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和同事一起买机票,却发现被“杀熟”:“难道我很有钱吗?”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句话,用来形容被大数据“杀熟”之人的心情,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不由得一阵心寒。

事情是这样的:

前不久,四川一位王女士(化名),通过APP购买3月13日,从成都到乌鲁木齐的飞机票。

如果当时自顾自买了,也没什么事。

可不经意间一对比,却发现大问题。

因为她发现,同一天的机票,同事的机票价格和自己的,竟差距巨大!

女子和同事一起买机票,却发现被“杀熟”:“难道我很有钱吗?”

同时买的机票,同事的价格都在900元以下;

而王女士的机票价格,基本上都在1000-2000元不等;

王女士看完后,不禁无奈发笑:

“难道我更有钱吗?我们一起买的机票啊?”

王女士的无奈,绝非个例。

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说自己也遭遇过这种事情。

有的说看电影时,经常出现同影不同价;

有的说坐火车时,学生价比成人价还贵;

有的说买机票时,同样同事比自己便宜。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了?

难道在大数据眼里,我们还有三六九等吗?

这样的科技,到底是为了惠民?

还是只是为了更好的撸羊毛呢?

2020年11月4日,央视财经爆出“杀熟”事件。

北京张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物,下单时用高级账号,显示价格为122元;因临时变换手机,用另一部手机和另一个不常用账号结账时,却发现,便宜了25元!

相当于直接打了八折,便宜了20%!

这是怎么回事?

张女士一查看发现,原来新账号比旧账号,多了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

这真的让张女士愤怒了:

“我账号用了12年,累计消费近26万。”

“而这小号,却基本没有进行过消费。”

对此,平台官方回复说,这是根据账号给予的优惠,不是谁都有的。

可是,我们不禁又要问:

难道忠实的老用户,不才更该平台尽全力争取吗?

这种同一商品,区别对待的行为;

无疑是非常伤害用户感情的,

同样,也破坏了消费的体验。

无独有偶,此类事件,在其他平台,同样层出不穷。

2020年底, 有网友曝出,自己被某外卖平台杀熟。

购买了会员,但是配送费,反而更贵了。

没开会员只需要2元,而开了,却要6元。

面对这件事,新华社评论:

“请别小看那一两块钱,那不是‘韭菜’,那是日子是民生。”

2018年,某打车平台,也被爆出杀熟事件。

后来,复旦团队花费5万元,抽查了800份样本,发现在该平台打车:

“熟人比新人收费更贵;苹果手机比安卓手机收费更贵”

这些结果,进一步坐实了,平台杀熟的证据。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此类事件终于被更多关注了。

在享受了科技的便捷之后,人们渐渐发现:

一个“牢笼”,也正在慢慢地筑起;

而这其中,我们的消费行为和用户画像,也为它的强大,增添了一份力量。

面对这种境况,我们不由得,内心忐忑。

各类“杀熟”现象背后本质问题,是什么?

樱花觉得,主要有三大问题。

第一,逐利资本,对数据的无节制索取和滥用。

回想一下,当你下载一个你需要APP,打开界面时,最先跳出来的是什么?

是一大堆权限的获取和身份信息的认证。

有些过分的APP,甚至不授权,就不给使用,可以说是霸道至极。

但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权限是必要的?

又有多少权限,是根本就没必要的呢?

说到底,获取更多的权限,就可以掌握更多用户画像(用户隐私);

便可以更加针对性的撸羊毛,更针对性赚用户的钱了。

资本都是逐利的,没有监管,没有节制,更容易走向“无所不用其极”。

第二,唯市场份额和利润为首,欠缺用户体验的考量。

商业社会,追逐市场份额和利润,本无可厚非。

但前提是,不要伤害了用户。

开拓市场份额,不应该以牺牲老用户利益和体验为代价;

赚取市场利润,也不应该以牺牲交易公平和透明而代价;

如果一意孤行,那样的吃相,也未免太难看。

“行百里者,半九十。”

获取了一定数量客户的信任,更需要好好珍惜;

这是刚刚开始,而不是意味着最终结束和忽略。

第三,垄断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监管。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入,其和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深。

一批优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逐渐形成了垄断地位。

垄断,代表着绝对的市场地位。

可绝对的权力,也可能导致绝对的“滥用”。

这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同样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管。

这一点上,只能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别无他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