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挨鬼匿”,爲何絕跡江湖,“鬼界”沒落?

    “隔壁家小孩昨夜出門解手,許久不見回,他家人動員村裏人尋到半夜,打着手電筒附近山上都找遍了,始終沒有找着。”(情景模擬一)

    “後來沒法子,大家紛紛推測是被鬼藏起來了,只好找來一杆獵槍,槍響之後,終於從那小孩家附近一片矮樹叢裏傳來小孩的哭聲。鬼因爲被槍聲嚇到,把人放了。(情景模擬二)

    “家人把小孩抱起來,看他完好無傷總算放下心來。人們問小孩:剛剛大家那麼高聲呼喊你的名字,怎麼不答應一聲呢?小孩支支吾吾,說自己喊不出聲。人們再問,難道有人捂着你的嘴了嗎?小孩連聲稱是。於是被鬼藏匿成了事實,第二天就傳遍了整個村子。而類似的事情,別的村子也有發生。有人是被藏在米觴後邊,有人是在狗窩裏,甚至豬圈……”(情景模擬三)

    類似的故事在上世紀層出不窮,總結起來大概就是,鬼把人給藏匿起來了。

    爲什麼現在幾乎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呢?難道真的是人界科技發達,而鬼界沒落?

    自然不是的。

    首先,“挨鬼匿”這種事,之所以會發生,當然有它的道理。而真相可能會讓大家有點失望,鬼是不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人內心的恐懼,外加一點“注意力盲區”。

    注意力盲區是什麼?舉一些例子就能明白,比如:有時候翻箱倒櫃找東西,卻怎麼也找不着,記得上次就放這裏。當你不再需要它了,卻又在一個顯眼得不得了的地方看見它。原理很簡單,因爲你的注意力沒有覆蓋到那個地方,你不覺得它會在那兒。(要是在,你早就看見了對吧?)

    再比如:有時和別人討論電影劇情,會驚訝的發現,別人說的這個情節我怎麼沒印象,明明剛看過不久啊。這就是注意力盲區,每個人都有盲區。

  而本文開頭說的故事裏,大家的盲區只不過正好“撞衫”了。

    是什麼原因讓大家不約而同地忽略那片矮樹叢呢?

    原因一:光線。光線昏暗,手電筒照射矮樹叢時,進光量並不充足,被樹枝樹葉擋掉了大部分,而樹葉的反光也一定程度影響能見度,無法發現小孩在裏面。

    原因二:心理暗示。既然小孩父母都把大家召集來了,說明近處已經找過了,而且父母肯定會呼喊小孩,因此小孩不可能在這麼近被找到。所以前來尋找的人,已經在潛意識中默認了這一點。這就是心理暗示。

    原因三:恐懼。小孩失蹤,大家雖不是他父母,但小村子人們的命運脣亡齒寒,一個小孩莫名失蹤就可能有第二個,說明這裏存在了無法看見的“兇手”。因此,大家注意力難免無法集中,也沒有冷靜思考的時間。也正因如此,人們最後想到了槍,這是保衛村裏平安的守護神。

    與其說最後的槍聲嚇走了鬼,還不如說,槍聲嚇哭了睡夢中的小孩。因爲他不過是在矮樹叢裏睡着了。

    小孩子天生對世間萬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可能只是看見什麼好玩的景象,比如飛舞的漂亮螢火蟲。抓着抓着累了,坐在地上欣賞着手裏一閃一閃的亮光,滿足的睡去了。容易睡得着本就是小孩子的優勢。

    至於他被找到後說的答不出話,這也很好解釋,小孩子天生愛玩,這答案可比“我抓螢火蟲睡着了”要好玩得多。而且還免了一頓毒打對吧!那個時候農村的娃娃教育不就是以鞭子爲主嗎。

    在米觴後邊找到的就更不奇怪了,也許就是去跟着貓咪抓老鼠,就睡着了,畢竟守着老鼠的貓一動不動,看着是蠻催眠的。(話說,大家小時候幹過這種事嗎?)

    在狗窩找到和在豬圈找到就更好理解了,小孩子大多喜歡小動物,而且還不嫌髒。成年人眼裏的狗窩,也許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溫暖無比的世界一角。也正因此,誰會想到,去狗窩找他們呢?

    關於鬼的傳說,與華夏數千年文明並聯,爲什麼到了上世紀漸漸沒落?

    根本原因恐怕只有一個字:光。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電工業開始迅速崛起,電燈的普及,讓夜晚不再黑暗。電視的逐漸普及,也大大刺激着小朋友的感官,他們不再炙熱地喜歡螢火蟲的星星之光,也不再趴閣樓上追隨貓咪,更不會貪戀狗窩裏毛茸茸的小狗。

    世界大趨勢的環境污染、森林砍伐等也使得螢火蟲這類“環境晴雨花”動物變得越來越稀少。

    人們怕鬼,但適合“鬼”生存的環境,早已一去不返。一去不返的還有那個年代豐富多彩的童趣,和幾代人無可替代的美好童年、青春。

    人們失去敬畏的同時,也在毀滅着自身的幸福。或許鬼故事的存在,就是在警醒着我們每一個人,得有所敬畏。

(本期就到這裏,更多解密,下期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