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失》讀後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性格形成,離不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引導。

孩子教育的成敗真的都是父母的責任嗎?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撰寫了《教養的迷思》,從社會化角度,提出真正影響孩子人格塑成的是家庭之外的“同輩羣體”。

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先天遺傳和家庭教養具有同等重要性,人格差異性一半是由父母遺傳的,另一半則是家庭教養造成的。

家庭教養有好的教養方式和壞的教養方式。

用好的教養方式撫養長大的孩子積極陽光、有合作精神,順從但不被動,勇敢但不魯莽,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行爲。

反之,壞的教養方式撫養長大的孩子則容易表現出自私、自負、任性、脾氣暴躁、感情脆弱、缺乏獨立性及社會交往能力等不良行爲。

爲什麼說同輩羣體纔是真正影響兒童走向社會化的關鍵?

什麼是“同輩羣體”呢?

這裏是指孩子與其他孩子在一起的人際圈子。

孩子一旦進入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已經是微乎其微了,真正能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是“同輩羣體”。孩子爲了融入羣體,甚至會強迫自己適應他們的環境,加入他們的圈子,學習他們的語言,適應他們的羣體法則,逐漸地塑造出屬於自己的人格發展方向。



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應該做些什麼?

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3個做法:

1.在家庭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共同心願,在培養孩子上,總有父母喜歡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比如父母喜歡彈鋼琴,女兒喜歡唱歌,這時,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彈鋼琴。

2.幫孩子選擇同輩羣體。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結交朋友的。沒有朋友的孩子容易孤僻、古怪、不合羣,甚至還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家長應該意識到同輩羣體的重要性,並鼓勵孩子結交一些同輩朋友。當然,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交往的同伴。

3.正確教育引導孩子。

在傳統的家長管教模式下,你可以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論對不聽話的孩子打罵,孩子也許會屈服於你的棍棒武力之下,但是在如今民主開放的時代,孩子也有表達獨立思想觀點的權利,父母在家庭教養上應該有所改變,以朋友的身份和平等交流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


小結:

對於孩子教育問題,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先天遺傳和良好家庭教養同樣重要,但影響孩子走向社會化的關鍵是社會羣體。父母不必太糾結於孩子教育問題,而是要幫助孩子選擇同輩羣體,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