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慾一體始生,一如澄明終歸》

《神靈賦》

狂風咒電迅雷驚,

驟雨覆澎巨雹湃,

海濤萬丈龍捲浪,

呼嘯震盪起飛瀑,

天地爆裂一聲喇,

陡起長空鯤鵬揚,

千里迢迢山水情,

精神抖擻氣昂昂!

白龍青楓木葉下,茗鳳嬌嬌,一把岐豆撒成星,皓月凌霄之上,山花爛漫競開燕,吹破!

揮手雲別霓傷,情譴思思念念,難忘已繾綣,纏纏綿綿不斷,糾糾圜圜不絕,一眼望穿盡頭,淚羞!

娭滄遠之多感兮,悲歲古之榮淹,

懷碎骨以燼滅兮,得憤博其鬥穹,

餘烈烈其瀝激之所善兮,雖魄散亦再魂焉!

堅意以銳持之雄起兮,壯志之碩燃以傲遊,

霏霏其虞雪之漢波,旎旎以熒花之靈眀,

謐兮覓兮,隨之歲歲,

盡用其行,怡泗朝朝,

問乎無際,生死相依,

雪舞漫漫,款絲屑屑,

出世何也?超然不舉!

是而入世,因果莫邪!

窮之復反,或時也矣!

在夢裏許下整片北極冰海作伴,

飄向很常很長的遠方,化作無盡的眠!

星光裏的樹影被恐懼追逐,

在追求着一切不成其實的渴望,

我聽到童年的寞落,醒來的溫馨點點,

舉目無垠的大地上牛羊羣羣騫騫,

一路的凝望遍及,

漸虧消泯爲一,

唯見高山!

寂靜!

琳琅滿目的明亮瘡痍離散在城市的角落,

光禿禿的優雅貧瘠溢滿條條鄉徑,

凸面鏡裏的雕像刻畫着這樣的人,

他寫下如此這般的字句:

哀痛天摧裂,

心死形魂銷,

長思發盡白,

空望已千年!

黃泉也斷涸?

梵伊仰臥着,

而我浮槎半晌,

水雲雨雪,畫蘿束匿,有?無………

  油然而生的疑惑是諸如此類的概念範疇之指謂是否能抵達心靈深處,是否能真正被覺解與通透,在活的現實的作爲中能否有所啓發澄明顯現,消除這種疑惑的關鍵在於概念範疇的心靈映照何在?概念範疇的實際歸屬何處?概念是存在於意識世界的存在對象,而範疇是存在於意識世界中的存在對象所在的廣延領域,而意識世界指的是人本身這一最高主體,但這一主體有具體性與普遍性之分,具體特殊性的往往是感性世界,普遍公共性的則是理性世界,所以推及到客觀世界,概念就成爲了語詞所對應的實體,範疇就成爲了實體所屬的系統中的整體環境關係,客觀世界的本體是多樣變化的,他始終在動態發展,而且存在於多樣複雜的環境中,是故本體有整體性與無限性之分,整體性是自系統的,無限性則是隨可能的,自系統是因爲諸種關係的密切性使其得以組織成一個系統整體,但總有不可被組織的可能關係存在,它們便離散於系統整體之外構成了變化的環境,由此概念範疇的指謂取決於如何看待!

  真正的科技解放並不是解放生產力,而是那種統攝一切事物之間交互聯繫的自循環動力,也就是無形而廣義的生態總和,所以認爲科技革命就是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勞動與生活方式的物質載體的革新完全是對科技解放的片面誤認,只是看到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效益,而忽略了這只是科技革命的具體表象而已,科技解放真正解放的是一體大生態,一直以來你都崇尚自能量、自生命和自感知的自生態建構,一種太陽自體的探索創造,只是當時你並未明確這種構想的具體意指,自能量指的是自循環的能量動力,也就是對地球,對宇宙特別是太陽系的能量集聚場的溝通,並且形成一種自助交互和有機循環的網絡聯繫,是一種自生自長的再循環往復機制,而自生命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機體的溝通互助,從而使地球所有生命得以多樣化和諧共生,特別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作爲營養的可食生物與普泛存在的細菌真菌等微觀生物的和諧互存共生,也就是說彼此互相給養,互助互惠,生物皆可自然而然友善相處,而不會互相傷害,互相吞噬,人類疾病的發生皆是因爲人與生物之間互相傷害,彼此吞噬的暴力對待,而不能合作共存,互通心意,所以彼此誤解,缺乏積極溝通交往,自生命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理念,他意在改變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法則,改造生命進化的和諧秩序,讓自然選擇,競爭適應變得人文化,生態化,如此人類飲食方式和生命健康,進化發展以及自然和諧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放,自感知則是對社會交往而言,社會的交往是通過實效信息傳播與媒介對話交互,文本溝通實現的,然而如今的社會交往因爲彼此感知誤認造成諸種誤解與疑惑,所以社會交往並無赤誠與信任可言,沒有赤誠的交往只會產生誤解,只會流於功利化,沒有信任的交往便會產生迷惑,流於幻象化,就算網絡發達,智能先進,那也無濟於事,因爲人與人之間的現實共感基礎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發達的信息智能應該是在塑造這種現實共感基礎,也就是在交往中注入生活真實性與心理交融場境,所以自感知就是要實現這種感知的生活記憶,所謂生活真實就是能有記憶沉澱,有時間的在場性,如此人才會身臨其境,真實代入,生活的記憶不僅具有時間在場性,還應該是活生生的可以自由變化調動掌控的,所以需要心理交融場境的生活還原,也就是活的在場存在感,如果說高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是在塑造記憶的真實性的話,智能機器可以存儲記憶,在記憶中學習參與見證,那麼虛擬融合現實與全息立體成像就是生活在場的存在感創造與還原,只不過這種高新技術的奠基尚不成熟,存在感的創造還原不是一種簡單的複製再現式的原本還原,這正是幻象化的根源,真正的存在感創造還原是一種理想預期的活生生的藝術還原,是現實與心理能動的綜合還原,所以自感知就是在塑造一種感知體驗的生態自循環環境,意在將你的虛擬世界的對話交往與感知體驗以活的生活記憶保存下來,並作用參與於繼續發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積極而持續地影響並改變着生活世界,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健全和諧,這纔是自感知的生命意義,而自生態則是對這三者的有機調配,整體協和,是把人自身所產生的廢物代謝循環再生,淨化之後再回過來作用於大生態之中,至於太陽自體則是將這個最高理想而和諧的生態和諧狀態以一種太陽象徵的方式衍生造化,從而實現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永恆規律型的精神力量之載體傳承,如此對於綿延萬世皆有裨益,方爲徹底的科技解放!

    人類飲食的真正迷誤不在於想不想,而在於怎麼想,如果還是出於本能的生理衝動,人類就難有進化,人類應該轉變觀念,所有的生命需求除了本能之外更需要意義的覺解,本能衝動應該成爲意義之思的精神動力,而不是滿足本能的最初級精神投入,所以人類的精神進化應該從本能衝動開始,但不是自本能滿足而結束,而是藉由本能衝動的生理訴求激活意識的自主覺醒,發掘本能自身的意義所在,瞭解真正意義覺解基礎上的本能滿足的精神歸屬,如此才能明白本能衝動的終極源流,才能徹底超越人本身的簡單自然與低級社會屬性,這樣人本身才能明白自身真正的歷史使命何在?人就不再無知迷惘,沉淪慾念,意志消沉,被諸種符號幻象與慾望假象所迷惑,當今社會的諸種深層心靈問題便不會越解越糾纏不休,而該怎麼想就應該明白飲食對生命機體的深層而多方面意義,如此你才能明白該喫些什麼,該怎麼喫,如何有機規劃安排自己的飲食結構,就人文層面而言,飲食是一種美味的身心愉悅,美味是美學意義、生理意義和科學健康意義的深度融合,美味使得這種意義體驗得以客觀實在化,本來從一般層面而言,美的體驗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意義認同,屬於無形的精神存在,藉由藝術,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美味的符號現實,藉由倫理,我們能體會到的是美味的象徵現實,但無論是藝術還是倫理,都只是美味追求的心理現實建構的現象化體現,藝術側重的是美味的心理快感的激發,也就是本能衝動的動力激活,而倫理則是美味的心理實現的獲得,屬於本能滿足的認同對位,然而因隨着時間的推移,人本身心理現實的持續衍化,藝術成爲了心靈符號,倫理成爲了精神象徵,本能衝動的動力激活反而造成了體驗幻象,本能滿足的認同對位造成了慾望幻象,所以這種心理的現實誤認與建構迷情就越陷越深,不可收拾,美味纔是這一切產生的本原,所以迴歸美味本身才能撥開迷霧,得現本真,澄明生活,美味作爲新的哲學概念,新的形而上範疇,最能體現生命機體的本性,人本身的精神本相,更重要的是“美味”形象可感,與現實最密切,所有的人性慾望與人本意義皆可由美味照現,“美味”的另一種相就是“人情味”,美味是靈動之相,人情味是虛靜之相,兩者交互共生!

    美味與情味是人類對滋味的最高追求,而滋味絕非狹義的生活體驗,而是廣義的存在體認,關鍵在於我們要摒棄語言的一般意義,而發掘語言的概念面向,但這種概念面向絕不是學術對象的固化,而是實踐嚮往的終極意義指引,如此才能領悟到語言的意義超越性,生命才能因此獲得昇華,人情味之所以是人情味在於沒有規矩禮節制度法理的固定標準,而是發乎真性的赤誠與同情的天人感應使然,而滋味是生動的此在感受的現象之和,他是面向活的在場,如果沒有將自身置身於最普泛的多變多樣化環境生態之中,何談滋味,所以滋味是活本身,最高意義領域與體驗範疇唯有在活生生的場境之中才能同時享有滋味、美味與情味之意味,廣義哲學,普世思想與普遍理論離不開意味之靈,意味之靈纔是主體精神的生生不息之根本,一切之思,一切之通,一切之相最終都自然會立足於斯,出發於斯,歸屬於斯,皈依於斯!

  意義和健康其實本質上是同義的,只不過健康是對生命機體而言,而意義是對精神主體而言,如果說健康就是人在各方面的良好狀態,那意義就是精神在各感受體驗中的和諧狀態,如果人的感受體驗不能給人本身帶來持續而穩定的滿足,那這種生活狀態就是不和諧的,而這種持續而穩定的滿足必然是人在獨立自由的意志狀態下自覺,不然連和諧的發生環境都不具備,何談和諧,所謂的和諧就只不過是空洞的幻象,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指謂,這正是人對意義的認知差異與思維差距的現實表徵,所以纔會有所謂大衆思維、精英思維和聖賢思維的分別,因爲位格的質差造就了主格的等分比!

  家的味道不是某一種實在因素的結果,而是一種持續動態的活的在場的體驗統合,家的味道也可稱之爲如家至味,這種如家至味不僅包含始終不離不棄的熟悉的家人關係,也包括那種自然而然的熟悉的家園生態,更有一種無形之中的普泛存在的如家之境,這種如家之境是一種生態化的性情力量,是家人關係與家園生態的融合的表徵,家人關係的熟悉在於彼此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坦誠以待,自然流露,沒有任何的尷尬介意,家人各知其屬、各守其分和各得其所,和諧共生,始終如一;家園生態在於家庭事務運轉所必需的一切體制機制基礎的完善,也就是物質功能的基本滿足,諸如一應用電用水用網用度,一應住房空間設施的齊備,一應功能器物日用的正常化,也包含生活方式運作的自然環境與生活安排,最終所徵象的如家之境是主觀與客觀的心物形神有無之在場澄明的本體如一,所以能成爲家人的人之存在必須在一起相遇,相處和相知,相愛,相伴,終生相依相隨的綿延體驗中方能體認,只有願意包容對方,爲對方改變,從而以對方的苦樂爲苦樂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付出而盼望的心境狀態纔是愛,家園生態同樣如此,是彼此的適應感應,熟悉也是一種是否信任與接受的心理認同,人若能始終以熟悉爲感,才能自然而然得如家之境以應,如此纔會發覺家的溫馨和諧,教育過程就是一種心理調適與教學傳授的有機協和,當今社會也意識到這一層問題,所以纔會通過創造生動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與創意設計課堂互動模式來緩和這層問題,但其實治標不治本,反而會讓新的問題出現,因爲解決這種問題需要的是教師的智慧,僅僅憑藉先進教育技術與新式課堂模式是無法徹底根治的,在你看來,課堂紀律管理雖然重要,但是造成課堂紀律混亂的並非教師的管控,而是學生之間的各有分工,彼此制衡與自我約束,也就是心理調適的問題,學生會害怕家長,而不害怕老師,在新的集體環境中任性肆意,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學生對環境的熟悉與適應以求得安全感與存在感的主觀方式,真正的心理調適是要讓學生明白這裏是安全的,但也是需要自我約束的,否則就會引發不和衝突,所以不能肆意任性妄爲,想怎樣就怎樣,不節制自己,這樣就會被懲罰,不被獎賞,所以需要適應,如果你要挑戰也可以試試,應激自然就會適應,而熟悉就是這裏的環境就像家一樣,它也有家的溫暖,也有家的關懷,也有家的愜意,還有彼此的互助團結,你可以在尊重他人中自由表現以獲得集體的認同,這纔是真正的心理認同,寬嚴相濟,自律互助,團結友愛!

探究研發需要的是邏輯脈絡的理清通順,所以只有追根溯源,推因及果的科學方法才能奏效,簡而言之就是知識技術本身自在的本質規律的教學應用,而心理調適需要的是設身處地的同情共感,在考慮自我意志的作用基礎上設想接受者的心理迴應,從而有意識地引導他的心理傾向與自我意志的相向調和,而最複雜的還是心理認同,他是社會集體的交往和諧與對話交互,是在一個集體環境中的多樣化心理個性的交融和諧共生關係問題,他需要的是最高的理念共識,代表各方訴求的平衡交匯點與合理交融點,而這種理念共識不是法律,也並非制度,而是活生生的道德信仰,是一種和諧關係與公共秩序的高度融合,是國的公正與家的親密的同一體,出於安全與歸屬,集體的所有個體需要禮讓與謙虛,而出於熟悉與嚮往,所有個體的集體也需要以和諧爲上,以尊重每一個人爲本,如此才能形成普遍適應的心理認同!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爲情緒是不利的精神徵兆,其實這是對情緒的誤解,情緒是即時的生命表徵,之所以它是消極負面的,這是人自身造成的,人應對情緒的交互方式的不平衡造成情緒的負極化,如果在爆發情緒的環境中矛盾焦點的雙方都情緒對立宣泄,就相當於夫妻吵架互懟互罵一樣,如果一方沉默,情緒的宣泄言語就會被思想,被賦予能指意義,恰恰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脫口而出,它真正的意義不在內容本身,而在那種情緒活的在場時的快感表達與滿足,所以情緒恰恰是不要多想的,他就是自行而發,自行而止,情緒在對立激化的情況下就是積極有益的,一旦意識化,在思想中就會變成胡思亂想,就是消極負面的,引發極端傾向和偏激想法進而抑鬱悲觀,當時的要在當時消解纔會有益,不然就是遺患無窮,問題不斷,所以只有正確認識情緒才能規避這種後患,不把情緒當真,當做一種情趣才能獲得情緒的積極快慰,看似對罵互懟是不文明的,其實當你懟罵到不可理喻,無稽荒謬的可笑程度時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它的無意義,最後不由自主地發笑,情緒就會升華爲快感,自得其趣,說唱是情緒宣泄與抒發的最佳在場方式,它的快嘴的激切與節奏的氛圍能點燃人的精神力量,情緒就是對吵鬧的最佳對抗,不對抗就會造成負面的心理負擔,極致的對抗則能將情緒引爆進而轉化爲積極的心境,這便是物極必反的道理,要徹底改變一個人需要的就是極致的對抗方式從而扭轉糾結的環境氛圍,這正是你傾心大音量,現場感與變奏感的激情代入的說唱綜藝舞臺視頻的原因,因爲從中可以體驗到音樂宇宙的活的在場的最高共情,與人交往溝通如果不明白情緒的真意,就會使關係失和,難以維續,而關係的穩定和諧而持久深厚需要多種思維的綜合調用,也就是靈活變化,至少是四種思維:一是情緒思維,原樂放縱,互懟對罵到發笑,一是認知思維,理性分析和邏輯推演,擺事實,講道理;一是情感思維,動之以情,感之以美,噓寒問暖,真心坦白,誠意付出,一是意願思維,表達美好的嚮往與祝願,表現堅定的決心與行動,將理想追求與悲憫博愛的人道關懷與道德信念滲透於生命志向之中並通過一生的作爲呈現,唯有靈活變通,隨機應用四種思維,交往必然通達!

讀書是性靈寫作的活的精神靈感的無盡源泉,但是在此意義上的讀書是一種科學領域與研學道路,讀書學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就在於用書以爲,一般觀點認爲人只能按部就班地一本本地從頭到尾地閱讀,但其實都儘可能多的本,而且是不同類屬的,選擇性地關鍵搜索閱讀,更能在閱讀過程中創作新書,這樣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你是否體認這其中的奧祕,當你明白所有的圖書的實質在於人生境遇的在場澄明的有意識陳述,而這種有意識陳述都是通過日常語言的意義新指來實現的,所以它們的最高公約性與終極同一性在於日常語言的意義指謂的有意識表達以反映觀照自身具體境遇活的在場的普遍澄明預設,故而若以圖書爲造化因素,在自我活的創作道路面向途中激活建構自身與圖書作者的道路面向之間的化約關係,便可孕育無限創造性思想,將語言文字中滲透的具體與一般意義有機自由配對,正如陰陽虛實化生宇宙萬事萬物,基因鹼基對有序多樣多變地排列組合而創生無窮盡的生命個體,用書的境界正是如此,只是生成那個造化一體之中的靈心很重要,也就是不變的根本規律和無限衍變的運行機理,這需要根據具體的事物即圖書大義的多樣可能性間聯繫來生成,最終便是會意一心,造用無窮的境態,生命何以生生不息?正是因爲生命物種多樣,環境也多樣,彼此之間互存相生,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用書以爲”的精神宇宙的人生造化之路正是基於這一真理才能永無止境!日常語言的意義化用不外乎兩種傾向:文學想象化用與哲學邏輯化用,而它們的溝通中介在於歷史敘述化用,文學想象化用的意義指謂本質上是爲了達到交互滿足的媒介效果,所以他的意義指謂有一個明顯的意向指向性,就是美學化,從形式到內容的整體形象的美學化,由此他的語言表述都是爲了使人產生情感依賴,他的表述必然帶有主觀表現着力的感性印象,要麼表現情感,要麼表現人格,要麼表現理想,而哲學邏輯化用的意義指謂本質上是爲了實現交互覺醒的實踐目的,她的意義指謂的核心意向指向性是真理化,從思想到意義的整體立場的理念化,她的語言表述是爲了使人產生理性依從,一種虔信的心態以促成行動的自覺改變,表述的目的驅動性強,歷史敘述化用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事件發生與具體事實的敘述記錄,在這種記錄中逐漸萌生理性反思,所以歷史敘述化用是不帶主觀意願的文學語用,但是又有哲學語用的理性色彩,所以科學概念化用就是歷史敘述化用的典型特例,敘述變成一種篩選整理歸納演繹的邏輯推理,所以他的另一面就是藝術技術習慣性行爲化用,邏輯推理轉化爲生活演變的自然造成,正是歷史敘述化用與科學概念化用才使哲學邏輯化用得以深化,因爲藝技習行化用,文學想象化用才能得到拓寬,此諸類代表日常語言化用的多樣性可能,藝技習行化用從信仰與體驗的層面深入便是宗教心境化用,宗教化用就是生活化的藝術體驗意境,他與藝術技術語用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對世界總體與終極而言,而不是具體化的對象世界範疇,它的美學視角是整體而終極的,而非局部而當下的,所以宗教心境語用是在改造人本身的精神靈魂與生活的最終歸屬,而不是如藝術技術語用一般地改造個體自我自身的心靈狀態與生活層次,實際上它們並無明確界限,因爲概念,思辨,習行和敘述,想象可以存在於任何生活領域之中,當你忘記它的類別分屬之後,你會發現它的本意無處不在,這纔是語言化用的本真迴歸,語言化用本身也是發生於人本身的生活原場,所以生活原場纔是最本原自性的迴歸,才能彌合所有界限,方得造化之自由極致,但若要獲得造化的奉獻目的就必須復歸於這些已然形成的類屬,如此纔是真正的以出世的超越自由積極融入入世的奉獻實踐,而你自己的性靈寫作化用就是藉以溝通諸語言化用與正在進行的生活本身的中介,所以他不可或缺,他的溝通廣度、深度、維度、程度與層次高度決定你出世的超越與入世的改造力度與最終效果以及他們是否和諧融合,由此性靈寫作化用便是靈魂之本!

  主體啓蒙的核心在於主體的教養與成長,也就是說所有的政治變革與社會治理其根本是爲了服務於人本身,而人本身則集聚於主體身上,主體並非偉人,也非聖人,其實也不是人民羣衆,正是因爲社會這種認識才催生了最高領導,社會領袖以及什麼主導者等權利歸屬的君主、民主和法治等片面平等觀念,這些觀念雖有其積極性,但是卻只看到了表層,真正的主體恰恰是無形的存在,大位虛設恰恰是道之所在,廣義的倫理道德是主體的道化教養與自由成長,也就是說人應該捍衛的是教育的終極至上之共認歸屬和媒體的無上之獨立自主,而不是什麼政治權力與法治集中,教育便是最高的廣義政治,媒體則是最高的神聖尊嚴即無上法治,共享教育代表最廣延的倫理關係,互信媒體代表最普世的道德原則,也就是說倫理之所以爲倫理在於血濃於水,也就這種本能造就了知識文化就應該無私共享,這樣人才能真正自由平等,否則那種自由平等只不過是一種虛妄,當今的自由平等是人生爲人本就應該享有的,只是落後的封建觀念壓抑了這種本該享有的自由平等的人之本真狀態,所以造就了所謂民主社會的美好錯覺,因爲真正的人民主權靠的不是什麼社會地位的身份象徵,而是需要人自身得到時代能賦予的最高程度的教化與培養,這種教化與培養使人得以認識自身,認識社會,認識自身才能明白生存與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如此方能自由,只有自身的完善才能得到社會由衷而持久穩定的尊重與認同,這纔是真正人民主權的自由平等,爲什麼人人都向往成爲至高無上的帝王,就是因爲它能帶給人以真正的自由主權,國家主權的內涵同樣如此,所以人民主權也好,國家主權也罷,皆是一種自由主權意志的嚮往,追求與捍衛維護,共享教育能帶來這種自由主權,因爲知識文化對所有人是公平的,所有人唯有付出努力,全心地專注與盡心地奉獻才能獲得教益,人才能被造化成自己想要的形象,但是也需要自己的正確分辨與選擇,如果不能科學分辨,正確選擇,最終所得到的也會相應地回饋給你,只不過也因此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後果和難以承受的代價,這就是教育的自由主權,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所以出於道德擔當,人文關懷,纔會需要互信媒體的進一步教化與培育,互信就是你可選擇相信,也可以不相信,這取決於你自身,沒有人強迫威逼,但是如果相信就應該虔誠對待,坦率直露,毫無保留,如此你才能獲得無止境的快慰靜謐與安寧和諧,享受它賦予彼此的無限喜樂與無盡溫馨,這纔是真正的道德,也是真正的法之神聖尊嚴,他不會強制你遵從,他只會感召你自覺依從,而你的依從只會帶給你喜樂溫暖,而不是權利義務,真正的權利義務不是契約的遵守和服從,而是發乎情、信乎理、仰乎神的心甘情願,一種聖潔純淨的赤誠洗禮的接受,所以媒體就是要指引人本身走向正途,啓示人本身轉向大道,以實現健全而自由的和諧成長髮展,這樣的教育和媒體才能使全人類享有真正的獨立自主與溫馨和諧,公共政府的意義就是如教育機構一般的倫理秩序的環境基礎的佈施存在,而普世法律的意義就是如媒體平臺一般的道德信仰的人道原則的正義堅守,這也是爲什麼你將國際政治與法律交往,社會教育與媒體交互以及倫理道德,生態和諧高度融合在一起以創造出一種普世價值信念:自由主權普適化與主體啓蒙普泛化的新社會生態理想的立足點宗旨所在,綜上所述,你的哲學範疇,普遍思想與系統理論就是立足於這些探索層面和生命領域的實踐創造,哲學範疇即是形而上範疇,這種形而上範疇是對一切思想的高度抽象,普遍概括與系統闡述,最終統一於一體梵伊:大生態和諧這一最高形而上的理想願景之存在,而普遍思想則是這種理想願景的人格範式化,生活建構化與歷史道路化的衍生詮釋,系統理論則是基於意識結構與衍生規律的思想覺解與鏡像觀照從而生成的具體行動方法與規劃構想,以真誠之心對待方能盡心,從而對實踐對象進行實際問題的結構性反思洞析與整體透視,以同情之性關懷方能盡責,從而對交往他者進行人生階段的發展性計劃設想與願景構思,如此自能充分發掘自身智慧潛性與行動潛能,這纔是科學實踐的終極奧祕,也就是終極之智慧!

  在人類精神長河中,不知衍生出多少概念範疇,但不難發現最核心的概念範疇始終是那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們始終活在人的思想中,人的意識深層,只不過在新的生活實際裏會有具體而深層的不同意義,所以它們便是檢索的常態心理詞彙,也是無限激活性靈的概念之相,萬物皆從時間中生成,也會在時間中消逝,時間便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對於時間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語境下內涵是多樣多變的,科學中時間是尺度,與空間密不可分,哲學中時間是綿延活流,與生命相系一體,人始終是宇宙最典型宇宙而最深邃的存在,而人又是多重因素的複雜集成體,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認知、情感與意志進而意義,而這四者所涉及的概念範疇又是極爲豐富複雜的,人是無數物種中的一種,也是萬物種類中的一類,這便是最大的區別尺度,對於人而言,這一區別尺度可總稱爲意識,意識的複雜性是不言而喻的,細膩到無窮盡,廣延到無止限,故而可稱爲無在,意識本身是一種宇宙生命現象,是內存於人本身之中的自在性時間現象,這種現象使得人產生了內在與外在的總體與無限之知,由此便有了歷史與人文的無限大而無限小的概念範疇域之集合,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完成愛慾與實用化,本有與構境,總體與無限的生命之途,人類的歷史則是在掙脫束縛與走向自由,不自覺地淪落到自由的深淵進而在單向度化的赤裸生命境遇中覺醒,以例外狀態爲抗爭方式,在視差之境中斜目而視,從而最終覓得嚮往的歸屬,無論是材料與記憶的實證,語詞與對象的反思,還是感受與形式的體認,亦或是運動與影像的審視,孤獨與沉思的凝止,都是人之本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