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俗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民間又叫二月二,按照我老家的說法就是過了今天大年就算徹底結束了。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也不盼望過年了,但是每到年節,人們還是按照傳統,都得喫點每個節日標誌性的美食,用一句現在的流行語叫應個景兒。比如這二月二,那就必須得喫點豬頭肉纔算得上真正的過節了。否則的話心裏總是覺得缺少了點儀式感!

    這就是習俗,這過年也要有個年俗,現在百姓日子好過了,喫好穿暖已經不是奢望的事了,生活條件好了,年俗也就淡化了。生活越困難,年俗就越複雜,過去因爲日子窮,人們心裏都期待着過年時改善生活,喫點好的,穿點好的。另一個深層次的含義就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家心裏都在祈盼着新的一年有個好光景,好收成,祈盼着新的一年裏有好運氣,實現美好的願望。所以就必須把過年期間每個節點大小名堂隆重的過好。

                        (一)包豆包

    我的老家在我小的時候,年俗特多也很複雜,剛進農曆臘月,爸爸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啦。先是把生產隊分到家裏的糜子(黍),鋪到炕上攤平,然後再把炕蓆覆蓋上面,晚上睡覺還繼續在炕蓆上睡,我那時不懂就問爸媽爲啥要把糜子放在炕蓆下面,他們說是炕一下(烘乾),等糜子烘乾後運到生產隊的碾坊用碾子碾成大黃米,因爲烘乾的糜子才容易褪皮兒。每當這時我和妹妹們就會很開心,在炕蓆上面蹦蹦跳跳,把炕蓆踏的全是坑,因爲下面是糜子軟和,這一蹦一跳炕蓆有的地方就會塌下去有的地方就會鼓起來,形成坑狀,每當這時就遭到媽媽一頓罵:別蹦了,把炕蓆都踩壞了。現在想想糜子水分多,潮溼的糜子在熱炕上烘烤,潮氣上升,我們晚上睡覺仍然睡在炕上,家人沒得風溼病也算幸運。我也真的佩服那個時代的農民,他們的身體可是真棒啊!糜子炕了半個月後,送到碾坊碾成大黃米,然後磨成麪粉。到家後媽媽把和好的黃米麪放到炕頭髮酵,發好的黃米麪揣上玉米麪後就開始包豆包,這時左鄰右舍的女孩子就開始挨家挨戶的幫忙包豆包,每家都蒸十幾鍋,蒸熟後,放到外面凍好,然後把凍豆包放到倉房裏的大缸裏,這也就備好了整個一個冬天的早餐。

                      (二)臘八節

      東北有句哄孩子的話——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記得一到臘八,媽媽早早的就起來給我們煮臘八粥,我們家鄉的臘八粥就是用大黃米和紅芸豆放到一起煮,我們叫它大黃米飯,這金燦燦的黃米飯粘粘糯糯的拌上葷油和白糖喫到嘴裏那才叫一個香甜,據說臘八粥和釋迦牟尼成佛相關聯,每到臘八這天寺廟的僧侶爲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日都要煮上一鍋雜糧粥,分享給善男信女。久而久之,這風俗傳到了民間,於是臘八這天喫臘八粥就這樣一代代的傳承下來了。臘八這天媽媽除了給我們做臘八粥,還要剝些蒜瓣,把剝了皮兒蒜瓣裝到罈子裏用醋泡上,美其名曰臘八蒜,等到過年時把臘八蒜撈出來幾瓣搗成蒜泥,把臘八蒜罈子裏的醋倒裏一些再加入點醬油攪拌均勻,蘸餃子喫,那美味真是回味無窮!

                      (三)殺年豬

    一進臘月門,養豬的人家就開始殺年豬了,記得小的時候每當我家要殺年豬時,頭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人躺在炕上,都很興奮,爸媽就開始從村裏第一排房子的第一家開始盤算着,誰是我家的親戚,誰和我家關係走動的好。第二天早晨天一亮,爸爸就讓我按照頭天晚上定下的名單走家串戶的請叔叔大爺來家裏喫豬肉。當然了他們早早的就會過來幫忙,有的忙着捆綁豬,有的給殺豬的師傅當下手。每當這時媽媽的心情就不好了,畢竟這豬養了一年,都有感情了,她老人家就帶着我們去鄰居家躲一會,啥時聽不到豬的叫聲才返回家裏。一般情況下,我們家要賣掉一半豬肉,剩下的四分之一和頭、蹄、下水留着過年喫,另外的四分之一就作爲當天請客之用了,那時的殺豬菜喫起來是真香啊!現在每當想喫這口時,無論是去大飯店還是去具有鄉村特色的美食村怎麼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總覺得是缺了點啥似的,我想其實缺少的不是什麼調料,缺的是當年其樂融融樸實無華的那種鄉里鄉情。

                      (四)預 熱

    我們小的時候有一段順口溜:二十三小年竈王爺昇天,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麼一看臨近年三十的前一週,每家都忙的不可開交,這也是過年前溫馨祥和的熱度陡升的節奏,也是百姓們互相爲歡歡喜喜過個大年而不約而同的烘托着節日的氣氛,農村的集市上年貨越來越豐富多彩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伴隨着討價還價吆喝聲,和諧而又溫情。

                      (五)除  夕

      那時孩子們最盼望的還是除夕這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除了能穿上年前媽媽給買的花花綠綠的新衣服和享用美食、瓜子、糖塊、瓜果梨桃外,最主要的是孩子們更喜歡大年三十的氛圍,

      年三十又叫除夕,早晨起來我們簡單的喫口飯(因爲大餐美食在中午),就開始屋裏屋外貼春聯,貼掛錢兒,把家裏所有的門框上都貼上春聯,門楣上要貼三張掛錢兒,掛錢兒上部還要貼上三個橫批,院門的兩側牆垛除了貼春聯外,門楣上要貼五張掛錢兒五個橫批,門面兩側還要貼上兩個大大福字,因爲院門莊重,更應該重視起來,貼完春聯的院門更顯莊嚴喜慶。

      貼完春聯後,我和爸爸就開始供家譜,擺上香爐碗子,把家譜掛在北牆上,我家的家譜上供奉着七代先人,家譜是一個家族忠孝的傳承,記錄了本支族系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棒。家譜兩側的對聯我還依然記得:慎終須盡三年禮,追遠常懷一片心。橫批:本支百世,慎終追遠,忠孝雙全。等我和爸爸把家譜擺佈完後,媽媽和妹妹們在廚房準備的豐盛的午餐也基本進入尾聲,菜譜肉品比較多,一般情況下有小雞燉蘑菇,蒸肘花,紅燒魚,木耳炒肉,黃花菜炒肉,排骨燉粉條,大拌涼菜等等,每年除夕我家大約都是十到十二個菜,主食是大米飯,可不要小瞧這白米飯,兒時的我只有過年才能喫到大米飯,我們平只能喫小米飯和大餅子。媽媽在做午飯的同時還要給家譜做些供菜,一切準備就緒,大約十二點左右,我到院子裏把鞭炮點燃,此時家家戶戶也都是鞭炮齊鳴,陸續進入了午餐階段。

    這裏還要說一下除夕的大餐我們扶余老家是正午十二點喫飯,參加工作後有幾個春節沒回老家過年,在工作地通化過的,我也不知道通化除夕大餐竟然是下午三四點鐘喫,等我們三口人午餐準備好後,外面怎麼還沒有鞭炮齊鳴的聲音呢,我來到樓下放完鞭炮回屋裏喫飯(這是春節期間的重要儀式,每頓大餐前必須放鞭炮)。下午三四點鐘後才聽到外面炒豆一樣的鞭炮聲,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通化原來除夕大餐是下午而不是中午,還有一年我們三口人在海口朋友家過年,他們也不着急做午餐,一打聽才知道海南也是下午三點多鐘喫除夕大餐。看來真的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啊。

    午飯後媽媽接着還要剁餃餡子,和麪,爲除夕之夜喫餃子做準備,然後炒瓜子、花生,緩凍梨凍柿子,我和妹妹們口袋裏裝上各種小喫東家出西家進的找小夥伴們去玩。

      除夕夜纔是整個春節期間最高潮的時刻,有副對聯:最喜一夜連雙歲,可笑五更分二年,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達了除夕夜纔是過年的重要節點。

    除夕那天傍晚時分,無論我多貪玩只要太陽一落山就趕緊回來,把燈籠用滑輪拉倒燈籠杆頂端,然後和爸爸去村外十字路口接神,大致意思就是去十字路口把逝去的本家族的先人接回來過年,我們提着小燈籠到十字路口燒點紙錢,一邊燒一邊說:老家先,回家過年吧,我們來接你們來了。回到家裏,在家譜的供桌前,倒上一杯酒,點上香火,然後我們按照輩分大小,對着家譜三拜九叩,這就算把老祖宗接回來過年了。

      此時媽媽把倉房,後道閘裏都點燃了蠟燭,烘托着溫馨祥和的節日氣氛!然後我們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坐在炕上包大年夜的餃子。餃子裏還要放個五分錢硬幣,誰在除夕之夜喫到帶有硬幣的餃子就預示着來年有個好彩頭!

    激動人心的還是半夜十一點多鐘大年夜的煙火,我們老家稱之爲發紙,就是大約十一點十分鐘左右,家家戶戶都在院裏點燃一堆火,同時也把紙錢點燃了,各個方位都送點燃燒的紙錢,火堆裏柴禾一般是高粱撓(高粱脫粒後的穗)、大豆秸稈、芝麻秸稈等等,我們家只用高粱撓和芝麻秸稈,按照我媽媽的說法其含義:高粱撓寓意着來年使勁往家裏撓錢(期待着好收成),芝麻秸稈寓意着生活質量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然後我們開始燃放鞭炮、二踢腳、閃光雷、魔術彈,那時條件差也買不起現在的組合式煙花,大約十一點半,整個村莊沸騰了,空中的禮花絢爛多彩、五色斑斕,鞭炮聲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突然想到了一副對聯很貼切: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天下春。這個過程我們農村老家叫發紙接神,我一直不明白爲什麼叫發紙,接神不是傍晚時分已經接了嗎?長大後和爸爸探討這個問題,爸爸告訴我發紙就是寓意發財,那個紙是紙錢的意思。午夜的接神不是接老祖宗(老祖宗傍晚已經接回來了),接的是財神!老爸這麼一說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終於破解了我多年的疑問。

  待到爆竹煙花高潮的減弱,我和爸爸回到屋裏,媽媽和妹妹們早已經把煮熟的餃子端到炕桌上,我們給家譜的先人扣頭完畢,就開始喫餃子了。偶爾有的年間除夕夜,我和爸爸發紙回來後,媽媽餃子還沒煮好,這時爸和媽就要對兩句應景的話,爸爸問:餃子熟了嗎?媽媽答到:生了(升了),其實即使熟了,我媽也得說生了(升了),意喻着升官的意思。其實這一問一答就是爲了節日期間圖個吉利而已!

                  (六)初一十五二月二

    大年初一才叫新年,除夕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初一是真正的新年,春節指的就是大年初一。

    現在新年的儀式感淡化了,小的時候,大年初一說道很多,不許串門子,婦女初一這天不許做針線活,也不允許往外借錢。正月初一的早晨也必須喫餃子。反正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各種器皿,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熟人在街上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過年好!

      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禮品一般情況要給岳父大人帶兩瓶好酒,還要帶兩盒槽子糕,這槽子糕很有講究,它一定是用黃褐色的紙包裝,上部還要放一張十釐米左右見方的紅紙,然後用褐色的細細的紙繩打個“十字花”繫好。也要準備點壓歲錢,回孃家後,要給侄男個女發紅包,當然了要是女兒女婿有小孩了,姥姥姥爺同樣也會給外孫壓歲錢。並且要在孃家喫午飯,午飯的菜譜裏一定要有小雞燉蘑菇,過去有句話叫姑爺兒進門小雞沒魂,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有條件的人家,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那時照相是個很奢侈的事)。過去大年初二這天,對於女兒女婿回門,要高度重視,儀式感特強,早晨起來就開始準備喫喝,見面後問寒問暖,場景其樂融融,岳父岳母這天是最開心的,笑盈盈的看着女兒一家人,盡享天倫之樂!

      正月初五,民間叫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喫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我們老家破五這天,家家戶戶都喫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期間除了除夕夜之外,節日氣氛最濃的一天,也是正月裏最重要的節日。早些時候元宵節過三天,正月十四到十六,記得小時候農村生產隊還存在時,大隊組織秧歌隊扭秧歌,從正月初一開始扭到正月初三,我們大隊一共九個生產隊,從九隊開始整整一天才能扭到我們一隊,秧歌隊從四隊出來時遠遠的就能聽到鼓點和嗩吶聲,媽媽就領着我們出去看大秧歌,一直從四隊看到一隊,秧歌結束了,我們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我特喜歡秧歌那種歡快的節奏和喜洋洋的曲調。現在我還能哼出來幾種曲調,媽媽和姨媽當年都是秧歌隊的,秧歌曲牌裏有《句句雙》、《反句句雙》,扭秧歌要右手拿着扇子,左手拿着綢子,到了正月十五,又開始扭秧歌了,但不是白天扭了,而是晚上扭秧歌(俗稱扭燈),秧歌隊員把右手的扇子換成了彩燈,燈裏紅蠟燭映着各種各樣造型的燈,絢爛多姿,美輪美奐,有兔子燈,仙桃燈,白菜燈,紅蘋果燈等等,記得1977年春節,剛剛打到“四人幫”,這年春節正月十五扭燈時,出現了“王張江姚”四個“醜燈”,我們小孩子覺得新穎稀奇就追着四個醜燈看。秧歌隊裏還有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豬八戒,白骨精,還有兩個男的裝扮成老頭兒、老太太,這兩個滑稽演員就住在我家後院那排房。

      元宵節除了喫元宵,還有個重要儀式,就是家家戶戶在傍晚時分,都要去塋地給故人送燈,有幾塊墳塋就送幾個燈,記得十五那天下午,我的幾個叔叔就開始扎燈籠,用紙糊好,準備好蠟燭,太陽一落山,我就和叔叔們出發了,這是墳地一年裏最熱鬧的時刻,隊伍從村莊一直延伸到塋地,熙熙攘攘,好多年不見的朋友此時都能在途中碰到,我參加工作後好多年都沒見到的兒時的玩伴,多半是在這個場合碰到的。現在條件好了,燈也不用自己做了,換成了電池燈,正月十四開始街裏到處都是賣電池燈的。

      到塋地後,把燈放在墳前,燒點紙錢,然後放鞭炮,現在放鞭炮的少了,大多數人家都放煙花。此時整個塋地沸騰着,鞭炮聲不絕於耳,空氣中飄蕩着火藥的薰香,五彩煙花盪漾天空,此起彼伏。遠遠望去,塋地就像一個趴在地面上的城市一樣,流光溢彩,又有些海市蜃樓般的飄渺!

      過了正月十五,年味就越來越淡了,從初一到十五是春節的前半段,也是高潮,正月初六一般的禁忌就解凍了,正月初七是人七日子,要吃麪條,老人說是要用麪條纏住小孩子的腿,防止孩子夭折,正月十七吃麪條是纏住中年人的腿,正月二十七吃麪條是要纏住老年人的腿,這給我落下了毛病,以後不管哪個月份的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隻要我一下子想起來,只要條件允許一定要吃麪條,其實我是給自己找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喜歡吃麪條。

    正月的後半程就沒那麼多說道了,二十五喫頓餃子,起個名叫填倉節。過了正月,二月的第二天起名二月二龍頭節,龍擡頭喫豬頭剃龍頭!

                        (七)後  記

      不知不覺這二月二到了,早些年生活困難,一年到頭也喫不好穿不暖的,人們期待着過年,其實就是期待着來年比今年好,希望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樸素的願望寄託到新舊年份的更迭上,先人們聰明設定了那多麼過年期間的各種小名堂,並且命名了那麼多小節日,就是爲了給自己受了一年委屈的肚子,找點聊以自慰的理由,藉着節日名堂解解饞,尋求點心理安慰。因爲平常日子口挪肚攢的省喫儉用,虧着肚子維繫着家庭在社會上看起來不那麼寒酸的尊嚴。

    現在日子好了,人們就再也用不着找各種理由喫好的了,平常日子想喫啥就能喫到啥。又說到這二月二,其實早些年過年就那麼點肉,一個正月的好喫好喝,到月末這豬身上的東西基本就沒有啥了,想來想去還剩點豬頭豬蹄子,烀上得了,這就是二月二喫豬頭的由來。可還不好意思直說,搞個名堂吧,美其名曰二月二龍頭節龍擡頭——喫豬頭吧!

        這龍頭和豬頭有啥關係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