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与至味

上个生日,舍友们集资送了我一套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尝一口人间烟火》,作者名为张佳玮,据说微博上热度很高。正儿八经读关于美食的小文,这是第一次。经此一遭发现,原来美食与人情,与感动,与生活,与人生,是如此的密不可分。这本书也不乏我读来稍感平淡的文章,但有几篇的存在,让我想要把它珍藏。放下这本书,赶紧又去图书馆找到了汪曾祺的《人间至味》,想好好把关于美食的体验与感悟尽收囊中。

原来我不爱吃米饭,入口只觉得寡淡。我是东北人,按说应该吃惯了好米,像我的那些老乡一样,来到异乡最在意的就是吃不到好吃的米饭。而我对此不能说毫不在意,而是我根本不会分辨大米本身的好坏,只会观其形——看是否粒粒分明,黏糊糊的米饭总是不招人待见的;嚼其感——没有夹生,也没有过熟,于我便足够了。

我有个绰号:菜耙子,顾名思义,我用餐时不怎么吃饭,吃一口饭就三口菜,家中父母每每直呼养不起,要我多吃饭。我这时就理直气壮回答:菜那么好吃,干嘛吃没有味道的米饭?父亲此时则会默默夹一筷子米饭送到嘴里,略带禅意地说道:配米饭吃,菜才有味道。我总不以为意,作对似的再塞几筷子菜入口。

原来是我不会吃而已。

看了这些书,某根经脉仿若被打通了似的,恍然悟出许多道理。

譬如吃冒菜,麻辣烫,毛血旺,酸辣粉,等等这一切入口惊艳,味蕾猛地放起烟花的重口吃食,不配点馍或米,三五口下去保准只留下麻痹的嘴唇和麻木的味觉神经。搭配“无味”的东西,是为了下一口更加有味,承受这一刻的“寡淡”,是为了下一刻味蕾还可以被唤醒,我们还可以获得惊喜。

一口菜就一口饭,和品酒之余吃苏打饼干的道理别无二致。

再说苦吧。

相信爱吃苦的人,尤其年轻人,当少之又少。但张佳玮在书中的一番描述,却让我终于意识到:苦更能激发那些愉悦的味道,并且因为苦的存在,愉悦感才更充沛,且持久。不信你试试——苦瓜在苦之余,是有甜味的;红酒若是没了苦,便转而寡淡。这就像是事物只有甜味会腻得慌,让人不想多吃,而带点酸味就全然不同了:那一点点的酸,让人渴望更多的甜。

父亲总说,从一个人的口味能看出这个人来,这话我是信的。口重的人更可能活得千姿百态:重的是情义也好,利益也罢,执着于梦想也好,爱情也罢,总之执念深一些;口淡的人不好争抢,随遇而安,更容易有个好脾气,轻易不与人冲突。显然,我是口味重的——重情也重义,重利也重名,还是个需要四处碰壁的热血青年而已。

不过口重归口重,执着归执着,再美味的佳肴也离不开米饭,再绚烂多彩的人生也要有鸡零狗碎来调剂,如此,美味可以一直被品味,斑斓者可愈发斑斓。


山川异域
岁月拾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