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思維模型學習挑戰賽9

1、“眼見爲實”嗎?不一定。

從視覺皮層的生理結構看,它的纖維約20%是連接視網膜,即直接從外界進入我們眼球視網膜,然後進入視覺皮層的部分,而另外80%是通往了大腦的記憶區域,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我們大腦最終形成的“視覺”,很可能是大腦記憶區域的某些東西,對通過視網膜接收的外界信息“加工”的結果,而且這“加工”的比例佔了非常大的比例。

即“眼見爲實”的“實”,是加工過的東西,而且加工的成分很大。

對幻肢症患者的相關實驗,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

2、“見”如此,“聞”如此,“聽”如此……我們形成的“觀念”,大部分應該是取決於大腦記憶區域裏的一些東西,就是思維模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思想。

它不一定是準確的。要保持狐疑的態度,根子在思維模型。

3、三個自稱上帝的精神病人的實驗,反映了人性中的共同部分,每個人對自己相信的東西,都會採取盲目“自圓其說”的態度,本能地維護其“正確”性。這導致了人一旦形成某些看法,就很難改變,難升級難調整。

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我們的觀念有可能是錯誤的,改變它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是很困難的。

4、所以,我們的任何決策的偏差或者錯誤是必然的,應採取的對策是視之爲常態,發現有偏差調整就是了,沒有任何必要去“固執己見”。

從而,要慎重對待不可逆或可逆成本極高的決定,考慮糾錯成本。例如,是否買一輛車,絕不簡單是經濟能力能否承受的問題,而是日常車油車修保險等支出,交通違章交通事故的可能支出,常當司機不能酒駕的問題,可能醉駕觸刑的問題…

在投資上,就是不要上槓杆,要能夠及時止損,把損失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範疇內。

5、如果是集體是團隊出現決策錯誤,糾錯成本巨大,絕非個體糾錯能比較。外面的人可能看上去熱鬧紅火,實際上是羣體慣性,無可奈何地走向衰敗的路上,只是等待突然倒塌的那個時間點。

2021030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