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生活本身,真實地面對自己,需要雙倍的勇氣 1. 2. 3. 4.

1.

每次看見別人寫滿無數獎項榮譽的簡歷,總會有一種莫名地失落。

這不是一種嫉妒,而是一種面對自我的無能爲力。

前幾天,看見校公告平臺上時不時地推送優秀畢業本科生的名單以及歷年成果。

有人連續四年獲得一等獎學金,有人科研課題斬獲四五項,有人在短短四年大學內發表六七篇文章,有人四年來平均績點4.0以上.......

像這樣滿屏都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表彰文,看得人着實頭腦上勁。

特別是,看到某某學生四年來發表多少學術文章時,總要在頭腦裏兜兜轉轉脣槍舌戰好幾個回合。

從人家大一進校開始算,一直算到四年畢業,再從一年多少天,多少個小時,算到四年多少天,多少個小時。

這些可不是白算的,我有我的花花腸子,以及一肚子的刨根問底。

“按照這位學生髮表論文的速度,大一開始進校,上半學期苦讀專業,之後減去大四實習,還剩三個學期。

發表五篇論文的話,也就是一個學期寫一篇半的成量。天吶,這真是又厲害又可怕。”

想來自己也是有過論文發表經歷的人,就在一年前,發表過一篇C刊論文。

不算最開始前的主題構思,從開始着手寫,一直到落地定稿,可是花了整整大半年的時光,滿滿算來也是有六個多月的。

自從那次改過13稿之後,整個人就有一種被荒廢的感覺。一個月後纔將情緒調整過來。

可是,再看看別人,瞬間明白什麼叫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雖然心裏是這樣想的,但也有不服氣的時候。

和朋友聊起這件事,對他說:“人家好厲害,但是導師明明告訴我,就算是他寫作發表一篇文章,也要大半年呢,怎麼難道導師當初是爲了安慰我?”

2.

越來越貼近生活,越來越認清自己之後,我發現偶爾這樣自嘲一下也是一種不錯的情緒調劑。

最可怕的是,在情緒恍惚不安中,碰到這種與自我極度反差的狀況,人真的就會有一種跌入谷地的絕望感。

“怎麼別人那麼厲害,偏偏自己那麼笨”

“別人不用努力就能輕易取得不錯的成績,而自己付出雙倍的精力依舊原地踏步”

“他們都嘲笑我很努力,但成績一直從未提高”

“有人對我說,要是他像我這麼用功,早就厲害不知道多少倍了”

我想,很多人應該或多或少經歷過這些言語的打擊。

我也是。

但不知道在什麼時刻,突然一下子變得不在乎了。

不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不在乎所謂的面子工程,不在乎誰在背後有意中傷。

因爲這些人與事,這些言辭與評價,不會跟隨自己一輩子,也不會真正地定義自己。

能夠讓自己活得自信且灑脫的,活得堅定且果斷的,永遠只有發自內心對自我的認同以及接納。

3.

最近在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所謂成功,應該是成熟到擁有肯定自我的能力。

它重新定義了“成功”這一概念,不是從世俗意義上,不是從名利角度,也不是從他者視角,而是從一個人的內心尺度。

“成熟到擁有肯定自我的能力”,在我認爲,這其實包含了兩個方面,承認自己的能力限度,但也擁有突破現有能力桎梏的底氣。

低谷時,從不自怨自艾,相信自己總會有從低潮中爬出來的那一天。

再凋零殘破的花朵,都曾經有過鮮花簇錦的歲歲年華。

再卑微的種子,也都有破土而出,迎風展葉的契機。

高潮時,也時刻告誡自己,從高谷向下逐步滑落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不必過分焦慮惶恐。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低谷時,擁有走到高潮時的決絕;高潮時,無懼低谷時的挫敗與等待。

4.

人很多時候,都是陰晴圓缺地在生活着,

某個階段會感覺人生一路順遂;某個階段又會覺得前路一片荊棘泥沼。

因爲生活需要面對太多不確定、可變化的因素,沒有自洽的心境,自然免不了隨生活的起伏不定而恍惚遲疑。

這時候,不妨試着讓自己放慢甚至停下匆匆而行的腳步。

不去想未來,不去憶往昔,只是念當下。

也就是說,比起趕路,停下來、慢下來,也不失爲另一種曲折通幽式的前進。

因爲人是需要在某個時間段,有意識地給自己摁一個開關鍵。

不去讓雜亂的思緒無止境地蔓延,不去接受外界任何信息,不去聽從任何人的聲音,而是向內審視,向內探求無法覓得的答案。

即使尋得的答案並不完美,但也不會太糟糕。

每一次躊躇,每一次踟躕不定,每一次輾轉難眠,我們真正需要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那麼龐雜。

真的只是停下來,哪怕兩三個小時、半天、一天,或者一個晚上,往回看曾經走過的路,以及此刻走到此處時心的感受。

這樣的一次次向內的探尋,也是在一遍遍丈量內心的尺度,挖掘潛在性的深度,爲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暫停儲備足夠的精神食糧。

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

因爲有時候,比起面對生活本身,真實地正視自己,丈量自己的內心,是需要付出雙倍的勇氣與毅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