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舊記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不過是想不起而已。

        ——寫給過去和未來

        我媽嗓門真大,比鬧鈴管用,管用得多。

        簡單喫完早餐後,就踏上了一年一度的祭祖之路。

        沉浸在冬日暖陽的懷抱裏,一切都還是熟悉的味道,偶爾摻雜着一點歲月的距離感。


        (一)觸點

        田邊雜草叢生,一眼就看見了一種紫色的小花米,小時候就發現了它們,不過不認識。長大了也還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看着它們,也不知道在想些啥,它們開起來還是那麼美!

        大概春天到了!

        Biu~Boom!……

        “笛聲蕾”響徹雲霄,從三十的年夜飯開始就是它們的主場。在空曠的地方,用藍天做背景,仰頭觀望,會發現“笛聲蕾”像極了一個個雲朵製造機——Biu~Boom!逆光的時候是烏雲,有光的方向是白雲。

        光與熱的登場,一個演繹着黑夜的絢麗,一個訴說着白天的離殤。煙花的美麗有多短暫,“雲朵”的謝幕就有多委婉!

        捲成一盤的炮竹拆開鋪在地上,一陣噼裏啪啦過後的殘骸,竟然有點像花蛇蛻的皮,嗯這個比方不太恰當。反正點着火後,挺嚇人的!


        (二)遊戲印記

        終於,終於,回到了讓我魂牽夢縈的小院。

        那是爺爺的小院。

        以前聽周董的《東風破》,很喜歡有一句歌詞:歲月在牆上脫落,看見小時候。

        如今,還沒有踏進院門,一股青草味撲鼻而來:風(也許是麻雀,小時候老宅附近的麻雀可多了)帶來大自然的種子,一不小心遺落在小院老石板的縫隙裏。

        秋過冬至春又來,踏進院門,各種不知名的雜草星羅散佈地生長在院子的每個角落。其中有一顆草長成了花的形狀,趴在“六子衝”的旁邊,彷彿在回首着什麼,又好像在等待着什麼……

        “六子衝”這三個字,大概是這麼寫的罷。

        是一個小朋友都會玩的簡易棋盤遊戲,九宮格,十二顆棋子兒,棋子兒擺放在九宮格的交叉點位,留白中間四個交叉點,一家六顆子兒。

        遊戲規則就是在橫平豎直的線條活動,一次一步,二打一,直到一方沒有棋子兒。

        九宮格被定格在院子裏靠籬笆的一塊光滑石板上,像是用鐵簪子簪的,它的年齡比我還大,準確地說比我爹年齡還大。

        玩“六子衝”我們一般是就地取材,雙方玩家一方用了小木棒另一方就用小石子,或者小釘子、火柴棍等,總之就是可以一眼區分的道具。

        突然反應過來,我居然自幼賭博……

        是遊戲就一定有輸贏,那時候的籌碼是火柴棍兒,玩家自己制定籌碼的大小,輸一次給一根火柴棍兒給贏家可以,十根也可以。

        還記得那時候五毛錢可以買十盒洋火柴,所以每家最多的就是火柴棍兒,沒點燃過的那種。

        那時候玩“六子衝”我可厲害了,先和鄰居大姐姐玩兒,再和堂弟玩兒,又去找後院那邊的男同學一起玩兒,接着挑戰終極boss(我爺爺)。

        由於有調皮的小朋友或者是輸了的小朋友氣不過會跑去踩碎人家的火柴頭……我就機智地只進不出,最後拿回爺爺家,放到竈門口,結果……有一次自己去燒火不小心掉了一個火炭——“嗤”的一聲,全沒了!


        (三)小時候的天和地

        一年又七個月了,當初被夷爲平地的花園,在去年的春夏秋應該是驚豔了老宅的。風貌猶存的宿根植物舊體在風中搖曳。

        “我是美人蕉!”

        “我是朱血紅!”

        “我是百合花!”

        ……

        “你是?”

        “我是活麻!”

        這是一種會咬人的草,但是見到它覺得特別親切,除了因爲它長在了麪坊的旁邊,更是因爲小時候的我被它咬得夠慘。

        活麻的生命力極其頑強,要是任其自由發展,就沒有其他妖豔花草什麼事兒了。

        在漫山遍野奔跑的年紀,每天不被活麻親一口或者咬一口,那一天一定不會天黑——又痛又癢,一身疙瘩……

        說到麪坊,那時候喜歡在晚上躺在麪坊的天台看星星,找天空中最亮的星,也就是傳說中的北極星,接着強行拼湊出北斗七星。

        要知道,小朋友眼裏的“勺子”可是奇形怪狀滴~

        當然,這裏白天看雲也很棒。假如張嘉佳那些年就寫了《雲邊》,我在想,很多故事會不會有一個很美的結局,像童話世界裏那樣?

        這次站在麪坊前面擡頭,看見的卻是堂屋大門門聯上手寫的“生日快樂”四個大字。玉米粉脫落墨跡慘淡……這字眼怎麼這麼熟悉?

        我沒有進屋,走出院子,沿着堡坎的小路慢慢去撿拾遺落的歲月,發現:

        兒時趴在樹上喫着果果的桑葚,早已不知蹤跡;以爲還開着花在等夏天(也等我)的枇杷樹,也形消影散;那西牆攀爬了一壁的“雞蛋花”,像夢一場路過我的眼眸……

        來不及去感傷,我又得去看望外公了。


      (四) 哎,小朋友真的是好討厭!

        誰家的地犁地這麼鬆軟?要不是快淹沒了我跑工地的馬丁靴,我都想撒歡兒了。

        自由的心,飄了幾秒,被田埂上兩隻癩蛤蟆的屍體給揪了回來,看樣子是後腿骨折了,周圍全是喫蛙螞蟻。

        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有一個春季和表哥一起去田裏放牛,上一個年頭的稻茬抽了嫩葉,好像很合水牛的胃,應該是合舌頭。

        剛好是蛙卵孵化的階段,一羣小朋友有的找平整的石塊搭建一個臨時的“竈”,有的找長木棍去取蛙卵,有的去找乾的柴禾……然後烤起了蛙卵!

        我……就是那個去取蛙卵的人……羞愧不已!

        現在還看不到蛙卵,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個春天在爺爺家門前的小河溝裏把蝌蚪裝到塑料瓶裏的場景。蛙卵很可愛,小蝌蚪更可愛。

        哎,小朋友真的是好討厭!

        左前方几十米的地方沒記錯的話,應該還有一個鐘乳石溶洞,外婆他們稱鐘乳石爲“石珊”。奇怪的是,裏面的地貌是“石珊”,卻沒有水滴。不過小時候並不懂,現在也沒去研究是爲啥。只知道揹着外婆跟着表哥一行人去裏面摸爬滾,卡在一個洞裏差點出不來。

        還好沒哭,不然就真的出不來了,聽說老嬤子就喜歡到處抓會哭的小孩兒。

        (老嬤子:方言裏是又醜又兇的陌生老女人。)


      (五)土地,也是有記憶的

        看完外公在回去外婆家的一個路口遇到了弟弟的一個幼兒班女同學,和她打了個招呼,她眯着眼睛叫了一聲姐姐,腦袋裏想到的卻是去年守歲時弟弟跟我講自己爹媽看上了這個女娃娃??!

        哈哈哈~

        跟在姑娘後面的是她的外公,我也跟着叫了一聲外公。

        但其實他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校園啓蒙教師,四歲被外公從福建接回家,跟着表哥排排坐,在這位“外公”老師的班裏上了兩個星期的學前班,期末考試好像拿了四五十分?

        然後每年去外婆家都會被他誇一次,因爲有小朋友上了一個學期也拿了四五十分。

        不過這個故事我幾乎沒有給別人講過,所以除了這個村的幾個大人和小朋友知道外,應該沒有人知道了。

        因爲我只記得那時候我特別怕生,這裏的小朋友一個個都“牛高馬大”的,我硬要挨着表哥排排坐,所以這四五十分,也不知道是不是抄的表哥的~

        這個路口旁邊的地,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外婆家的。

        有一年在外面玩兒,好像就是這一塊附近,但不記得具體是玩什麼了……反正一大羣小朋友,玩的滿頭大汗,餓的餓,渴的渴。

        實在玩不動了,然後大家都無精打采的走在小路上,我一人東張西望的,突然把頭探到一個堡坎上面瞄到了一顆露出半截身子的白蘿蔔……

        蘿蔔成熟了?既充飢,又解渴。

        於是乎,我靈機一動,慫恿了小夥伴們去偷蘿蔔……一個蘿蔔一個坑,我就是從這個時候學到的。

        蘿蔔生喫,並不美味。回家後跟外公講了這個故事,差點沒被打飛~因爲那是外婆辛辛苦苦種的地。

        彼時大概有五六個小夥伴,坑卻足足有十幾個。不過那時候我就知道了,有的蘿蔔頭不甜,而那時偏愛蘿蔔蒂是綠色的白蘿蔔,因爲這一抹綠是甜的源頭,後來發現:曾經的自以爲是,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六)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樣

        外婆在曬太陽。

        我拿了一個小板凳坐在她旁邊,一起曬背。外婆的身體很棒,每次看到她都覺得很安心。比陽光射在身上的感覺還暖,真的。

        調皮的小表妹今天別了兩個很漂亮的髮卡,她一蹦一跳地過來了,一定要誇誇她的髮卡。

        “姐姐,你會折籠籠不?”

        “你的髮卡好漂亮!”

        “我是問這個——”說着她舉起了手中的方形卡紙。

        嗐,居然不流於表面了,小姑娘長大了嗎?

        “啥籠籠?我不會,不過我想想啊,我會折小船、千紙huó、燈籠、風車……”還沒說完,那種年代感就撲面而來,於是我隱瞞了實力,加了一句“沒了”。

        “那我要千紙huó!”

        容我想想。

        年長色衰,記憶也衰。折千紙鶴這種小玩意兒應該是小學乾的事情……

        憑藉着稀疏的記憶,對摺對摺再對摺,摺紙嘛,就是折過去折過來。一塊方塊紙四個角分別折過後打開一看,幾何美學永遠都是那麼優雅!

        記憶逐漸被喚醒,三下五除二摺好了一個送給小表妹,結果她驚人一問:“哪裏可以裝東西?”

        噢~

        盒子的“盒”,老家念“huó”。我應該說千紙鶴,而不是千紙huó。

        “我折的是一隻鳥,取了個名字叫做宰相,肚裏有艘船,可以裝東西~”

        “哈哈哈,肚子好小,什麼都裝不了!”九歲的小表妹笑得合不攏嘴~

        “小嗎?你打開看看,裏面有很多東西。”我有點想逗逗她。

        “什麼都沒有,還是我原先的一張白紙。”不會折,這小丫頭拆地還挺快。

        “有啊,你看,被你放出來了:在你的眼裏,有美麗的姐姐;身邊,有健康的外婆;天空中還飄着祝你越來越美麗的大字......對了,你考試多少分?去打開你的書包看看,肯定還有幾個100分......”我有點剎不住了~

        “姐姐,你騙我!”小表妹似乎有點不開心了。

        “沒啊!我不美嗎?外婆總歸是健健康康嘛,還有你也越來越漂亮了啊......”我接着逗~

        “我沒有考100分......”小表妹嘟着小嘴,細聲說到。

        “那就是200分?”我居然在憋笑......

        “不告訴你。”小表妹跑開了???

        哈哈哈,逗小朋友也太好玩了吧!我爲什麼這麼開心,因爲下面有反轉~~~

        不一會兒,小表妹揹着手款款走來,走到我跟前,小手猛地伸出來——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疊方形卡紙!!!

        “姐姐,教我折這個恐龍。”

        (Excuse me?這哪裏是恐龍了?好吧!好的~)

        會折千紙鶴的都知道,步驟其實不復雜,一開始就是重複的對摺四個角,中間有一個稍微有難度的步驟需要“凹造型”,過了這一步後面的也就輕而易舉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真的。

        教小表妹的過程我發現她在“凹造型”這一步怎麼也做不好,記得當年的我也是卡在這兒。

        小丫頭很聰明,每次一到“凹造型”這裏就甩給我,想跳過這一步直接做後面的步驟……當然到最後她也沒有成功“凹完造型”。

        一開始我想到的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小表妹的取巧有點不滿意。可是到後面,看到她把所有千紙鶴掛在樹上開心的樣子,藉助外力能夠收穫成功也是很不錯的!

        務實求真,也要擁抱變化~

        小丫頭是真的聰明!祝願她以後修煉出屬於自己的大智慧~


        (七)是不是也是媽媽小時候的味道?

        喫飯了。

        外婆家的臘肉永遠是“五香”和茴香味兒的。

        傳統民居都是有院子的,外婆家也不例外。不那麼傳統的是外婆家的院子砌了花池,當然這也是接觸了工作才意識到的,小時候就叫小矮牆。這小矮牆,是我對庭院花池最初的認知。

        小矮牆也不矮,砌了一米高,240的厚牆,裏面裝的土有約60公分寬,院子長有個十來米,院子有多長,矮牆就有多長。

        矮牆從院門一直延伸到最裏面的烤棚(晾烤煙草的房間,菸草就是那個菸草花葉病毒的寄主),“五香”、茴香、“雞冠花”、指甲花……不等距的散佈種在矮牆上,一排黃花菜排在最外側從頭種到尾。

        接着說外婆家永遠都是“五香”和茴香味兒的臘肉。

        小時候每次炒臘肉,快要起鍋的時候,外婆都會吩咐我去院門口摘點五香和茴香回來洗淨備好,茴香摘二指寬的兩小截,五香摘三片葉子。(嗐,五香就是現在的藿香……)

        那時候特別討厭這兩個的味道,也分不清誰是茴香誰是五香,去就是一把抓。它們一個枝條長得支楞細滑,上面偶爾會有擬態的小昆蟲。一個長相平平,平到和一顆雜草無異。

        可是當外婆把它們和臘肉放到一起的時候,那味道就特別神奇,是後來怎樣也模仿不出來的鄉愁。

        指甲花,聽說可以用來染指甲,我倒是沒有染過,因爲工序很麻煩。

        “雞冠花”,其實不叫雞冠花,爺爺的花園裏其中一種才叫做雞冠花,外婆家的嘛,其實是蜀葵。

        小時候這麼叫它,是因爲把花的花瓣扯下來可以從花瓣的斷口處跟着花脈輕輕撕開,張口像雙面膠一樣能夠粘在鼻頭或者額頭上,活像一個雞冠,哈哈哈~

        關於黃花菜,小時候有很多我解不開的謎團。

        黃花菜都涼了,說的就是外婆家小矮牆上的黃花菜吧。屬於萱草的一種,喜歡的人應該知道,就是金針菜。

        每年黃花菜開放的季節,有種莫名的喜悅,直立的花葶,很像在桃花源廣場上被掰響的小熒光棒,在陽光的照耀下布靈布靈的,彷彿在等待着小仙女來認領。

        開成花的蔬菜真的太機智了,人們沒有發現它的時候,就使勁兒美。當人們遇到美好的時候,想佔爲己有,就得付出代價。

        對人們來說,黃花菜開放的季節,就是它成熟的季節。

        外婆說,黃花菜有毒,得用開水焯一下,晾乾,然後收起來,就隨時都可以吃了。(黃花菜的有毒成分是秋水仙鹼)

        對了,晾過被開水焯過的黃花菜嗎?很燙手,還別說,用“黃花菜都涼了”這句話來形容漫漫時間很是到位,因爲它一時半會兒還真涼不了~

        其實晾乾的黃花菜不見得有多好喫,外婆會在冬天用黃花菜乾和蘿蔔排骨一起燉,在秋天又用它來炒臘肉。

        要我認爲,萱草是一種極易存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院子裏的矮牆上自生自滅,吸天地之靈氣和日月之精華,一季可以開出很多茬花朵,比韭菜還耐“割”。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只要稍微勤勞一點,就不會浪費大自然的饋贈。

        這是多年後,解開了黃花菜之謎的我從外婆身上學到的東西。


      (八)東南有信,無處投遞

        院子東南角有一棵叫什麼香的樹。

        我問大姨媽,她說不記得了,連什麼時候不在的都不知道了。

        樹不高,只有2m多,3m不到的樣子。這棵樹長在靠近馬路一側的院牆裏邊,是用一個樹池圍合起來的,樹杈的分支點也很低。我記得小時候,我和表哥還有弟弟總喜歡爬到樹杈上坐着玩兒,時不時和馬路上來來往往的鄰居打着招呼。

        在樹的前面有一個80公分高的洗衣臺,家裏面勤快的表姐會經常在上面洗衣服,不洗衣服的時候就是小朋友玩耍的平臺。

        比如我們會經常從外婆的竈臺裏拿幾個黑炭,在上面亂寫亂畫~

        再比如喫飯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飯桌。有時候喫個飯都要端着碗越過洗衣臺爬到樹上去端着喫……

        有一次被外婆逮了個正着,慌得趕緊從樹上“梭”了下來,顧得了頭就顧不了尾了,一碗飯“從天而降”,掉在趴在洗衣臺上喫飯的弟弟的背上……我當時心裏居然慶幸着——還好碗沒破!

        拜完年回家後我問我媽那棵樹的品種,我媽說是棗樹。我一邊驚訝於我媽居然還記得,一邊又不斷地懷疑她應該是記錯了。哈哈哈~

        其實關於這棵樹的記憶,一定要和洗衣臺捆綁在一起,缺一不可!

        因爲,洗衣臺也不見了。


        (九)“百草園”

        外婆家的側院,一整天呆在裏面都玩不夠,要待一個暑假。

        假如,我是說假如啊,假如我是魯迅先生,外婆家的側院就是百草園。

        在這裏,我認識了各種瓜果蔬菜;知道了水稻的育苗機制;見識了飛鳥蟲蛇的走位;也學會了使用農具......

        什麼“晨起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什麼“擼起袖子加油幹”,在這裏我都可以一一細數。

        有兩個小故事,我特別想記錄下來,不過和勞動無關,只是因爲一個很好笑,另一個也很好笑。哈哈哈~

        The first story:

        有一年的農忙季節,那個時候外公還健在。一天放學去到外婆家,我們到家裏的時候,他們都不在家,還在外面幹活兒。

        我和弟弟沒有鑰匙都進不了屋子。當時肚子特別餓,我們就走到側院去覓食,因爲那兒有幾棵李子樹。

        家弟那個時候還很小,都餓哭了。我這個做姐姐的又不忍心看着他哭,加上我又是個爬樹小能手,我咻咻咻的幾下就爬到了樹上,打算採摘一點李子下來,先充一下飢。

        到了樹上,因爲沒有收納的工具。我就讓我的小弟站在我的正下方,用他的衣服接着。

        一開始都挺順利的,摘了一些丟下去後我讓我弟先喫。但是呢,我弟又是一個很乖巧的小男生。他說等我下來一起喫,我本來是要下來了的,結果一個擡頭:發現在離我手不遠的地方,有幾顆更大的李子——看起來更好喫的樣子。我就伸出手去打算收入囊中,還差一點!

        然後我就一隻手抓住旁邊的樹杈,腳往前面挪了一點點。誰料到?我往前挪的那一小塊兒枝丫它......已經幹了。

        但是我的重心已經前移了,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做了自由落體運動。

        “啪!”的一聲——剛好砸在我弟身上……接着就是家弟“哇哇”大哭的聲音,完了!

        把我弟砸壞了可怎麼辦?

        “怎麼了怎麼了?”

        我還沒來來得及想辦法,隔着幾十米的距離就聽見原子傳來外公焦急的聲音。

        外公他們回來了~

        “嗚嗚嗚~姐姐摔下來了~嗚~嗚嗚~嗚~從樹上~嗚嗚~嗚~”哎呀,這小奶音,聽着好心疼。

        我趕緊爬起來一把抱住我弟——對!我被自己嚇蒙了,才爬起來......“痛不痛?揉揉~抱抱~不哭不哭~”

        外公衝過來抱着我,“沒事吧?沒事吧?”

        “哈哈哈哈,我沒事,我壓到弟弟了。”我居然笑了,真是沒良心。

        外公又馬上抱着弟弟,“壓哪兒了?我看看,不哭不哭~”

        “姐姐黑到我了~嗚嗚嗚~嗚嗚~”我弟......

        原來是嚇到了,我弟好可憐,空空的肚子還沒來得及填飽就又被壓扁了~哈哈哈~

        The seconed one,是關於我表哥的。

        時間往後好幾年了,地點是在李子樹旁邊的梨樹下。

        梨花帶雨,形容女子的嬌美,這個成語美吧~其實梨樹本身也不粗壯,就像嬌美的女子,婀娜多姿。

        小時候一直都特別不解,爲啥李樹那麼大一棵結的果果那麼小,梨樹卻剛好相反。

        側院有好幾棵梨樹,每年都結好多果子,都好好喫。唯一的不足就是,梨樹不好爬。

        每年都是外公他們用工具集中採摘下來,我們纔可以飽腹一陣子。

        偏偏這年,咱們仨就猴兒急,表哥帶着我弟和我,溜到側院的一棵梨樹下,商量着如何喫到新年的第一顆梨......

        最後的方案就是:我和我弟就看着果子流口水,表哥找了根長竹竿站在樹下捅,就像小學課本里小明捅馬蜂窩那樣捅梨,哈哈哈~

        我弟和我除了流口水,還負責助威吶喊。

        “小倪......加油~加油~”

        “小明......加油~加油~”

        (對了,我表哥姓倪名明,“倪”老家發音同梨,“明”嘛就是小明~)

        突然,竹竿不見了——接着,“撲通”一聲,表哥不見了......

        原來,表哥站在堡坎的一塊石頭上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竹竿不夠長,往前一步,重心前移——連人帶石頭的就......堡坎估計有個兩米高吧~

        最後,梨沒喫到,表哥被活麻親的鼻青臉腫......

        還有好多好玩的(表哥的糗)事,此處略去一萬字。


      (十)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之一......我是想問知道螞蟥是什麼不?

        大年過完了,就要開始幹活了,印象中就是從外公拿出一袋水稻種子開始……

        說說傳統的水稻育苗過程,透露一下,我還插過秧。

        小時候的初春要冷很多,至少對於水稻種子而言是這樣的。那時候沒有普及溫室大棚,外公和姨爹(外公大女兒的老公)自制了一個溫室小棚:在一塊有40公分左右高差的地上刨了一個坑,用竹篾子紮了一個類似托盤的傢伙,蓋在坑上,高差的地方也要掏開,方便後期送暖通氣。

        坑上面就是一個高一米八長一米二寬六十公分左右的簡易支架,框架是用竹竿紮起來的,分了大概有五六層,同樣用竹篾扎的“託”,比坑上面的“託”緊實一點,因爲上面的會覆土撒上水稻的種子。

        覆的土,大概摻了牛糞,黑黑的~在土裏撒上種子用水浸透,就把整個架子用塑料薄膜包裹起來。準備預熱~

        坑裏加熱不能加柴火,只能放碳火,因爲火苗會躥到“託”那裏,後果很嚴重!起初覺得整個過程活像像蒸包子,後來覺得更像李子柒的麪包窯。

        我所理解的育苗機制其實就是,照顧水稻種子,看着它們一點點發芽。

        忘了需要多久的時間,反正每年外公買的種子,發芽率都蠻高的,每一“託”都密密匝匝地長滿了兩寸高的小幼苗,接下來要給水稻幼苗間苗。

        其實在育苗和間苗的空當兒,已經整過地了。就是把自家水田拿一塊地犁成一段又一段一米二寬的廂(大概是這個字,整齊劃一的條狀土地,方便後期管理)。

        間苗也不是在地裏常規的做法,水稻間苗是連“託”帶苗一起搬到水田旁邊,將長勢良好的幼苗一顆一顆移栽到廂裏,行列距離都約在兩寸。

        這個時候的水稻幼苗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光照。

        兩寸寬窄的空間,是不能滿足水稻整個生長過程的,所以等到水稻幼苗長到三十公分高的樣子,還得進行第二次間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插秧。

        這時候,就得把水稻從廂裏扯起來,紮成一把一把的,方便帶到犁好的田裏去。

        而這時候,在田間就會出現這麼一幕壯觀的景象:紮成一把一把三十公分長的秧在空中“飛來飛去"地畫拋物線~

        如果赤腳在田裏走過,就會知道在其中行走其實很不方便,比灌鉛還難受。而且在田裏最好是在兩個廂之間的空隙行走,以防在廂裏踩出太多的坑,後期秧苗紮根不穩。

        所以,“飛來飛去”的秧,就是人們站在田埂上展示聰明才智的證據。

        老家有這麼一句話:你像下過田的人!

        是用來形容一個人一身邋遢,不修邊幅。後來多用來說調皮的小孩出去玩耍一天回來,髒的連親媽都不認識了。(惹的親媽很生氣,想揍人那種節奏~)

        記得那時候莊稼人都不講究的,挽起褲腿兒裸腿就下田了,不過往後的幾年裏就有農人開始穿連體雨靴下田了。

        現在想來,裸腿下田一點好處也沒有。

        首先腿短了褲腿兒挽地不夠高褲子會弄溼,一身泥;長時間的浸泡,皮膚會受傷;春水其實是有寒氣的,對身體不好,尤其是女性……

        印象最深的就是田裏還有一種叫做螞蟥的黑黑的肉肉的“吸血鬼”,腿埋在田裏不動或者動作太小,螞蟥就會貼在肉上像蚊子一樣吸人的血,蚊子吸血發現了可以一巴掌拍死,可螞蟥不行,在水裏生長的螞蟥大概只有一釐米長的細細的身體,而且剛開始吸血的時候人一點也察覺不到,加之腿上有泥,更不易察覺。等到人察覺到腿有點疼的時候,螞蟥已經快喝飽了,這個時候的螞蟥變得又粗又圓,胖嘟嘟的,也更肉麻了。對了,螞蟥吸血的時候是雙管齊下,也就是兩頭一起幹,想象一根兩三公分長的肉蟲頭尾咬住你的肉慾榨乾你的血……一般人發現的時候,都會想趕緊把它扯掉,但是硬扯是扯不下來的,如果它沒有喝飽的話,你越扯,它就會越往肉裏鑽……這種情況,要麼等它喝飽了自己鬆口然後從哪兒來回哪兒去,要麼就是輕輕拍打它的身體,有點像哄小寶寶一樣讓它睡着了就鬆口……咦,雞皮疙瘩起了一身!

        所以我唯一一次下田,就在田裏亂動,動到失去重心,秧沒插幾棵,廂裏倒全是我踩的坑,然後大人在插秧,我在填坑。

        所以雖然我不會寫小說,但是看到作者大大們開開心心的挖坑,後面填坑的那種痛苦我也是懂的。

        有一種李樹結果結地特別早,在插秧這個時節就已經成熟了,外公家包括爺爺家都叫這種樹爲栽秧李兒。

        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這是新年裏第一波兒果實,反正覺得它格外美味兒。

        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是,這種李樹只生長在田埂上。所以每逢插秧,還有一個讓人懷念的美好場景就是:大人們裸腿在田裏插秧,小孩兒赤腳在樹上喫李兒~


      (十一)我以爲,只有我纔會有的經歷~

        離外婆家不遠處有一座小橋,橋下只有下雨的時候纔會有水流過,橋邊有一塊傾斜的大石頭,石頭旁邊有一棵油桐樹,油桐樹旁邊是外婆家的地。

        地裏好像每年都種的紅薯,好像有時候也會中黃豆,綠豆。

        小時候不知道有多喜歡在樹上玩兒,我也會經常爬到這棵油桐樹上玩兒。樹上坐不下了就在下面的大石頭上玩兒,每次具體玩啥兒記不太清了,有時候逗蝸牛,有時候玩自制的彈弓,還有一種用中指粗的竹筒做的遠程射擊類玩具……

        記得地裏的紅薯,是因爲有一次陪外婆來這裏幹活兒(外婆幹活兒我在玩兒),正好地裏種的紅薯,外婆要給紅薯藤藤翻一面。

        紅薯是通過無性繁殖,也就是扦插。一開始也是選一塊地將紅薯塊莖集中半埋在土裏,等待塊莖發芽,等到芽長到十幾二十公分後用剪刀斜着剪下十公分左右的幼苗,朝一個方向扦插到做成壟的土地裏。紅薯地上部分是藤本狀態,因爲是貼地生長,後期不加管理就會交錯雜亂,所以幼苗扦插成活後長到一米長,就需要梳理一下紅薯藤的生長方向,就是上面說的外婆給紅薯藤藤翻面。

        其實生活本來沒有這麼多需要記憶的,只是日後再回首,總會感慨一些與衆不同。

        我會記得外婆翻的這些紅薯藤,是因爲在這裏,一條小毒蛇咬傷了外婆的腳背,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外婆皺眉。

        過橋後往右拐,十米遠的地方有一棵筆直的大樹,結了一些一串一串的黃晶晶小果子,我從樹下路過,跟着表哥去摸了幾下最低處的那一串果子,回家後,全身長包,還長了很多亮晶晶的小痘痘,(痘痘)嫩的掐的出水,水流到哪兒,哪兒就開始長新的痘痘……水乾了凝結成黃晶晶的固狀物,要是圓形的就像極了樹上的小果子。

        癢得要命……

        我表哥卻屁事兒沒有。

        外婆問我是不是出去到處飛了,我說我跟着表哥飛的……

        接下來外婆說了一個我至今都不想相信的很玄學的說法:有一種叫做“qī樹”的樹,除了農曆七月出生的人,其他人碰了都會長瘡。

        不知道是哪個qī,可能是漆?槭?七也不一定?

        反正就是後來我全身長得衣服都穿不了了,還給我弟傳染了一身……

        以至於後來大學期間跟着解老到青城山學識草木,全程我都提心吊膽,害怕遇到這種植物,這種害怕源於對未知的敬畏和無知的懊惱!

        這麼一說好像在外婆家的快樂要多很多,其實童年的時光我在爺爺家待的要更久,久很多……


      (十二)不想遺忘卻又像夢一般的片段

        小時候認識爺爺家的有一家鄰居,奶奶不喜歡他們,所以我也莫名其妙很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家房屋背後的李樹開花很美麗,李子也好喫,於是我就經常和堂弟偷偷摸摸去摘人家的李子。幸運的是,一次也沒被發現~

        他們稱這個地方爲“墳邦”(大概是這麼發音的吧),如今故地重遊,李樹連根都沒見着了……

        小時候我媽帶着我到老家待過一陣子,她還自己動手種了很多莊稼,其中就包括在這個地方種的水稻。

        每次去這裏,我會都莫名的害怕,我想僅僅是因爲這個地名第一個字的發音和“墳”雷同了吧。

        我媽種田的時候,我就在田埂上抽絲毛根兒。如果要問我絲毛根兒是什麼,我只能說大概是一種禾本科野草的嫩芯,草的外皮包着嫩芯,鼓囊囊的,喫起來涼涼的,微甜。

        當然我也喫過不再嫩的絲毛根兒,形容不出來那種感覺,如果我喫進去了,我真希望我是一頭牛,可以反芻消化一下。


      (十三)記憶裏的主角,也可以不是自己

        我很喜歡有一個幺公的家,就因爲他回家的時候要走很多級臺階纔到自家小院兒,而別人家要麼直接進去要麼最多三步。我想這應該是我對“儀式感”最初的理解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全村的人,除了爺爺,他是我看見的第一個會經常戴着眼鏡看書的老頭子了。

        還有他家院子裏有一顆我喜歡的植物,那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七八十公分,會接一種直徑5毫米的果果,一串一串的,果穗兒長達20公分。果子一開始是綠色的,成熟了會變成紫黑色,可以用來染指甲。但我肯定它不是指甲花~

        小時候叫它啥,我忘了。現在也不知道它到底叫啥。

        有些記憶真的很神奇,日後想起來居然找不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證明它真的存在過。

        是不是該躲起來哭一會兒?

        對了,那時候我二爺他們一家人就住在幺公家旁邊,他們共用一個院子,不然我怎麼會頻頻出入這裏呢?

        二爺家有一個小我兩歲的堂弟,有一天我去他家玩兒,吃了他家的米飯,接着蹲在房屋轉角處一米高的gai陽上摸一顆長在旁邊的石堆裏比gai陽高一點的加拿大飛蓬。

        沒有一點點防備,後喫完飯的堂弟從我背後把我一把就推下了Gāi陽,也太巧了吧……我的腦門直接撞在石堆裏最尖銳的地方,接下來就只記得我坐在二爺家的小板凳上,整張臉都熱乎乎的……

        (Gāi陽:類似於四合院的院子走幾步臺階上一個平臺才能到正房的那個平臺。等同於檐廊吧)

        記憶裏沒有繃帶,沒有護理,就記得高中時候想梳一箇中分的髮型卻怎麼梳怎麼醜的煩惱,還記得大學去理髮店託尼老師問我“怎麼小小年紀就禿頭”時懶得解釋的死亡微笑(誰禿頭會從腦門開始~)……

        “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句話是騙人的,像我疼都沒疼就過來了,徒留一個疤,不記得那種疼去假想的疼的才刺激~


      (十四)香椿的誘惑

        可能是小時候不夠高,無法看到一米七以上的風景。如今再次看到依山而就的臺地式莊稼地,竟然會覺得這景色比梯田多了好幾分雄渾,還有神祕。

        臺地最下面是水田,奶奶家的田就在那裏。

        去往奶奶家水田的路會跨過一條小河溝,以前特別嫌棄那個路口。但因爲這個路口,我知道了豬也會生病死去。

        一次我和弟弟想去小河溝那邊捉泥鰍,路過這個路口的時候看到了一隻很小的豬,死的。

        小豬身上有很多蟲(蛆)、蒼蠅、蚊子……還散發着惡臭,我倆就這樣被嚇得原路返回了……

        奶奶說這隻小豬要麼是在家裏生病了治不好就病死了然後主人家給丟出來的,要麼是自己偷偷跑出來吃了別人家裏灑了農藥的莊稼被農藥給毒死了……

        豬終有一死,或死於自殺,或死於他殺。

        除了泥鰍,田邊的香椿樹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記憶片段。

        香椿樹,喜歡的人叫它香椿,討厭的人叫它臭椿,哈哈哈。但其實這是兩種樹~

        現在市場上的香椿大多是根櫱繁殖(即分株繁殖),同時也被人爲矮化密植了,收穫了用水焯後切碎和雞蛋一起炒食,可在我兒時卻不是這麼食用的。

        大概也是插秧的季節,香椿開始發芽了,香椿樹長得蠻“出衆”的,像一杆倒立的毛筆,樹幹筆直高大,樹梢一撮“毛”,這麼說更像光桿司令吧~

        也許正是因爲吝惜自己的養分,所以樹梢的嫩芽纔會成爲一些人口中絕美的佳餚吧。

        這些人一定得是老饕,農忙季節除了忙,還會喫的人。

        我記憶中的香椿樹是高大的,故而香椿芽很難夠到;樹幹是滑溜的,所以爬樹也不是最佳辦法。

        但勞動人民有自己的智慧:爺爺擅木工,找了一根三四米長的竹竿,在一端用鉚釘、膨脹螺絲固定了一把鋒利的小彎刀,所以只要舉着竹竿的另一端夠到樹梢的地方,用刀口輕輕一割,嫩芽就掉下來了。

        前面提到了香椿樹很高,所以三四米的竹竿,也只能夠到中部左右的嫩芽。

        人們珍惜大自然的饋贈,靠山喫山靠水喫水,自然也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猶不及的道理。

        那時候採摘香椿芽的情景總會讓我聯想到李白在《夜泊山寺》裏寫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畫面,彷佛我們摘的不是芬芳馥郁的香椿,而是閃閃發光的星星。

        採摘回來的香椿芽洗淨後用開水焯燙,然後放進一個泡菜罈子裏,應該還要加點什麼菌羣吧,十天半個月後,取出來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香椿之所以氣味獨特,是因爲含有一些易揮發的萜類、半萜類芳香性物質,據說不同的人能夠聞到不同的味道~

        加之在無氧環境中經過發酵,那個味道我……好像有點忘記了,只記得當初不喜歡喫香椿的弟弟也吃了很多~


        (十五)雲邊的水田,水田的田埂

        往回走,在不遠處還有兩塊田也是爺爺家的。

        這兩塊田,種過玉米、紅薯、花生、烤煙、大豆、綠豆、南瓜、向日葵、油菜花……就是沒有種過水稻。

        除了奶奶家曾經有一排銀杏的菜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塊田了。它離老宅很近,幹活渴了可以回家喝水,累了可以回家偷懶,餓了可以回家喫飯,但是最喜歡的還是把餅子(充飢的)和米酒(解渴的)帶到田裏和大家一起分享,其實是磨洋工~

        看《雲邊》:看到劉十三的外婆王鶯鶯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裏臨道早割一小塊,支了張桌子跟羅老師、毛婷婷和劉十三的小學同桌牛大田三人瘋狂搓麻將,我腦海裏構想的畫面就是在這兩塊田。

        ——不過我構想的不是稻田,而是油菜花地。

        這樣的景緻,應該也別有一番風味吧,只是油菜開花的季節正趕上農忙季節,不過水稻成熟的季節也是農忙季節啊~

        (《雲邊》的原文如下:

        穿過水車石橋,到了香樟夾裹的小道,迎風下坡。在他面前,是廣闊的天,疏淡的雲,流淌的植物海洋。

        小小少年感覺壯美,暗道我了個錘子,怎麼田裏還有個窟窿。

一望無際的稻穗搖擺,像這片土地耀眼的披肩。臨道一小塊早割的稻田,如同沙發上被燙出的煙洞。

        窟窿內戰火紛飛,王鶯鶯支了張桌子正跟三人瘋狂搓麻將,戰友分別是羅老師、毛婷婷和劉十三的小學同桌牛大田。劉十三暗忖,外婆午間交代,讓他放學了送方便麪到農田,當時不理解什麼含義,以爲外婆改行務農,現在發現,原來是她自己訂的貨,可謂自食其果。

        打麻將爲何要到田裏,稻子爲何只收了一小塊,應該是外婆的自由發揮。

        (說到油菜花,想到了我的一個表姐,我......寫不動了,不說她了~)

        其中一塊田的田埂上有一棵李子樹。

        這棵樹其實從小我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直到一次高中暑假回老家在爺爺家吃了幾顆很好喫的李子,一問,奶奶說這是爺爺爬到樹上去摘的。我當時特別特別驚訝,嘴巴驚成O字形了!

        爺爺爬的樹,就是這顆李樹。這塊田到下面的堡坎足足有三米多~

        我實在想象不出來,年近耄耋之年的爺爺,是怎樣將這些果果從樹上帶到回家裏的。甜甜的果子,在舌尖上穿梭卻多了幾分酸澀的記憶......

        小時候總是羨慕一棵草一朵花,羨慕它們一年更比一年嬌。後來才知道,很多你以爲的重逢,只是巧合的初見;還有每一句脫口而出的下次見,其實就是再也不見。

        遇見一棵樹,遇見一樹的花開,遇見累累碩果,遇見零落成泥,都是馬克圖布,是劫,是生而爲人的不自在,是自由。

        面對這顆乾枯的李樹,我是不是又想了太多……


        (十六)瑣碎的生活,也許就是故事裏不可或缺的標點

        初四,誰在迎娶他美麗的新娘,我爸媽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我一人待在家裏。

        大約下午四點他們回來了,告訴我夫妻雙雙要補覺。我一人煮飯喫。

        晚上九點半左右,我在拖衛生間,爸媽起來了。他們說餓了,煮點喫的,我之前正好在喫蠶豆……那就喫飯吧。

        我媽拿一個內徑八公分的碗,舀了半碗;我拿了一個內徑十二公分的碗,舀了滿滿一碗。我媽吃了幾口,對我爸說:“我好像喫不完了。”說着一邊把碗伸到我爸面前欲倒進我爸的碗裏一邊說着“你把這點兒吃了吧!”

        我爸一遍指着自己內徑十二公分的碗一邊說說:“等一下,倒進來裝不下了。”結果吃了幾口就把我媽碗裏的飯倒進了自己的碗裏。

        喔~大半夜的,我就吃了一碗狗糧,我這內徑十二公分的碗裏的飯都不服氣了,明明它們先到碗裏的……

        然後不驚暗忖:我媽白天揹着我去吃了啥好喫的?

        晚上圍着火筒取暖,閒聊……不知怎麼講到了我爸的光輝歲月~

        甚是新鮮,與此同時,我想到了一句大人經常教育小朋友的話——

        “你做的那些小動作,動的小心思,乾的壞事情,別以爲我不知道,我可是過來人!”

        Emmm……還真有大人們不知道的祕密。我偷偷錄了個音,一個多小時的故事,有五十六分鐘的事情都是爺爺奶奶他們不曾知曉的~

        還有二十多分鐘,是我媽媽的“怨憎會”……

        嗐!我爸說:“像夢一場,就過來了……”

        凌晨兩點半,實在困得不行了,各自就寢,我伴着淚花入夢。


        (十七)喜歡淋雨的孩子,在等雨停

        初幾的清晨,下了點小雨。

        想起小學時候在一個下着大雨的清晨,蹲在馬路邊給弟弟繫鞋帶,剛把站在堡坎上的堂弟叫到身邊,堡坎就塌陷了.....

        關於下雨的基於還有很多碎片。

        感到有一絲絲涼意,每每下雨天,都會想哼一哼周董的《不能說的祕密》。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

        也許很多人彈唱這首歌的時候都會想到逝去的青春和模糊的愛情,於我而言,它的意義遠非如此。

        還是喜歡爺爺家的檐廊,青磚白牆黛瓦下的那塊入戶空間。

        以前,我是很喜歡下雨的。

        下雨天可以請假不去上學,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可以待在爺爺的院子裏做一隻採花大盜,也可以在檐廊下接住從瓦片滴落的雨珠……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每次讀到這句詩,感覺自己像小學語文課本封面上的小明同學那樣,置身大自然的懷抱裏,無憂無慮的撒歡兒~

        但下雨天是不可以出去撒歡兒的,搬個小板凳,乖乖地坐在檐口下,看着雨滴像穿成串兒似的從屋檐滴落下來,砸在老石板上,濺出水花,也是一種樂趣。

        但這樣子有點費脖子,不過還有更廢脖子的~

        爺爺家的檐廊正上方是一個小閣樓,擡頭看上去就是一個天花板頂面,除了原有的很多橫樑,還有封板。雖然看不到古建築的內部結構,但是封板也是原木系列,看起來倒也挺美觀的。

        白居易當年在錢塘江邂逅的新燕,可曾知道它的後代來過爺爺家?

        燕子美麗,勤勞,善良,勇敢,記性還特別棒。

        不記得燕子是在春天的哪一刻來訪的,只記得迎春花一開,耳邊就時不時響起了燕子小寶寶啾啾的小奶音,還會看到燕子家長忙碌的身影,一會兒銜泥歸來築巢,不一會兒又帶着食物回來餵食寶寶。

        奶奶仰着頭看着檐廊上的封板說,這是去年來過的老客人,看它們在修補去年的舊窩。因爲新客人的話,它們會在新的“地盤”搭窩。

        看過燕子的巢嗎?如果沒有看過,那應該見過燕子吧!

        燕子的巢不大,僅能裝下兩隻成年燕子和幾隻小燕子,形狀有點像蒙古人的酒囊,整個巢倒掛在封板上,有點像凸出來的樹瘤,我知道這樣形容有點不太貼切,但是小時候就是這麼認爲的。囊口的位置即巢的出口,其大小可以讓一隻成年燕子自由出入,小燕子們就待在酒囊裏快樂地成長。巢是用泥和乾枯的稻草做成的,奶奶說這這樣很結實,我知道這裏的結實是對燕子而言的~

        插播一個小故事:隔壁小鎮的堂弟每年都會去奶奶家玩兒,有一年燕子剛剛修復好上一年的舊巢,此時新泥未乾。而六七歲的堂弟正是調皮的時候,拿起院子裏的響鎬(一種用來驅趕家禽的工具,用大約四五節竹節長的竹竿做的,一端從圓心譁開成若干小份至整個竹竿的一半位置,拿着另一端敲擊物體就會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響,以此來嚇走小動物),踮起腳尖,直直的往燕子巢的方向使勁兒一戳——新泥舊泥一併落下……

        因此,從小被寵大的堂弟被奶奶教育了一頓,說道你是客人,燕子也是哩!還好當時裏面沒有小燕子入住~

        接着說燕子吧。

        大家都會說勤勞的小蜜蜂,其實燕子也很勤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時之餘的陰雨天更是忙而不亂。不知道被堂弟破壞的巢,有沒有嚇到回家的燕子,只知道第二天看到燕子開始了又一輪的修葺工程~

        也許是迫於生計,也許是別的原因,看到他們在雨中穿梭的樣子,真是讓人心疼。每次回來,只銜了一點點泥,站在破敗的缺口處小腦袋搗蒜似的雕琢,然後一個轉身毫不猶豫的又衝進雨中……彼時,我多希望它們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在屋檐下躲雨~

        小朋友的悲傷來的快,去的也快,但快樂卻是無處不在。

        天一放晴,立馬忘掉燕子們多舛的命運,去窺探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

        "啾啾~啾啾~"

        "啾啾~啾啾~"

        驚喜總是在不經意間,聞聲擡頭看見鳥巢裏幾張小嘴伸出“囊口”嗷嗷待哺的樣子,心中滿是雀躍——燕子有小寶寶了。

        此時燕子家長忙個不停,不停地飛進飛出。而燕子寶寶們則叫個不停,不停地呼喚“飛回來”的食物~它們似乎永遠也喫不飽,把頭探出來撕心裂肺地叫着,比剛破殼地小雞要“聒噪”一點。

        奶奶說了一句“鳥兒都喜歡喫蚯蚓”,我們便拿起鐵鍬、鋤頭和塑料瓶跑到爺爺的院子裏去翻土找蚯蚓,想法很簡單:想爬到鳥巢的位置去看看小燕子。

        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是因爲願望很簡單,實現願望也很簡單。

        不一會兒,我們找到了大大小小的五六根蚯蚓,請爺爺幫忙搭好梯子,我們有好幾個小朋友,輪流沿着梯子爬上去,每人給燕子喂兩根蚯蚓,其餘的人在下面扶着梯子。

        當我看到燕子寶寶第一眼的時候,覺得它們有點醜(我果然是顏控):小小的,瘦瘦的,灰不溜秋的~

        當我注意到它們的嘴居然可以張地那麼大的時候,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嗷嗷待哺”,如果它們長了像人一樣的耳朵,那麼它們的嘴一定咧到了耳後根。

        不知道是求生的本能,還是燕子素來與人親近,我把蚯蚓喂進它們嘴裏的時候,它們沒有一絲的畏懼,不過這喫相一點也沒有小雞啄米可愛,但是卻惹人憐愛。

        燕子寶寶們一天天長大,從一開始只敢在檐廊下兜兜轉轉,到後面可以在雨裏穿梭,飛進飛出。

        時光飛逝~快到我忘記它們是什麼時候離開了爺爺家的檐廊,但我還記得在鳥巢正下方每天都要爲它們清掃便便的表弟的身影~

        春天又到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春天真的,又到了。

        獨立於爺爺家的小院正中,目之所及,皆爲回憶,有那麼一個瞬間有那麼一個疑問:

        不知,那些年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燕子,此時又在哪裏搭窩築巢、繁衍生息?


        (十八)未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