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常看|每一個無法釋懷的今天,都將成爲你耿耿於懷的昨天

能治癒傷感的,不只有喜悅;感動之餘,所有的煩惱和矯情全忘掉。

每當有窮人遭遇不幸,就會有人跳出來,指責社會不公,富人爲富不仁。我們不否認,這個社會的確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多是快速發展帶來的,有些是必然。再好的社會,也有的是弱者、需要幫助的人,這是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一發生不幸,就怪罪這個世界,這是很幼稚的行爲。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多次反覆無限深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來源實踐,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爲實踐服務工具是爲人來服務的,深層次的問題根本就不是有了一個什麼難以管理的新工具,而是一直以來很難改變的把人也當作工具來管理的問題。當人把手機當成工具傾向於只有鎖起來纔是最安全的時候,其實有些領導何曾不是這樣想着把人鎖起來的?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回家路。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無論走得多遠,我們總會眺望家的方向。

食物,是人們對於家永久的記憶。滿足了味蕾,就像回到了家。人以寄物,物以傳情。因爲不能相見,反而讓這份想念更加綿長。

尋常的日子,一天天平鋪直敘下去。節日的存在,讓珍貴的東西得到突顯。家之所在,心之所向;雖隔千里,見屏如面。

過年就是帶上重要的人,去回重要的地方。

有家回,有人等,有飯喫;餘生便是幸福

“人生中大多數痛苦,其實都是你在和自己較勁。”陷入一段感情的失敗中走不出來,在憂思中反反覆覆崩潰。因爲沒能達成預期目標鬱鬱寡歡,在自責裏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誰也不知下一刻,命運爲你準備的是糖果還是檸檬。如果日子過得太難,不如試着放過自己。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什麼。“人活一世,所遇之人無數,有的陪你走過一生,有的伴你度過一程。傷害你的人,帶給你成長;幫助你的人,帶給你溫暖。你永遠無法預料身邊的人會陪伴你多久,也沒辦法強求和任何人的關係。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段緣分,不爲難別人,也不委屈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聚散離別,都是最好的安排。

年少時,我們都以爲,凡事只要拼盡全力,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隨着年齡漸增才明白,這世上總有些坎難以邁過去,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如己所願。別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別給生活增添太多壓力,別讓人生失去活力。

關鍵時刻努力過,盡力過,剩下的交給天意就好。

你只需記得:路走不通的時候,必定還有橋可以過。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的大多數痛苦,不過是因爲自己心中的執念太深,放而不捨,失而不甘。

仔細想想,所有煩惱,追根究底其實都來自於三件事:

別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

若想活得通透,就要學會,不糾結自己的事,不插手別人的事,不憂思老天的事。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世事大夢一場,看淡再無煩憂。

見多了世間疾苦,終究發現慾望都是虛無的,遠不如柴米油鹽來得珍貴。

扔掉慾望,是另一種獲得;放下慾念,是另一種擁有。

一蔬一飯間,也有溫情存在,不被物質驅使,自己纔不會那麼疲憊。

當斷則斷,該舍即舍,做到斷舍離,才能重拾內心的自由。

、“一念執着,萬般無奈;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一杯水裏混入了一滴墨,整杯水顏色都會有改變,但這滴墨若是落進了大海中,卻看不出有任何變化。

人之所以活得太累,就是對過往抱怨不休,生活之所以沒有改變,就是因爲你總是往後退。

然後永遠活在過去,永遠回不去,永遠無法向前看。

每一個無法釋懷的今天,都將成爲你耿耿於懷的昨天

境由心造,物隨心轉,不再計較,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己。

睡前原諒一切,醒後又是新生。

作家蔡瀾有句話說的很中肯:“儘量地學習,儘量地盡力,儘量地旅遊,儘量地喫好東西,人生就比較美好一點,就是這麼簡單。”

凡事盡心就好,擁有什麼樣的材料,就搭建什麼樣的房子,擁有多大的能力,就去做多難的事。

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不願接受自己的平凡,也始終痛恨自己的不完美。但其實,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你沒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也無法對得起每個人。

誰不是在試錯中成長,承認不夠完美的自己,本來就是人生的必修課。

與自己和解,纔是給生活最大的誠意。

唯有接受命運安排的雞毛蒜皮,纔會有成長之後的詩和遠方。好好愛自己,來人間這一趟,總要低頭看看腳下,可也別忘了擡頭看看星空。

作家馬德在《當我放過自己的時候》裏面寫道:一個人活得幸福不幸福,一要看是不是能睡着,二要看是不是想醒來。能睡着,說明心安,此前問心無愧;想醒來,說明心美,當下正是所要。人生,也不過是這六字的快活。

放下是安好,釋然是重生!人生把彎走直的人是聰慧,因找到了捷徑,把直路走彎的人是豁達,因爲可以多看幾道風景。人生本是不易,生命本是短暫,何必用無謂的煩腦,作踐自己,傷害歲月。

那個頭上梳着2個發鬏,扎着紅帶子的小男孩,成爲我們心中英雄夢的寄託。他心懷正義,一腔孤勇,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讓人無比憧憬。

年少時,我們都有如此叛逆的一面,不過隨着年歲漸長,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過,這份熱望仍潛藏在心底,成爲疲憊生活中可望不可及的幻夢。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哪吒。我們看着哪吒上天入地,看着他報仇雪恨,看着他做到了我們不敢做的事,不由得產生了某種共鳴,只覺身心舒暢。

英雄,亦常人。常人,亦英雄。眼中有光,心中有火,在平凡的生活中匍匐前行。

有一句話說的好:永遠不要輕易評價一個人。

好的關係,需要邊界,但邊界不是簡單的,我的東西你不該拿、你的事不應該都推給我做。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而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傳染給別人。

通常,我們認爲情緒是被一些誘發性的人和事情左右着,比如一個負能量的朋友、一次突發事件,但是理性情緒療法創始人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爲,情緒遵循一種ABC誘因公式。A代表你遇到的人或者事,比如丟了鑰匙、被上司批評等等;B代表你對這件事的看法;C代表你的感受和行爲。事實上,A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C的結果,中間最重要的一環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它決定了你的感受和情緒的好壞。

叔本華說:“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人們的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

恐怖化思維:面對事情過度恐慌,總是想“萬一情況如何,自己該怎麼辦”。恐怖化思維會讓我們太容易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害怕不被喜歡、不被愛。應該化思維:是一種帶着巨大壓力的思維習慣,總是想“我應該、我一定要怎樣”。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們無法忍受在重要任務上失敗、對未來總是抱有深深的憂慮。合理化思維:是指籠統地將一切劃入合理範圍,常常說:“我就這樣,我也沒辦法”。

在《我的情緒爲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裏,埃利斯分享了一套非常具體的技巧,教大家成爲情緒的主人,做出更好的選擇。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剖析自己的想法,看到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後尋找更好的思考方式。首先,你需要問自己:在這種情形中,我的感覺和行爲是多麼的不恰當?然後反問自己:我到底是想了什麼,導致我有這些不恰當的情緒,讓自己如此不開心?接着,問自己:我如何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對抗這些壞想法壞情緒?最後:我可以用何種更佳之選來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如果我將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轉變爲“我想要……”“我喜歡……”“如果……就更好了”,諸如此類的想法,我的情緒將有何變化?

埃利斯說:“改變想法需要付出、覺悟,還有就是練、練、練。”

成年人唯有控制住情緒,方可把握住明天。守好情緒的邊界,心中有尺,凡事有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