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之處見真情——讀王智君小說集《八十一枚金幣》有感

朱宜堯作家是家鄉人的驕傲,他以短篇見長,每週都在全國各個報刊發表五六篇作品,這篇讀後感發表於今年3月21日《北海日報(副刊)》,特轉發在這裏。謝謝宜堯賢弟。

原文如下——

每個人都應該感謝人生中最艱苦的歲月。

《八十一枚金幣》(小說集)是作家王智君的最新力作。我彷彿看到了他在月光下讀書寫作的艱苦癡態。

也許是老鄉的原因,我對佳木斯本土作家尤爲關注,他們的作品,很容易讓我憶起小時候的那段貧苦,甚至捕捉到那個一去不復返的瑣碎。是感嘆幸福?還是兼有其它情感?說不清,是骨子裏的親近,更願意品嚼作品的內心世界。

也許那就是我的世界,也能找到相同點和相通之處吧。

王智君,他的《遙遠的蘋果》感動了無數人。

《遙遠的蘋果》是小說集中的代表作。這篇作品藉助一個蘋果,來表達出人性的弱點,也是人性真情真愛可親的一面。愛,總是藏在最深處的不經意中,看似遙遠,其實觸手可及。

那種戰戰兢兢被包裹着的母愛以及父愛,被作家用真情小小翼翼地剝開,那種真切而樸實的情感流淌在捉襟見肘的歲月裏。

一個蘋果,多麼奢侈而遙遠,竟能引起孩子內心如此大的波瀾。蘋果遙遠得喫不到嘴,但親情真愛,只隔一張肚皮。

愛,本身沒有“後”“親”之分。世間大愛都是如此,細微之處見真情,見真愛。

遙遠的蘋果,其實近在咫尺。那種看似遙遠,卻是最近之愛,最親之愛。每次讀,每次都淚眼婆娑。

真情真愛相對於貧苦來說,尤爲珍貴。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們對於“貧苦”是有歧視的。貧苦本身是沒有底氣的,不敢愛,不敢恨,哪怕真愛,也要藏在內心深處。

很多時候,悖離親情,疏遠真愛。而作家恰恰以敏銳的體察,捕捉到生活的細枝末節,儘管貧苦,但愛幸而相隨,無時不刻不在溫暖着一個貧瘠的童年。

貧苦,擋不住孩子對世界的嚮往,對愛的渴望。

所以,這篇文章,道出一個時代的背景,引起一個時代的共鳴,成爲經典傳誦。

談作品感受,必要談談作家王智君本人。


王智君本身就是一個“牛”人。

一個牽着牛尾巴長大的苦命孩子,不畏懼生命給予的苦,爲了謀生,從小放牛,做過苦工,又羨慕木匠,後來陰差陽錯也受了“高玉寶”(《半夜雞叫》作者)的影響,竟然夢想着當一名作家。

因爲貧苦,沒有電燈,他只能藉助微弱的月光,照亮寫作的前行之路。我幾次讀到,儼然看到了他在月光下發奮讀書寫作的癡態。可以看出,他對所熱愛的執着與付出,寫出了一麻袋的“廢品”。

在寫作道路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卻因一篇假新聞,險些坐了班房,是縣裏宣傳部援手相救才化險爲夷。

事後有感激之情,迫使他在寫作這條道路上信心大增,努力換來了命運的厚待,他也因禍得福,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通訊員調到了縣廣播電視臺。他的執着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而《八十一枚金幣》,很多篇都是這樣的作品,其中《八十一枚金幣》還搬上了熒屏,國際獲獎,震撼千萬觀衆的心靈,值得閱讀。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人,總要爲己之願而努力,哪怕萬水千山。正如他的小說集《八十一枚金幣》,生活的經歷與磨難就如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遙遠而艱辛,映襯了自己,也告誡他人,天上不會掉餡餅,奮鬥纔是人生最好的底色。

他的文,情深。他的人,勵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