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致格物致知-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

    看到全是文言文讀來實在困難至極,只能瀏覽翻譯過來的,雖然傳達的意思會有改變,但是讀完翻譯的,一樣收穫頗多,王陽明對良知,對格物,對知行合一的實踐統一在裏面有清晰的闡述,每一句都可謂是經典,要達到知行合一的精神是何其的難,做到純粹的靈魂需要多大的包容和簡單的極致,他的“心學”是我們這代人所缺需的!好了,廢話不多說,來介紹一陣本書吧:

王陽明:

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時期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同時也是“心學”的提出者。王陽明年少的時候便胸懷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爲己任,後來因爲體弱多病,接觸了佛、道思想,並且在家鄉“陽明洞”中修習道家導引術以養生,因此以“陽明”爲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偉人,更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而他的心學更是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髓,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曾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但發現了一切人都可以作爲聖人的潛在性和可能性,同時還給人們指引了一條成聖的途徑。正如他曾說過的:“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

現如今,王陽明文化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地,崇尚王陽明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名人俊傑。我國著名文學家餘秋雨曾說過:“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綜合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歷史;身爲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由此可見,王陽明在當今社會擁有多大的影響力。

其實,王陽明文化不應該僅僅是精英文化,他更應該成爲一種大衆文化。雖然明朝距今已經500餘年,社會日新月異,經濟突飛猛進,但是王陽明的很多思想和學說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仍然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帶來莫大的啓發與指導,對當代人心靈塑造和人格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和了解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關於他的作品,而《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與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又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同時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而本書,就是以王陽明的理論爲基礎,讓讀者在瞭解王陽明理念的時候,又可以結合一些案例和理論產生思考。

當你在午休的時候,不妨抽出這本書,隨意翻到哪一節,通過輕鬆閱讀,就能夠收穫不少知識,平復自己的心態,或許你在下午的時間就可以用上這些知識。

當你遇到煩惱時,不妨看看這本書,或許就能從中獲得一絲感。

總而言之,希望本書能夠對你的生活產生一些改變,對你的人生產生一點不一樣的影響,讓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下面分享自己在這本書裏面的到的收穫:

    什麼是良知?什麼是格物?

      我心的良知,就是所謂的天理。把我心良知的天理推理到各種事物上,則各種事物都能得到理了。推介我心的良知,就是致知。各種事物都得到理,就是格物。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翻譯: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看見父母自然知道孝順,看見兄長自然會恭敬,看見小孩落井自然有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

可是對於平常人來說,不可能沒有私慾迷惑,所以必須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戰勝私慾而恢復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不再會被迷惑,能夠徹底顯露,這就是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誠其意。”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錯訓‘格物’,只爲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爲‘格物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原文經典句子

1.學不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就要問,問就是學,也就是行。問不能無所疑,有疑問就有思考,思考就是學,學就是行。思不能無所疑,有疑就有辨,辨就是學,就是行。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4.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爲先;論輕重,行爲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