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关于网络安全问题,如果避免不了,至少先意识到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的确能够对政治安全产生深刻影响,这一点通过在微观层面分析脸书用户数据泄露丑闻不难看出。因此,需高度警惕网络安全风险。

第一,要高度警惕陷入“信息茧房”。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民的生活轨迹、兴趣、偏好都被网络所记录,小到你浏览或购买某种商品后,很快发现无论自己打开什么网页都可以看到相似商品的推送广告;大到你就某一话题发表评论后,发现网上到处都是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

这个时候一定要非常清醒,不是你强大到了可以影响互联网的风向,而是大数据让你掉进了“信息茧房”。

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用于描述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并非完整全面,而是倾向于接触符合个人兴趣、使自我感到愉悦的信息。

当人们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受制于个人兴趣,慢慢会导致信息选择范围日益狭窄,人们只会看到与其态度一致的内容,听到与其信念一致的声音,接触与其立场一致的人,像蚕茧一样禁锢在“信息茧房”中。

从剑桥分析丑闻可以看出,很多互联网公司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基于网民偏好精准推送的,长此以往会导致网民看到的信息可能只是他想看到的,网民接受这样的推送越多,离真实世界的距离就越远,对问题的感知、事件的判断可能会失真。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远离指向性非常明显的推送信息,尽可能从多元渠道获取信息资源。

第二,要清醒认识网络对极端思想、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

玛丽·米克尔在《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出,网民们总是更喜欢负面新闻,研究者的“参与者的新闻选择偏见”实验也证明,无论参与者说什么,他们都表现岀对负面新闻内容的偏好,“互联网上存在问题的内容,有可能会被过滤掉的较少,有可能被放大的较多。”

以美国国会议员的政治立场变迁为例,1994年以来,也就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25年,美国两党议员的政治价值正明显走向极化。

调查以稳健自由派、温和中间派、稳健保守派划分两党的政治价值观,图1中左侧图形为民主党,右侧图形为共和党,中间图形是横跨两党的持温和观点的人。

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1994年两党持温和中间立场的人非常多,所以两党有较大的共识空间。

到2004年两党持温和中间立场的人均开始减少,但两党共识空间依然充裕,美国的政治生态依然健康。

到了2017年,两党持温和观点的人则出现锐减,民主党的稳健自由主义者和共和党的稳健保守主义者均大幅增加,两党明显正走向极化,两党共识区的顶端几近塌落,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传播对政治观点极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第三,要牢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互联网公司绝不是提供各种免费服务的慈善机构,我们在网上注册的全部个人数据,其实就是我们的付费,这是互联网时代新的付费形式。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谁卖了,那就该问问自己,是否下载了太多免费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会获取你的在线信息;以及是否在一次次点赞、帮助投票、帮助砍价的过程中,允许第三方使用你的公开信息。

要记住,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网民数据的收割机,这已经写进互联网公司的DNA,因为我们的数据就是他们实现商业模式的基础。

第四,要慎用大数据预测,这是一把双刃剑。

大数据预测能给人类带来很多显见的好处,例如通过大数据预测可以发现世界性流感的传播方向,也可以预测一个人未来某时刻的地点位置,但是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失去隐私的时代,就像生活在鱼缸里的金鱼。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显示,他们通过网络数据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性取向,判断一个人的父母是否曾经离婚。

美国东北大学跟踪研究了10万名欧洲手机用户,分析了1600万条通话记录和位置信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某时刻的地点位置,准确率可以达到93.6%。

为此《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说,“我的担忧不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监视的社会,而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人类行为被如此精确预测的社会,并且我们将要因此而惩罚人类,我们降低了人类自由的意志,以及人类的个人特征,而这些远比被监视更加危险。

总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在大数据时代,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渗透,进而确保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节选自《网络安全影响政治安全的微观分析——以“剑桥分析”事件为例》,来源:国家保密局网站,原载于《保密科学技术》杂志2020年4月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