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期【滴滴設計】滴滴沒有..-2021設計之旅05

第105期:用時約2分886字

【滴滴設計】滴滴沒有“我已上車”確認鍵

01從對乘客的“用戶價值”出發

作爲一個2C的產品,目標用戶的用戶體驗及功能的用戶價值是最重要的,用戶價值公式來分析在乘車流程中加入這個設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從乘客的角度思考:

乘客在上車後都要確認「我已上車」。“新體驗”是每次乘客上車後,需要額外用手機打開滴滴出行App點一個確認按鈕。

即使滴滴已經培養了用戶習慣,每個人都知道上車後要點確認按鈕。但對於乘客來說,越遲點「我已上車」,車費越便宜,對自己更有利。所以乘客不會有動力去點,甚至會以各種理由去推遲點我已上車——替換成本同樣很高。

從司機角色定位思考:

乘客確認我已上車流程會引發一個問題:乘客如果一直不確認已上車,司機是出發呢,還是一直等呢?這會影響司機的出行效率,間接降低司機的收入。另外,司機作爲服務者,與被服務的乘客相比,處於弱勢地位。無論乘客出於哪種原因最終沒有點。

從出行平臺角度思考:

想“解決什麼問題”出發爲了讓司機在約定的地點、時間,接到正確的人,滴滴出行App內置了實時地圖功能。爲了讓行程及時開始並計費,司機必須進行點擊「乘客已上車」的操作;因爲點擊後,纔可使用滴滴內置的導航功能,這是一個十分順滑的功能與功能之間的鏈接。

滴滴已經通過其他各種方式來保證“司機在約定的地點、時間,接到正確的人,並且及時開始行程”。並且,由司機代替乘客來負責行程的開始,在現實和邏輯上會更合理。

從滴滴出行平臺的“業務角度”分析需要平衡好三方體驗和利益:乘客、司機、滴滴平臺。任何一方的體驗和利益受損,最終必定導致其他兩者同樣受損失,這個道理和“木桶原理”類似。滴滴作爲一個出行平臺,需要在保證司乘雙方體驗和利益的情況下,儘可能去促進交易,以此保證平臺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監管司機會比監管乘客更容易,原因是乘客數量龐大且分佈不均,難定位,難追蹤;而司機必須通過滴滴的服務系統、數據系統、後臺系統、地圖系統等與滴滴保持聯繫。司機的各種身份信息、認證信息,也保存在滴滴數據庫中,具有可追溯性。

通過滴滴平臺的監控與用戶乘客結賬後的反饋,可以同時監控司機是否提前點擊「乘客已上車」;並且平臺以誠信分對司機進行約束,司機也不存在提前點擊等損害客戶的行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