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挨鬼匿”,为何绝迹江湖,“鬼界”没落?

    “隔壁家小孩昨夜出门解手,许久不见回,他家人动员村里人寻到半夜,打着手电筒附近山上都找遍了,始终没有找着。”(情景模拟一)

    “后来没法子,大家纷纷推测是被鬼藏起来了,只好找来一杆猎枪,枪响之后,终于从那小孩家附近一片矮树丛里传来小孩的哭声。鬼因为被枪声吓到,把人放了。(情景模拟二)

    “家人把小孩抱起来,看他完好无伤总算放下心来。人们问小孩:刚刚大家那么高声呼喊你的名字,怎么不答应一声呢?小孩支支吾吾,说自己喊不出声。人们再问,难道有人捂着你的嘴了吗?小孩连声称是。于是被鬼藏匿成了事实,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村子。而类似的事情,别的村子也有发生。有人是被藏在米觞后边,有人是在狗窝里,甚至猪圈……”(情景模拟三)

    类似的故事在上世纪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大概就是,鬼把人给藏匿起来了。

    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呢?难道真的是人界科技发达,而鬼界没落?

    自然不是的。

    首先,“挨鬼匿”这种事,之所以会发生,当然有它的道理。而真相可能会让大家有点失望,鬼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人内心的恐惧,外加一点“注意力盲区”。

    注意力盲区是什么?举一些例子就能明白,比如:有时候翻箱倒柜找东西,却怎么也找不着,记得上次就放这里。当你不再需要它了,却又在一个显眼得不得了的地方看见它。原理很简单,因为你的注意力没有覆盖到那个地方,你不觉得它会在那儿。(要是在,你早就看见了对吧?)

    再比如:有时和别人讨论电影剧情,会惊讶的发现,别人说的这个情节我怎么没印象,明明刚看过不久啊。这就是注意力盲区,每个人都有盲区。

  而本文开头说的故事里,大家的盲区只不过正好“撞衫”了。

    是什么原因让大家不约而同地忽略那片矮树丛呢?

    原因一:光线。光线昏暗,手电筒照射矮树丛时,进光量并不充足,被树枝树叶挡掉了大部分,而树叶的反光也一定程度影响能见度,无法发现小孩在里面。

    原因二:心理暗示。既然小孩父母都把大家召集来了,说明近处已经找过了,而且父母肯定会呼喊小孩,因此小孩不可能在这么近被找到。所以前来寻找的人,已经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这一点。这就是心理暗示。

    原因三:恐惧。小孩失踪,大家虽不是他父母,但小村子人们的命运唇亡齿寒,一个小孩莫名失踪就可能有第二个,说明这里存在了无法看见的“凶手”。因此,大家注意力难免无法集中,也没有冷静思考的时间。也正因如此,人们最后想到了枪,这是保卫村里平安的守护神。

    与其说最后的枪声吓走了鬼,还不如说,枪声吓哭了睡梦中的小孩。因为他不过是在矮树丛里睡着了。

    小孩子天生对世间万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可能只是看见什么好玩的景象,比如飞舞的漂亮萤火虫。抓着抓着累了,坐在地上欣赏着手里一闪一闪的亮光,满足的睡去了。容易睡得着本就是小孩子的优势。

    至于他被找到后说的答不出话,这也很好解释,小孩子天生爱玩,这答案可比“我抓萤火虫睡着了”要好玩得多。而且还免了一顿毒打对吧!那个时候农村的娃娃教育不就是以鞭子为主吗。

    在米觞后边找到的就更不奇怪了,也许就是去跟着猫咪抓老鼠,就睡着了,毕竟守着老鼠的猫一动不动,看着是蛮催眠的。(话说,大家小时候干过这种事吗?)

    在狗窝找到和在猪圈找到就更好理解了,小孩子大多喜欢小动物,而且还不嫌脏。成年人眼里的狗窝,也许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温暖无比的世界一角。也正因此,谁会想到,去狗窝找他们呢?

    关于鬼的传说,与华夏数千年文明并联,为什么到了上世纪渐渐没落?

    根本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字: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电工业开始迅速崛起,电灯的普及,让夜晚不再黑暗。电视的逐渐普及,也大大刺激着小朋友的感官,他们不再炙热地喜欢萤火虫的星星之光,也不再趴阁楼上追随猫咪,更不会贪恋狗窝里毛茸茸的小狗。

    世界大趋势的环境污染、森林砍伐等也使得萤火虫这类“环境晴雨花”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

    人们怕鬼,但适合“鬼”生存的环境,早已一去不返。一去不返的还有那个年代丰富多彩的童趣,和几代人无可替代的美好童年、青春。

    人们失去敬畏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身的幸福。或许鬼故事的存在,就是在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得有所敬畏。

(本期就到这里,更多解密,下期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