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希望》

書名:《疾病的希望》

作者:託・德特勒夫森、呂・達爾克

譯者:易之新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1 概述

在過去的100年裏,現代醫學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過去醫學的總和。兩次世界大戰發展了外科手術、對熱帶殖民地的擴張興起了細菌學。它們共同奠定了現代醫學的開端。後來依賴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進步,現代醫學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疫苗的出現,讓原先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感染疾病,變得不再可怕。x射線的應用讓醫學診斷有了質的突破。可以說現代醫學已經在技術上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人們有理由相信,現代醫學幾乎無所不能,醫學技術的進步將解決所有的問題,戰勝一切病痛。

但現實的情況卻同人們的期待相反,人類仍然處在各種疾病的威脅之中;醫生真正能治癒的疾病並不多;醫藥本身帶給人類的傷害也日益加劇。比如醫學上有個名詞叫“手術後併發症”,它指的是在治療某一種疾病的過程中,又得了其他疾病。

比如,爲了治療肝臟疾病而長期服藥,最後又造成了腎臟的損害。還有現代醫學除了手術費用昂貴之外,它還缺乏人性關懷。因爲,它關注的是身體,用精細的知識來診斷身體上的各種問題。

現代醫學並不相信所謂心靈的存在,認爲心靈不過是一簇簇神經元共同交互的幻想。但顯然,人類並不只有軀體,即便心靈是所謂的幻想,這種幻想也依舊很重要。一個殘疾患者裝上義肢後,雖然在功能上他完整了,但問題並不是就解決了。他還需要面對自我如何看待自己,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些問題。而這些對人性的關懷顯然是現代醫學所欠缺的。

所以現代醫學的進步,並沒有讓我們免於疾病,甚至越來越多。這不免讓我們思考,這一切都是爲什麼?人類爲什麼不能從疾病中解脫出來呢?

而《疾病的希望》這本書,就是一本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疾病,重新認識疾病對人類作用的書。書中重新審視了疾病的定義,認爲疾病可能並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自己創造的。我們不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環境污染、文明病態或者是其他什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可以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內部心理,也許正是內部心理的失衡,導致了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症狀。

比如,有些人一考試就會生病。其實可能不是他真的體質差,而是他的潛意識裏希望通過生病的這種症狀來逃避考試。從心理的角度去審視疾病,無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進一步反思症狀出現的心理原因,以此來更好地認清自己。

本書作者有兩人。分別是託・德特勒夫森教授和呂・達爾克醫生。託・德特勒夫森教授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心理醫生,著有多本著名心理學著作,如《生活以後的生活》、《好與壞》等。而呂・達爾克醫生也是德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一直從事心理醫學實踐,採用自然療法爲患者解決心理疾病。

什麼是自然療法呢?它和我們的中醫有點像,就是深信人體是有很強的自愈能力的,通過飲食、睡眠、運動及一些冥想可以恢復健康。呂・達爾克與託・德特勒夫森共同工作很久,之前也合作了很多本書。而這本《疾病的希望》從八十年代以來,已再版三十幾次,銷售量高達幾百萬冊,在德國已成經典。

我們將會從三個重點來解讀本書。在第一個重點,疾病是什麼。在這裏,我們會爲大家介紹兩位作者對疾病的看法,相信我們,這絕對會打破你過去對疾病的認知。在第二個重點,爲什麼我們會有疾病。這裏作者將用他們哲學性的思考來告訴所有人,疾病是人類的本質,我們無法避免。最後一個重點,常見疾病和對它們的詮釋。在這個重點,我們會帶大家瞭解作者們是如何看待諸如感染、過敏、失眠這些常見症狀背後的意義的。這些看法有別於傳統醫學,但無疑會開闊你對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的思考。

2 疾病是什麼

在回答疾病是什麼之前,書中先辨析了一組概念,就是疾病和症狀。作者認爲疾病和症狀是不同的,疾病是一種狀況,而症狀是具體的現象。在常見的醫學名詞中,總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但其實這種敘述是不嚴謹的。因爲疾病不是具體的東西,它是抽象的概念。它指代的是一種和健康相對立的狀態。而像頭疼、腦熱、失眠就是症狀。症狀有千千萬,但疾病只有一個。就好像世界上無數好的東西,但好的狀態只有一個。

辨析完疾病和症狀的不同。作者就提出,疾病是一種精神的不協調和缺失的狀態,而症狀就是這種不協調狀態在身體上的顯現。這是全書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全書的精髓,本書都是圍繞這一句話來展開的。這句話有點難懂,它需要我們明白作者三層觀點。分別是,身體是精神的表現。疾病是精神的不協調和缺失。以及症狀是這種不協調在身體上的顯現。

我們先看作者的第一層觀點,身體是意識的表現。這一觀點受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影響,認爲身體是意識的產物。這聽起來有些離津叛道,但在大家瞭解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後,相信會明白作者爲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柏拉圖是古希臘乃至整個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它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三人共稱爲希臘三賢。他的主要學說就是理念論。什麼是理念,它是衆多個體中所擁有的一個共同名字。

比如蘋果有形形色色,但它們都叫蘋果。這個共同名字有且只有一個。有大大小小的牀,但理念的牀只有一個。現實中的牀,就像是鏡子裏的牀一樣,僅僅是一個我們看到的,而不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理念是永恆的,一個蘋果腐爛敗壞了,但蘋果的理念還存在着,人們看到另一個蘋果還是能知道這就是蘋果,所以理念又是不依託於現實而存在的。所以,柏拉圖認爲理念或者說概念纔是真實的,不變的。而我們感官所感知的現實不過是這些理念的影子,是不斷變動的。

有些人對他的理論不信,柏拉圖還爲此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那就是洞穴囚徒比喻。他說,在洞穴中,有一羣沒有任何記憶的囚徒手腳被綁,背對着洞口。在他們的身後有一把火,可以把洞外的景象投影到洞內的巖壁上。每天,囚徒們看着洞壁上投影,認爲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世界。一天,有個囚徒獲得自由,能走出洞穴時,他才發現他以前認爲實在的東西,只不過是洞外物體的影像。當他回到洞穴去告訴其他人他所看見的東西,卻沒有任何人相信。

柏拉圖把這種理念論應用在人身上。他認爲人既是理念世界的產物,也是感知世界的產物。人的靈魂屬於理念世界,肉體屬於感知世界,因此既有靈魂又有肉體的人就棲居在這兩個世界中。但在柏拉圖看來,人的真實部分在於靈魂,我們所說的人生,只是靈魂化身爲肉體而存在着時期。所以,是精神決定肉體。肉體不過是人的精神在世間的派生物。人類就是一個精神存在物。

現在來看柏拉圖的理念論,無疑是一種唯心主義。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都是唯物主義的教育,認爲是物質決定着精神。但正如作者所說的:“社會科學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真理,沒有任何決定性的證據證明唯心主義一定是錯誤的。它可能和大家所接觸的觀念相悖,但這並不妨礙你去了解這一哲學觀,去開拓自己的認知邊界。”

接着,作者提出第二層觀點:疾病是精神上的不協調和缺失。他認爲疾病意味人失去和諧,或是內心原本平衡的狀態出現問題。作者再次強調,疾病不能簡單地被認爲是精神上出現問題,諸如患上抑鬱、精神病等,這些都是症狀,都是具體的,它們和感冒這些症狀沒有任何分別,只不過一個作用在肉體,一個作用在精神上。而疾病卻是一切症狀的抽象,它只是一種和健康相對的狀態。

我們剛剛介紹了柏拉圖的理念論,知道在這些唯心主義哲學家眼中,精神決定了物質,所以既然疾病是精神的缺陷,是一種不完滿狀態。那這種狀態就必然會在物質的身體上得到顯現,而這種顯現就是症狀。

所以,根據之前的兩個觀點,作者提出了第三層觀點,也是全書最重要的觀點:症狀就是這種疾病在身體上的顯現

症狀就是疾病的信號。它幫助我們認識到疾病,知道我們精神上是否哪地方出現了問題。這種對內的反思,能幫助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而現代醫學就很少會對身體症狀背後的原因進行詮釋,他們認爲這種詮釋是沒有必要的。但這種忽視其實恰恰剝奪了症狀的真正作用。

因爲症狀的出現,不是因爲它本身,而是在向我們發出一個信號,就是我們出問題了。現代醫學只是割掉問題,就以爲萬事大吉,但其實卻是治標不治本。就好像,你要開車出去玩,但這時候汽車儀表盤的警示燈亮了。你去修車,但修車師傅只是將燈泡拿掉了。沒錯,我們確實是不想警示燈亮,因爲我們想開車出去旅行。但是燈不亮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我們要的是車正常。而像警示燈的作用一樣,身體的症狀也是如此,它也是信號,告訴我們健康出現了問題。我們應該去解決這些問題。

在第一個重點,我們介紹了作者對疾病的定義。他認爲疾病是一種人類的狀況,指明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諧。而內在平衡的喪失會以症狀的形式在身體層面表現出來。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作者認爲身體是精神的顯現。這明顯是受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認爲肉體是精神的派生物。我們用不着急於否認作者的觀點,因爲作者指出這樣的邏輯,會幫助我們反思發生在我們身體的症狀。它會提醒我們,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就是我們精神上出現問題了。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喪失了內在的精神平衡。這種反思,無疑是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精神問題,進而成長。

3 爲什麼我們會有疾病

關於這一問題的回答,作者的觀點再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他在書中強調,我們並不是得到疾病,而是我們本來就有疾病。疾病是人的本質。

我們的常識告訴我們,我們是患上疾病的。我們的正常狀態應該是健康狀態,只有我們接觸到某些細菌或是身體組織受到傷害,我們纔會生病。所以,現代醫學的第一要務,就是預防疾病,直到完全消滅疾病。而作者則認爲,疾病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它是我們人的本質。爲什麼呢?作者給出了原因。

他認爲:只要人還用對立的視角來認識世界,疾病就還會存在。什麼是對立的視角呢?比如說,善與惡就是一種對立。美與醜也是一種對立。內在與外在是一種對立,男人與女人也是一種對立。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認識的起點。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們沒有這種二分對立的世界觀,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該認識誰。比如說,我與非我就是一組對立。

每當說到“我”時,其實就是在分割。是將所有“非我”都和自己進行了分割。從此以後,我就是和他人是對立的。因爲不做這種對立,我就沒法確認什麼是我,就更別提讓我來認識世界了。

可能大家有些不明白,我們這裏進一步解釋一下。首先,要生存,那你就要知道誰要生存,也就是確認“我”是誰。那什麼是我呢?部落是我行不行,國家是我行不行,個人是我行不行?都行,因爲確定“我”的過程本質就是給世界做分割的過程。只要你在世界劃條線,線的一段是我,線的另一端是非我就行。如果,我們將世界分爲我國與外國。那你就是將這個國家視爲我,那這個國家的榮辱就是我的榮辱,它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只有確認了我,我才知道我要保護誰,要認識誰。所以,對立的視角,是認識世界的起點。

但這種對立恰恰造成了我們的精神的不完滿,也就是疾病的原因。我們還以我與非我的對立舉例子。我們剛剛說了,這種對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起點,但這種認識也使得我們無法理解到萬事萬物可能是一體的。因爲,我們已經將世界給分裂成相互對立的兩部分。你同意一部分,就是否定另一部分。

就比如你有了自己的善惡觀,那你肯定做你覺得善的事情而放棄惡的事情。但其實這種不斷站隊,不斷堅持一部分,而否定一部分,只會讓自己陷入不完整的狀態。你根本忽視了善惡本是一體的可能,沒有惡就不會有善,沒有黑暗就不會有光明。所以世界本來就沒有對立,只是你用自己的意志做出了劃分。

歷史上的科學研究也能顯示人的這種認知侷限。關於光線的本質有兩種對立的看法:有人贊同光是光波,而有的人認爲光是粒子。但不管誰對,他們都認爲真理就在他們雙方之間。因爲光線不是光波就是粒子。但結果呢?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答案。實際上,光既是光波也是粒子。或者這麼說,光波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它就是光本身。只是觀察者採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待光,它就成了波或是粒子。

同樣,這種對立也是我們痛苦和疾病的根源。因爲你偏執於我,我要滿足於我的慾望,我的要求,做不到,我就會痛苦。那是不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就不會痛苦啦?不會,因爲你總會滋生你當下沒辦法滿足的慾望。買了別墅,你就會想再買棟樓,而一時沒錢買不了,就會痛苦。那我降低自己的慾望,讓人生有各種“小確幸”是不是就不會痛苦啦?也不會,因爲慾望降低了,你的想法還在,你還有對自我的執着。這個世界爲什麼和我想的不一樣,爲什麼別人做事和我不同。種種和自己的差異都會讓你難受、痛苦。

作者說,唯一擺脫疾病、痛苦、不完滿的方法,就是認清世界是一體的。忘記我,或者說把我當成世界。沒有所謂的自我意識,而是變成一種世界意識。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但人類做得到嗎?這種將我擴大到世界的行爲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能力。沒有自我意識,人類還是人嗎?所以,作者認爲,疾病這種不完滿的精神狀態是人的本質。我們永遠無法避免疾病。

歸根到底,作者認爲,疾病產生的原因是我們仍舊還用對立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只要有這個視角,那疾病就一定存在,因爲只要健康在,它的對立面疾病就一定會在。但人可以拋棄這種對立的視角嗎?做不到,因爲這相當於放棄自我的意識,不再將自己與外界進行劃分,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能力。所以作者認爲疾病就是人的本質,無法避免。

4 常見疾病症狀和詮釋

本書的兩位作者認爲,疾病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注意症狀,因爲症狀正是疾病在身體的顯現。我們對症狀進行詮釋,就可以進一步反思自己。這裏,我們主要介紹感染、過敏兩種症狀及其詮釋。

首先是感染。感染是人體生命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病症。大部分急性感染髮作的症狀都是某種炎症,包括從最輕微的感冒到肺炎,到最嚴重的霍亂、鼠疫和天花。其中的鼠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死病”。歷史上,黑死病的爆發奪取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對整個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改變。

而現在,正統醫學在感染性疾病治療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系列化學藥物,包括抗生素和疫苗的發明使得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越來越低。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不會再感染,而是我們有了更好的武器來對抗它們。

作者認爲,感染之所以難以消除,就是因爲它是我們內心的衝突在身體上的顯現。發炎的過程,就是內心衝突過程的投影。

我們是怎麼感染的呢?當強大而有威脅的疾病侵入人體時,身體的防禦系統起而抗拒。這種衝突所呈現的症狀包括紅腫,熱痛。如果身體打敗病原,病人就能度過感染。如果病原贏了,病人就會死亡。所以這就是病原與病人之間的戰爭。

而當我們內心遇到某個問題時,需要做出選擇。但不論選哪個,我們都不得不放棄另一種可能。這就會讓內心開始衝突。這顯現在身體上,就是身體開始遇上病原的時候。之後,當你做了選擇後,但內心又無法釋懷你的選擇時,你的內心衝突就會加劇。比如你和朋友一起遇到了熊,你拋棄了朋友,選擇逃跑。雖然,你活下來了,但朋友卻死了,你一直不能原諒自己。這時候,你就會感染,如果你一直不能解開這個衝突,你的身體就會敗給病原,最後死去。就像很多文學作品裏介紹的,主人公因爲一直無法解開心結,常常因風寒而死。而只有,你能釋懷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這時候,你的身體就戰勝了病原。

只要我們還在選擇,我們就會不斷衝突。選擇某一方,就意味着放棄某一方,所以我們總是缺少某種東西,總是不完整的。作者認爲,只有那些知道人性固有衝突的人,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人,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完美,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成爲一個完人,這些人就沒有察覺到內在的衝突。但衝突這種狀態一直都在,逃避或者沒有察覺,都不能解決衝突。最終這種精神上的衝突,最終還是會以發炎的形式在身體中顯現。

說完感染,下面,我們就說過敏。我們都知道過敏,有的人對花粉過敏,有的海鮮過敏,有人芒果過敏,甚至還有人對異性過敏。作者認爲過敏症狀是精神中的抗拒和攻擊性在身體上的顯現。

過敏病人在潛意識中一直壓抑着自己的攻擊性。但這種壓抑遲早需要釋放。所以他們給自己樹立各種“敵人”,將自己的敵人範圍擴大。那些無害的東西,比如花粉、貓、灰塵、芒果都成爲了他攻擊的對象。不同的過敏患者選擇無害的攻擊對象也不同,主要和恐懼有關係,因爲我們只會攻擊那些讓我們恐懼的東西。比如花粉是所有花粉症患者的過敏原。而花粉就是一種象徵,它代表着繁殖和受孕。對花粉的過敏,正是抗拒花粉背後象徵的繁殖和受孕。

同樣,對灰塵的過敏,同樣可以被詮釋。灰塵的象徵是污物、骯髒。對灰塵過敏就是抗拒骯髒的過去,可能家醜不希望外揚,可能有一段不能啓齒的過去不希望別人知道。這些抗拒的形式都在身體中顯現出來。

可能大家會認爲這種詮釋特別荒誕。但精神分析學家們正是通過對患者夢裏的各種象徵物的詮釋來治療病人精神問題的。比如,患者夢裏的蛇,山洞,槍這些事物都被弗洛伊德詮釋爲和性有關。通過對夢的詮釋,讓患者開始回憶自己的過去,讓他們去直面過去沒有意識到的,或者是恐懼的東西,做到坦然面對。這樣,就達到了一個治療患者的目的。

所以,這種對象徵物的詮釋重點不在於詮釋的內容,而是詮釋這個動作會讓人去反思自己,進而回憶起過去不願面對的過去。通過正視這些,做到真正的坦然,就能減少過去對現在的傷害。

5 總結

首先,在第一個重點中,我們介紹了作者對疾病的定義。他認爲疾病是一種人類的狀況,是人的內心失去平衡的狀態。而內在平衡的喪失會以症狀的形式在身體層面表現出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作者認爲身體是精神的顯現。這明顯是受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認爲肉體是精神的派生物。

其次,在第二個重點裏,我們探討了疾病產生的原因。作者認爲疾病產生的原因是我們仍舊用對立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只要有這個視角,疾病就一定存在,因爲只要健康在,它的對立面疾病就一定會在。但人又無法拋棄這種對立的視角嗎,所以疾病就是人的本質,無法避免。

最後,我們介紹了兩個常見症狀和背後的詮釋。第一個感染,作者認爲感染是內心衝突在身體上的表現。第二個是過敏,作者對此的詮釋是人內心的攻擊性和抗拒在身體的顯現。

這本書的譯者在書的最後有段敘述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他說:“這本書對疾病的看法也許在一些主流醫學來看,無疑是一種荒謬的無稽之談。但本書本來就無意否定正統醫學的功用,而是希望能幫助大家以更廣大的視角,看見原本忽視的,但重要的追問,也就是我們要追問疾病背後的原因,而不是隻解決身體的症狀。

的確,現代醫學已經越來越精細化和科學化。但,它在幫助醫學技術精進的同時,其實也讓我們無意中忽略了對意義的探索。當我們頭痛時,只要一顆藥丸就可以解決的時候,又有誰還會費力去追問爲什麼我們會頭痛,爲什麼會焦慮。但其實,對症狀背後的思考和詮釋,恰恰是對自己的內心感受、人際關係、生活經驗以及人生意義進行的一種反思。

如果,我們對頭痛的答案只是滿足於膚淺的失眠,那就喪失了一次對自我的思考。所以,譯者在結尾就呼籲大家,在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也花一些心力去探索心靈的世界,必能開啓一個更廣袤的視野,何樂不爲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