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掙錢,小城市買房

這些年,身邊朋友買房的越來越多了。不少在外打拼的人都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

在大城市工作多年雖然收入看着還行,可房價高到遙不可及,要不要索性回老家,至少房貸壓力沒那麼大。

買吧,只能勉強上車偏遠地區的老破小,心有不甘;不買吧,總有種漂泊感,擔心以後更買不起。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取決於個人。

但今天我想掏心窩子地聊幾句關於大城市買房的想法,或許能給你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01

有人認爲,我是買來自住的,在哪裏都沒差吧。

當你有幾個備選的居住地選項時,我建議優先考慮大城市上車。因爲這不單純是居住問題,而是未來能給你帶來更多可選項的問題。

我們買的第一套房,通常想求穩。大城市的房子由於有人口多+機會多的屬性支撐,價值安全邊際高,說白了,哪怕不漲,也跌不到哪兒去,大概率能跑贏通貨膨脹。

未來你的籌碼就更多。

我一個前同事,幾年前在深圳工作時買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廳,打算定居。大概3-4年後,因爲一些原因他決定回老家福州工作。

而那套小房子,漲幅已超過100%。

他賣出後又加了點兒錢,作爲本地一套三室一廳的首付款後輕鬆再次上車。

實際上當時同事手裏有幾十萬積蓄,原本想先在老家福州買房,理由也好理解:首付和房貸壓力更小,地段也更好,當做是個退路。

事實證明,在深圳買房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他原先看中的那套福州的房子,到今年爲止也不過漲了25%。

說句感性的話吧:年輕時,最好優先做有挑戰性的事。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勉強能上的,那就上。買房的環境大家也都知道,越是大城市,將來政策和限制越來越多,現在不上,以後想上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房產博主盧俊有句話:如果猶豫是因爲太便宜,不要買。如果猶豫是因爲太貴,買下它。

我特別認同。

所謂好房子,不是指房子本身有多好多寬敞,而是指在好地方的房子。

什麼叫好地方?房價持續上漲的地方。

02

然而必須承認,即便是一線城市的老破小,對多數普通人而言也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很多人一來能力有限+積蓄有限,二來沒有一線城市房票,那麼確實也可以換個思路:

大城市掙錢,“小城市”買房。

首先,多數人去大城市就是爲了得到更多機會,多掙點兒錢。混得好了,就咬牙留下來;混得不好,至少知道自己上限在哪兒。

一線城市買房,註定只是少數人。

所以說,儘可能地去嘗試、去拓展收入源,畢竟大城市留給你的時間是有限的,試錯成本也是有限的。

其次,小城市買房,這裏的“小”,是相對於北上深的小。

退而求其次,未必就不好。

因爲這裏有個“差價”優勢。

我是福建人,福建這個地方,早期很多人在國外打工,尤其福清、長樂地區幾乎每家沾親帶故都有認識的人在美國或日本打工。家人在外拼命掙錢,把大部分都寄回老家蓋房或供子女讀書。等過幾年攢下的錢差不多了就回到故鄉,再用本金做點兒小生意。

這種就是典型的差價紅利。到掙錢相對多的地方工作,再到消費相對低的地方生活。

你只有先站上去,纔有向下選擇的可能性與優勢。

之前有個“騰訊員工放棄75萬年薪,回老家做公務員”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

選擇無對錯,不願意996,回到老家如果能得到自己的理想生活,那這個選擇就是好選擇。因此當時很多網友認爲這位騰訊的領導太過自以爲是,目光狹隘。

而我身邊有一位老家在農村的朋友說,他對截圖中一句話感觸特別深:

“你逃避了,你將來的孩子也要重走一遍你的路。”

他當時跳槽去上海,就是帶着一種“改變家庭命運”的念頭。

父母都是務農的莊稼人,姐姐初中唸完就去打工了。他琢磨着,自己沒錢、沒資源、但能喫苦,在大城市打拼幾年倘若能留下來最好,以後下一代就不會再經歷一次這種辛苦。不能留下來,那至少盡力了,不留遺憾,去老家的省會城市定居應該也沒問題。

正如他說的那樣,從人生可選項的維度看,從上往下跳,很容易;而從下往上跳,很艱難。

假如你覺得一線城市太喫力,又想兼顧買房、掙錢、工作、生活,那麼二線城市或者家鄉的省會城市,或許是個相對適合的選擇。

03

我們不妨再聊得深入些,其實在哪裏買房的問題,背後是一個人如何最大程度地得到幸福的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收入與幸福感的正比關係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基本消失。從財富角度,當然大城市更適合去打拼,更有利於多實現幾個財富小目標。

但從生活是否幸福的角度,恐怕就未必了。

我認識的一位女性北漂朋友,一心想在北京買房,她和男朋友都是普通家庭,經濟能力有限。

女孩確實很努力,長期996加班,工資從3千多漲到1萬出頭,對於大專學歷和普通背景的她而言,已經算很不錯了。平時她不停地跟男朋友說,北京的房子如何值錢、戶口如何值錢,將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等等。

說的都沒錯。

唯一的問題是:兩個人每月收入總和2萬多,兩家人能提供的資金支持大概15萬塊,父母甚至考慮要不要把老家唯一的房子賣了幫忙他們在北京安家。

小兩口爲此沒少爭吵。

我一直認爲哈,並不是擁有越多就越幸福,而是越懂得把握平衡,越幸福。

·比如買房:留在北京機會肯定多,北京的房子肯定比農村老家的房子好,但代價是兩個家庭的6口人掏空家底+舉債度日,那平衡點或許就是廣州、杭州等地的房子,搬過去工作生活。

·比如掙錢:掙1000萬肯定比掙100萬好呀,但代價是徹底失去健康,那平衡點或許就在掙300-500萬。

·比如投資:假如有個投資收益達到50%的機會,但你要像乞丐一樣的活幾年,那平衡點或許就是收益20%。

丹尼爾·M.海布倫在《幸福》說過一個觀點: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限制行使自己的權利,這樣纔可能達到包容、合作與文明。

想清楚是否能力能匹配慾望,以及要付出的代價,會在奮鬥中多一些遊刃有餘,少一些緊繃焦慮。

我們看過太多華光璀璨的都市逆襲故事,但回到現實中,大城市裏,生存是第一道坎、房子是第二道檻、教育是第三道檻,僅租金和消費就壓彎了許多人的腰。

真要扛不住了,那就退一步,看看他處的風景,人總是在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斷尋找那份微妙的平衡杆。

畢竟掙錢也好、買房也罷,歸根結底都是爲了更好的生活。

前提是,你確實有好好努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