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珊瑚和它的別名

有些植物,不認識之前你覺得它很神祕,認識之後才發現其實卻很常見。就像有些朋友,不認識之前覺得很高冷,熟悉之後卻發現相當平易近人,很接地氣。

比如草珊瑚,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可能都是因爲當年廣告做得很厲害的草珊瑚牙膏和草珊瑚含片。喉嚨腫痛的時候,含一片草珊瑚含片,就能起到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的作用。

(攝於泰順烏巖嶺)

印象中草珊瑚給人的感覺是神祕高貴,總感覺它應該是生長離我們很遙遠的仙霧繚繞的山上,卻不知道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去年冬天在烏巖嶺就看到很多結着小紅果的草珊瑚,今年在平陽的白雲山,又看到它的身影。

白雲山在《清一統志·溫州府》中有記載:“在平陽縣西南百里,與雁蕩相接,高出雲表,中有澗,闊數十步,遊者援藤而進,名曰藤道。

現在當然不用再像古人一樣抓着藤蘿蕩進去,可是開車在彎曲的山路上也足足開了一個小時,纔到山上。

白雲山上,有很多的草藥。草珊瑚喜歡長在陰涼潮溼的腐殖砂壤土中。在樹下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它毫不起眼,彷彿是一顆小樹苗。

草珊瑚是金粟蘭科草珊瑚屬的植物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葉革質,橢圓形或卵形、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具粗銳鋸齒。

仔細看它的莖和枝上都有膨大的節,所以在中國藥典中,又稱它爲“腫節風”。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消斑、祛風通絡的功效,可以用於血熱發斑皮疹、風溼痹痛、跌打損傷。


在平陽、泰順又叫它“九節茶”,這個名稱始見於明朝的《汝南圃史》。據說,九節茶的葉子用開水沖泡之後,清香四溢,風味獨特。九節茶也稱“宋茶”,這裏面還含着一個典故。

宋朝被元軍所破,末代皇帝趙昺跟着宰相陸秀夫逃到了南澳就準備在這裏重新建立基業。於是就在澳前村挖了一口井,稱爲“宋井”,並在這裏建了一座樓稱爲“太子樓”。

南澳因爲四面環山、風景秀美,小皇帝就在這裏遊玩,走累了,就想喝茶解渴,結果隨從說:“匆忙之際,未曾攜茶。”於是,皇帝就隨手指着路邊的一種植物說:“這就是茶葉”。

說也奇怪,這些野生樹葉雖然沒有像普通茶葉一樣經過加工、發酵、製作,但用開水沖泡之後,就像茶葉一樣,清香四溢。而且剛沖泡時顏色及味道較淡,但隨着沖泡的次數增加,顏色越來越濃,味道越來越好,經過幾十次的沖泡,色香味絲毫不退。後人把這些神奇的植物也稱爲“宋茶”。

據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餘意等人考證,草珊瑚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拾遺本草》,稱爲“接骨木”。後又以“九節風”這個名字出現在清朝的《分類草藥性·上卷·風類》。


至於“草珊瑚”這個名字,始於現代的著作《雲南植物誌》之中,草珊瑚的花序穗狀,花期在6月,秋冬時結果,顏色鮮紅,極具觀賞價值。之所以稱被爲草珊瑚,大概就是因爲它的果實跟海底的紅珊瑚一樣豔麗,珍貴吧。

所以記住了草珊瑚的這些別稱,你也就記住了草珊瑚這種植物的形狀特徵,功效主治和歷史典故。

喜歡植物和歷史典故的可以關注公衆號——認識你身邊的植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