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糰:姑蔑美食裏的鄉愁

戴建東



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
有道是,衣食住行,喫,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從中衍生而出的美食,更是人們享受生活的象徵。
湯溪,一個有着幾千年傳說的姑蔑故國,兩千多年的姑蔑傳統文化,孕育了精美絕倫的美食。姑蔑先民從一粒米、一粒麥中,演變出萬千美食,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
在姑蔑美食中,湯糰以其獨特的形狀和口感,讓人們念念不忘,湯糰湯糰,團團圓圓。每逢佳節親人相聚,湯糰就是家家必備的美食,在團團圓圓中體驗久違了的親情與鄉愁。



在湯溪鎮南沿湯山公路南行數百米,有一家九峯麥鴿食品廠,就是專業製作姑蔑美食的企業,青麥湯糰更是企業的主打品牌。九峯青麥在美食文化傳承中,繼承和發揚了湯溪餐飲點心的精美製作工藝,以其獨特的口感,讓你體驗不一樣的“舌尖上的湯溪”。
湯糰作爲一種湯溪獨有的點心,傳承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只有在湯溪一帶纔有製作,而周邊的龍游、遂昌、蘭溪都少人問津。這種類似於元宵的食品,爲什麼會叫湯糰?原來也有着一個美麗的傳說。

湯糰以前名字不叫湯糰,而是一種內包菜餡的元宵。至於後來爲什麼改名爲湯糰,據說與朱元璋屯兵金西有關。



早在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命鄧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寧後,緊接着進攻婺州,但未取。朱元璋得知部下連攻金華不下,便親自率部前往支援,在九峯山遇謀士劉基、宋濂,很快就其攻克了婺州府。
次年十二月,朱元璋來到湯溪地界,在城鎮邊的一個小村邊,找水洗手,,發現在一口塘內,水溫如湯,朱元璋當即將塘邊的村,命名爲湯塘,因湯塘邊上有一條越溪,就將集鎮命名爲湯溪(明成化七年時,湯溪改建立縣建制)。
洗了手後,朱元璋帶着幾個親信來到湯塘村,在農戶中用餐,該農戶見來了一羣官兵,不敢怠慢,忙張羅着開鍋做飯。但是,農家沒什麼好喫的,只有一點米粉存着準備春節時用,也只好拿來招待客人。
主人將米粉調勻揉成麪糰,然後將瘦肉、豆腐、蘿蔔調和成的菜餡,包進米粉團中,下鍋煮熟,每人七隻分碗裝給客人品嚐。朱元璋一生行伍生涯,飢一餐,飽一餐,還真沒喫到過像這樣的美食,連稱好喫,便問主人,這個食物叫什麼。主人也答不上來,便請朱元璋命名。

朱元璋剛好爲湯溪命名,又在這裏喫到帶湯的米團,龍顏大喜,便說,這裏是湯塘村,邊上有湯溪鎮,在湯溪一帶喫到這個美食,我看就叫湯糰吧。農戶主人欣喜,領名延用。
從此,湯溪湯糰,就揚名四方,成了當地招待客人的主食。
“浙江飲食看金華,金華飲食看湯溪。”作爲八婺之一的古湯溪縣,湯溪的美食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從古至今,飲食文化總能勾起人們對家鄉的記憶和念想,不論是外出打拼的年輕人,還是垂垂老矣的古稀老人,都能在美食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經過朱元璋命名的湯糰,不但造型別致,尖頭圓肚還有一條“小尾巴”,這“小尾巴”寓意着團圓和富餘之意,而且味道是鹹的。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這道鹹味的湯糰,此種湯糰由於工藝複雜,所以象徵着身份和地位,通常都是用來招待上門的貴客。

湯溪人劉志斌就是將這一傳統美食推上市場化運作的第一人,他在湯溪鎮九峯移民村裏,租用場地專門製作青麥湯糰。爲了讓這一傳統美食更具市場所影響力,劉志斌通過努力,爲青麥湯糰通過了QS論證,還獲得了浙江省名特優產品稱號。



由於劉志斌經營着較多的行業,生意忙不過來,又不想讓這一品牌停業,因此,他一直在苦苦尋找企業的承接者,希望讓這一傳遞鄉愁的美食能夠進一步發揚光大。
陳太原是土生土長的湯溪人,他對湯溪的傳統文化有着非一般的興趣。總是想着要做一點有益家鄉的事。當他得知劉志斌欲轉讓麥鴿食品廠後,第一時間進行了對接,並順利接管了企業承包。
陳太原認爲,傳承古婺經典美食,弘揚傳統民間文化是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情。湯溪美食在當地是非常出名,但走向市場還需進行包裝整合,通過生產銷售,讓它們能夠走出湯溪,讓更多的人知道。
湯溪湯糰選用的糯米首先經過山泉水浸泡,然後再晾曬10至30天。然後淋水曬乾,再碾成粉備用。湯糰裏面的餡料則採用高山鮮筍、上等精豬肉以及傳統滷製豆腐乾爲原材料,炒制熟後備用。然後將米粉揉搓成麪糰,經人工包製成一個個湯糰,下鍋煮熟即可食用,這樣製作出來的湯糰皮薄餡滿、軟糯有勁、清新爽口,不失爲待客佳品。

到了春節,湯溪湯糰便成爲一大主角,這是湯溪最傳統的小點心,也是主人好客的表現。在湯溪對於一個勞力的評價,是用能喫多少湯圓來衡量的,新女婿第一次上門也必須要喫湯糰,喫得少就說他力氣小,喫得多則說他是傻女婿。當然,這也成爲了帶有幽默色彩的傳統習俗。
在麥鴿食品廠車間裏,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後一道工序——包湯糰。這項手工藝看着簡單,但是沒有長時間的製作經驗,也是沒有辦法達到外形美觀、口味鮮美的地步。工廠裏不但有齊全的生產設備,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經驗老道、技術一流的老工人,這些工人都是湯溪一帶製作湯糰手藝嫺熟的婦女,在湯糰包制過程中,保證了質量關,保持了傳統食品的原汁原味。
湯溪湯糰作爲古姑蔑國流傳下來的傳統美食,傳承和發揚的意義十分重大。如今,湯溪湯糰在湯溪一帶依然是家家必備的節日食品,然而知道它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陳太原表示,將湯溪湯糰的製作工藝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請保護,讓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注這一傳統美食,爲發揚姑蔑美食文化盡一份力。

美食,除了充飢果腹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帶着鄉土氣息的美食,從中溢滿了鄉愁,每每讓遠離湯溪之外的遊子念想不斷。香港、上海、杭州等地的湯溪鄉賢紛紛到麥鴿食品廠訂購湯糰。
嘗一口湯糰,想一會家鄉。在一鍋熱氣騰騰的湯糰中,融入了親情和鄉愁,從此,家不在遙遠。
媽媽的味道,盡在碗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