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關升級,中國倒逼海外冷鏈自查

多國媒體報道指出,中國應該是目前唯一對進口食品大規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國家。在進口冷鏈的另一端,國外肉類與海鮮工廠屢屢暴發聚集性疫情,少見強有力的整改舉措,且多個出口大國的衛生部門仍強調冷鏈傳播的風險極小。出口企業獲得的僅有的一些建議,大多是爲了應對中國步步升級的冷鏈防控措施。

疫情席捲海外肉類工業

12月1日,海關總署發佈消息,因從阿根廷1家牛肉生產企業進口的1批冷凍去骨牛肉產品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全國海關自即日起暫停接受該企業的進口申報1周。

記者梳理髮現,2020年11月,海關總署已通報對7家海外企業、2艘漁船和1座冷庫採取緊急預防性措施,涉及產品包括智利進口帝王蟹、印度進口凍墨魚、阿根廷進口牛肉、厄瓜多爾進口南美白對蝦、俄羅斯進口凍細鱗大馬哈魚等。冷鏈產品的污染源頭在哪兒,目前無從得知,但這些產品出發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的肉類、海產品加工廠及市場,正是最主要的社區疫情暴發地點之一。工作場所內口罩短缺且人員密集,傳播速度可與監獄和養老院比擬。

據外媒報道,德國最大的肉類加工行業巨頭之一通內斯已有超過1500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愛爾蘭的部分肉類加工企業則有四分之一員工確診。歐洲食品、農業和旅遊業工會聯合會(EFFAT)在近期一份報告中警告:“生活在歐洲多個國家的數千名肉廠員工,他們的工作和住宿條件駭人聽聞。”

在巴西,肉類加工巨頭JBS已有20多個工廠、超過4000名員工感染了新冠病毒。當地公共衛生官員和公訴人指出,有些肉廠就是社區聚集性疫情的源頭。

在北美,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家嘉吉公司的肉類加工廠被發現與1500餘起病例關聯。據美媒報道,美國本土至少已有4.2萬名肉廠工人的核酸檢測呈陽性,其中超過200人死亡。

疫情防控漏洞明顯,監管舉措卻姍姍來遲。

據報道,直到2020年9月,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纔對2家春季暴發疫情的工廠進行罰款。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及加工商之一的史密斯菲爾德在南達科他州的工廠、JBS在科羅拉多州的工廠被罰款總計2.9萬美元(約合19萬人民幣)。這一處罰被指隔靴搔癢,而涉事企業同樣不服。他們認爲,罰款所依據的規範在2020年3月、4月時並不存在,他們曾經想請監管人員到現場指導,卻沒有得到迴應,不得不自行摸索出了一套標準。這兩家國際企業的產品均銷往全球。

境外仍強調冷鏈傳播風險較低

記者梳理髮現,與國內的普遍認知不同,歐美國家在面向食品行業與公衆的指南中,均強調冷鏈傳播風險之小。相關的新聞報道和討論,也大多是由中國的防疫舉措引發。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更新於2020年8月的指南認爲,因觸碰冷凍食品或外包裝而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極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則表示,未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通過食物傳播。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在(CFIA)月報裏說,食品和食品生產運輸環節的(病毒)污染風險“仍然非常低”。英國食品標準局持有相似態度。

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機構在11月5日更新的網頁中表示,該機構瞭解到,中國已經在冷凍雞翅和海產品的外包裝上檢測到新冠病毒。不過,目前仍然未有人類因接觸食品或外包裝感染確診的病例。

循着線索追問的機構和個人都屬少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冷鏈引起國內相關部門的注意,首先是北京新發地疫情。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教授Dale Fisher團隊的實驗模擬了近似國際食品運輸儲存的環境。實驗中,在標準的食品冷凍溫度區間內,被添加至雞肉、三文魚和豬肉的新冠病毒得以存活21天,且感染能力沒有減弱——冷凍而乾燥的環境,正是新冠病毒長時間存活、傳播的理想條件。

Dale Fisher受訪時表示,進口食品上的病毒有可能在“搭便車”後轉移到周圍環境和工人身上,冷鏈產品市場被認爲是傳播鏈上的第一個病毒聚集點。雖然這種形式的傳播可能很罕見,但在數以百萬計的大規模進出口運輸中,確有可能數次發生。

國內對數次小規模疫情的溯源逐漸印證了懷疑。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表示,在對青島疫情溯源的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

Dale Fisher表示,在許多歐美國家正在對抗第二波疫情之時,一些亞洲國家已經有效遏制了新冠病毒的自然傳播,自然更容易找到新冠病毒通過食物和外包裝傳播的證據。“美國或歐洲不會主動提起這個話題,只有病例清零了100天,突然出現了一個小的聚集性感染的地方,纔會認真溯源。”

中國冷鏈食品檢疫力度升級

記者查詢發現,疫情通過冷鏈遠程傳播,在海外並非主流議題。近日,部分國家相關部門對冷凍食品行業進行提醒,一些企業配合提供聲明、主動檢測消毒,大多是中國日趨收緊進口冷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倒逼”出來的結果。

早在2020年6月,美國肉類出口協會就向成員表示,全球的肉類、海鮮和其他食品供應商都被他們的中國進口商要求提供一份文件,聲明出口至中國的產品沒有受到新冠病毒污染。“美國農業部表示,他們不會勸阻想要提供這類聲明的出口商,只要這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但提供這類聲明是否真的對貨物順利清關有促進作用,目前並不確定。”

在11月12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全國海關進一步加大了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截至11月11日24時,共抽樣檢測樣本873475個,其中檢出核酸陽性結果13個。

畢克新表示,已經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個國家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和磋商,已累計抽查50個國家140家進口冷鏈食品生產企業,對查出問題的22家企業採取了暫停或者撤銷其註冊資格等措施。

據荷蘭媒體近日報道,此前大量挪威和俄羅斯的海產品如鱈魚,經荷蘭中轉,帶着荷蘭的衛生檢疫證明運往中國。約從10月23日起,荷蘭已暫停向這些並非本國產的產品發放檢疫證明。

記者查詢發現,11月17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面向國內出口企業更新了應對中國防控舉措的指南。文件表示,自2020年2月起,中國海關持續對進口食物、包裝和儲存環境進行新冠病毒檢測。近期,檢測強度再次升級,已有部分新西蘭廠家準備在出口前對產品和包裝進行檢測。

多國媒體報道指出,中國應該是目前唯一對進口食品大規模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的國家。Dale Fisher也提到了不同國家的態度差異,“中國選擇監測冷鏈進口商品,是因爲他們對病例零容忍。如果你不是以清零爲目標,對於冷鏈風險的容忍度自然不同”。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一名公共衛生專家Michael Baker也表示,在新冠病毒廣泛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港口工作者往往並不被視爲高風險人羣,因爲大部分病例是由近距離接觸中的飛沫傳播引起的。然而,在像中國這樣已近乎撲滅本土疫情的國家,如港口員工等在邊境工作的人員,相比普通人羣而言風險更高。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11月25日表示,目前感染事件都發生在低溫冷凍食品的流通環節,如卸貨、搬運等操作過程;重視防護和消毒措施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

(摘自《南方都市報》林子沛)

評:國家安定,離不開政府的監管,因此我們要生活在如此環境下真的應該多給我們政府支持。是他們的努力纔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