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常看|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最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再一個就是人心

 “沒有任何人會成爲你以爲的今生今世的避風港,只有你自己,纔是自己最後的庇護所。”

 2021年,請握緊三樣東西:自己的社交圈,賺錢的本事,以及銀行卡上讓自己安心的餘額。它們是你與未知風險相搏的利刃,也是你被生活的惡意絆倒後,重新再出發的底氣。你的安全感,要靠自己給。作家黎戈說:“生命前方,是無盡的衰老,我們筆直地跌落進去,別無選擇。”沒有人可以逃出歲月,但永遠有人無懼歲月。年齡越是增長,越要活得漂亮!你不必濃妝豔抹,珠光寶氣,但可以打扮得清清爽爽,乾淨得體。舉手投足間的從容優雅,一顆愛美又不服老的心,是一個人形象最好的名片。2021年,也請你守住健康。按時喫飯、多喝水、保證充足的睡眠、定期體檢,再忙也不忘記半小時運動,過有序的生活,儘可能地照顧好自己。爲自己,也爲愛你的人。俗話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要在路上。” 

旅行和閱讀,讓你學會以另一種角度審視這世界,爲你調劑出生活的詩意盎然。歲月可衰老容顏,增添皺紋,卻永遠偷不走有趣的靈魂。人生於世,能被人放在心尖上疼愛,最是難得。他們也許是爲我們操勞半生的父母,也許是與我們日日相對的伴侶。但人往往總是這樣,越是親密的人,我們越視付出爲理所當然,越容易將他們忽略。遺憾的是,有些愛當你後知後覺,卻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鞋子磨腳,不必硬塞,三觀不合,不必強融。以心換心,以情換情。不珍惜你的人,不必刻意討好,別委屈陪伴我們最久的自己。最好的關係,是相處不累。我還是我,你也依然能做你自己。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曾說:“常其寬泰自居,恬惔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 

 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腳步就一定要堅定。願你有始終不變的初心,也有肆意向前的勇氣。你不必對他人盲從,別向歲月低頭,更不必活在世俗的桎梏中。心裏有光,勇敢前行,有所熱愛,那些不期而遇的幸運,正朝你奔來。三毛說:我們三十歲的時候,悲傷二十歲已經不再回來。我們五十歲的年紀,懷念三十歲的生日又多麼美好。當我們九十九歲的時候,想到這一生的歲月如此安然度過,可能快樂得如同一個沒被抓到的賊一般,嘿嘿偷笑。 若干年後再回首,相信你一定會爲那年在這個世界披荊斬棘的自己而感動。過去雖已無法撤回,但未來還可肆意書寫。 2021,不辜負自己,不辜負歲月。 無論日子好壞,都要好好生活,在困頓的日子裏,活得開出花來。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你可以做的唯獨不變的一件事,就是初心,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失去了自我,但有的人越走越有內涵,一個人的優秀品質諸如正直,勇敢,善良,獨立等都不會隨着時間而流逝,願時光不老,初心不變。 

在孤獨中享受寂寞,在寂寞中沉澱自我,在沉澱中廝殺黎明。

看大千世界,賞四時風景,一路走走停停,享受灑脫和愜意,找回最真的自己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經典的力量,在於人性的永恆,在於美的永恆。”  

“每一個稱讚背後,都埋藏着一個貶低。”叔本華說:“沒有哪一種恨意,比嫉妒更難以消除。” 

“我們常從別人的愛裏,感受到自己的好。”同樣,我們通常會從別人的不滿和抱怨裏,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糟糕。然而,是我們真的不足和糟糕嗎?真相卻是:你的不足,正好映照了別人的缺陷,觸發了別人內心的匱乏和不滿足。

那個曾經不被看見,不被滿足的我們,把內心的匱乏和傷痛深深掩藏,希望孩子能夠長成我們渴望的樣子,實現我們未能實現的幸福和自由。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我們常說:“要好好做自己!”可自己是什麼樣的?別人恰是一面最好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光彩,也照見自己的不足。在別人的勇敢裏,看到懦弱的自己。在別人的優秀中,看到不夠完美的自己。然而,這又怎麼樣?這就是真實的人性。正因爲這種不完美,讓人在痛苦中學會救贖,學會面對那個總愛逃避,不敢面對的自己。

有的人,選擇找到迷失的自我,得到救贖。有的人,卻執迷在痛苦中,繼續給別人痛苦。自己也一錯再錯、終身痛苦。這就是複雜又真實的人性。“世間太多故事,其實都沒有勝者。”我們總愛安慰別人,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其實,我們更應提醒自己,看清人性的,不完美。透過人性這面鏡子,去看見和發現,深藏的自己;去認識和接受,真實的別人;去讀懂愛恨,辨別善惡。故事還有很多,可屬於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個。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最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再一個就是人心。在人性面前,所有的一切都不顯得那麼重,誘惑、金錢、功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人活一輩子,遇到真心對待自己的人,十分不容易,這一生,請好好珍惜,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 

很多人喜歡羅永浩,不是他的產品多好,而是他身上總有一種“蒸不爛、錘不扁的銅豌豆”氣質。有一種人,做什麼行業,都不會差。做事的思路和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這就是底層核心能力,它就像金字塔的底座、大廈的地基,決定了地面上的建築能夠建多高,你在職場能走多遠。又像手機的操作系統,系統落後、運行慢,再好的應用程序也跑不起來。底層能力強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能輕鬆上手、脫穎而出。而成就一個人的,永遠是這三種底層核心能力,那就是:語言表達力、文字表達力,以及情緒穩定力

以理性調控感性,以效用帶動效率,以智商引領情商,就能快速有效地提升溝通能力,讓你出口成章、擲地有聲。說話是積累、整合、輸出、傾聽的過程。

“評判者泥潭”,問題在於錯誤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用“評判者心態”去看自己、看世界,就會覺得這裏有問題、那裏不完美,這對事實的改變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把“評判者心態”轉換成“提問式思維”,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引導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真正的改變永遠始於思想的改變,而且最具體地體現在我們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所謂“正確的”問題,就是那些賦予他人力量的問題,而非令人泄氣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