並不曉得背後的原因。作者說了,我們的自身認同和完整離不開我們現有的能力和潛能,也離不開我們的缺點和侷限,離不開我們的傷痛和恐懼。對於埃裏克來說,他面臨的侷限和恐懼,如果可以正確看待,在這種格格不入中反思自己,沉澱自己,成長自己,也一定會發現不一樣的光在等待着他。這種不是自己主觀導致的差異並不是他的錯,正確的看待,正確地認識自己,找到自身的認同和完整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我們瞭解了自身認同和完整的好和不好,可是如何能夠保持自身認同和完整,我們如何能夠找到那些能夠使得我們自身認同和完整的東西呢?

體驗真理

——甘地

甘地稱他的生活是“體驗真理”,我記得2020年寒假共讀時,在一起交流時談到要“體驗一切”,對於那些未知的,不解的,重在體驗。可是今天再讀時,我終於明白作者爲什麼說要體驗了。因爲我們通過體驗才能發現哪些東西可以賦予我們生命和活力,而生命和活力才能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那些不能賦予的只會摧毀我們的自身完整。但是我們很少有人能預先知道哪些東西可以賦予,哪些不可以賦予我們生命和護理,所以纔要體驗,在體驗中根據結果進行選擇。

如果說以前是啃讀,這次的閱讀幫助我更深層次的理解。書籍就是要在閱讀之後不斷和生活產生鏈接,再讀,我們纔會發現一點點地已經融入成爲自己的了。這種知曉、實踐,再融合不就是在尋找自身完整的道路嗎?

2021.2.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