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行通濟的盛況

今天是元宵節,佛山繼續停止元宵行通濟的活動。去年,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繼而在全世界大流行,導致春節一切民俗活動被取消,佛山的元宵行通濟活動也停止了。

想起2018年元宵節行通濟的活動,陳工參加了“佛山一中紫荊花助學關愛協會合唱隊”活動,我也隨着去熱鬧,有感寫了一篇小筆。今天回看,那點點滴滴仍然歷歷在目,轉發在此,與朋友們分享。

《正月十五行通濟,隨行隨想》——朱工  (2018年3月4日)

每年到了年十五,中國的春節至此結束。正月十五也叫“元宵節”,全國各地均有慶祝活動,大多懸掛彩燈、燈籠、彩旗、彩妝遊行、舞龍舞獅.......。

錄詩如下:《元宵》(唐寅 明)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佛山年十五的民俗活動是“行通濟”,其地方特色是: “行通濟,無閉翳”。廣大市民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全家攜老挈幼。帶着生菜走通濟橋,過橋到了生菜池拋菜祈願:家庭幸福,流年順利,然後喫碗湯圓,儀式結束。

正月十五那天,佛山通濟橋一帶必是張燈結綵,舞獅舞龍,人頭簇擁,喜慶熱鬧。

一中紫荊花助學關愛協會合唱隊是“佛山行通濟”、 “溫暖佛山——慈善文化人人行” 活動的主力隊伍。2018年是第二回。 春節前後,這個合唱隊在楊文君老師的指導下,借用華英學校的禮堂反覆練習。歌者並非科班出身,憑着熱情與執着,練出和諧的合唱美音,唱響通濟廣場。

陳工並非一中的校友,因合唱隊男聲不夠強大,他欣然應邀參加合唱隊,每次集訓一如既往的準時與認真。在家裏則經常一邊聽歌曲的原唱,一邊對着歌譜練習。神情專注,發聲講究,把自己那種“對所做的事情全情投入”的精神發揚到極致。

正月十五早上在通濟橋現場,陳工隨着楊老師的指揮,盡情的唱呀唱呀,早已把自己融入到歌曲中,融入到大合唱宏亮的聲場中。


看到這一切,不由得想我家行通濟的點點滴滴。 講起行通濟,自己真慚愧,居然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得以認識,那還要拜託陳工母親的言傳身教。

少年時代家住佛山地委機關大院(現佛山市府處),翻過西邊圍牆是一片魚塘,其中一條土路直達一處軍營(現金魚街幹休所)。軍營前又是一條土路(現金魚街),土路西南有河涌,河堤,石砌大橋,那就是通濟橋,也是少年的我玩樂的地方之一。

通濟橋,始建何年,我不太清楚,據說:有史考證它芳齡已超過450年,曾被多次修繕、重建。1958年前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是“九出十三歸”的意念。後因修築普瀾路,橋被拆了。 我們青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是:凡是舊社會留下來的都是“封資修”。因此,從末聽聞 “行通濟,無閉翳” 這一民諺。近在咫尺的通濟橋和 “正月十五行通濟" 的民俗亦無從認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填、大拆、大建高潮迭起,河涌魚塘填了,土堤土路掀了,舊屋舊廟拆了。通濟湧上建起鋼筋混凝土大樓,河涌變成地下排污渠。

亦是那些年,陳工母親與我們同往。春節後她提出要“行通濟”,於是第一次有了這個自娛自樂的家庭活動。 其實原通濟橋位置己無河亦無橋,老太太卻非常熟悉那個地方,邊行路邊指指畫畫,說說舊時事,給我們上老佛山的民俗課,讓我們知曉佛山舊時“行通濟”的規矩與盛況,行完了還要喫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幸虧新普瀾路有的食店還真有保留了這個習俗,完了老太太的心願。

自此,每年正月十五晚行通濟成了我家的傳統。 後因城市管理者爲了活動的絕對安全,將路線拉得足夠長,行這道小橋要步行2、3個鐘。雖然我們家就在金魚街上,與通濟橋近在咫尺,老太太再也不敢堅持年十五晚“行通濟”,改在次日的早上。舊民俗的“行通濟”是過了年十五,次日子時開始。 

新禧年到來,城市管理者順應市民的意願,在原通濟橋所在地挖塘,建橋,建牌坊,建廣場,還在通濟廣場造了一個巨大的“放生生菜”,這些新古董現被捧爲佛山之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