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天的声音

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二,辛丑牛年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去年的今天,我还在老家乡村里,等待疫情解除。今天,又逢惊蛰节气,我已在工作地正常上班多日了。

今天全国“两会”也如期正常召开。生活、工作已回归正常,只是外出时还需注意人多密集的地方,要戴上口罩。这一切,缘于国人的努力和坚守,实属不易。

今天晨有雾,不大,上午已散尽;上午为多阴天气,下午3点多下起了雨,雨滴不密集,仅湿了地面,还有些零星的小雨,人走在雨里,可不打伞。

惊蛰有雨,但没听到雷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始雷”的说法,看来也不太确切呢。

“蛰虫惊而出走”,似乎也不准确。前几天,未到惊蛰节呢,我在小区周边的公园里散步,就见到了两个类型的“虫”已经在“动”了。

一是湖里的小蝌蚪在欢快地游动。不过,个头都还很小。一看,就是才孵化不久的。我很诧异,阴历还是正月间,惊蛰节气都还未到呢,蟾蜍就产了卵,孵化出了小蝌蚪。

这些小蝌蚪,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朋友正在家长的指导下,用舀子舀水里的小蝌蚪。旁边的长形水瓶里已有几个小蝌蚪在瓶里狭小的空间里,游上游下。

孩子一脸的兴奋,大人也很开心。看到他们高兴,我却对这些小蝌蚪有些惋惜,若它们最终不能回归到水里,那它们就此夭折了。

二是草坪里的蚯蚓。湖边是一个四方形的草坪,中间建有电子屏幕 ,有道路横穿中间,呈“田”字型。平时,人们在草坪上溜狗最多,偶尔也有人在上面踢踢足球、打打羽毛球啥的。

转了一圈,我在草坪边的木椅上小休一会。一眼望去,看到草坪上冒出了许多小土泥,密密麻麻、疙疙瘩瘩的。从土泥的形状上看,像我们这些从农村里出来的人,一眼就断定,那是蚯蚓“吐”出来的。小时候,大人们说,那是蚯蚓的“屎”。

后来了解到,蚯蚓的排泄物呈泥土的颜色,富含有机质,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质。蚯蚓钻土,使土壤变得疏松,一是因为它需要保持身体湿润,二是因为它会吞噬土壤,消化动植物的遗骸,并排出到地面上。

草坪上布满了这些小土泥。看得出,草坪下的蚯蚓们,老早都“醒”过来,在泥土里“蠢蠢而动”了。

无论惊蛰是否有雷,这些久蛰了的“蛰虫”们,都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自身的行动。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无论惊蛰是否有雷,自然万物已有了春天的声音。春风轻拂,“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有声;河岸边的杨柳,已被“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剪出了“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桃花,盛开在竹林一角,“竹外桃花三两枝”,依旧笑迎春风......

无论惊蛰是否有雷,我们要心响霹雳"惊雷",早做打算,“耕耘”我们新一年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