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神使人格》

今日筆記:

曾經在一部文獻中讀到有一個被稱爲“神使(empath)”的詞彙,這是由UCLA的精神病學家Judith Orloff提出的一個有關於心理學中的代名詞。

原意是指那些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着一種對他人的感情和情緒有極高的敏感度和辨識能力,會很好地與他人的情緒產生共情反應,並將自己置於他人的心理中,這樣的人格很容易被當作傾聽對象去解決他人的情感問題。

他們有着強烈的助人之心,並不是說像討好型人格一樣去討好處在關係中的人羣,而是他們將這種幫助別人當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甚至於會有一種幫助別人是自己的“使命”的錯覺。

這樣的動機也許是爲了與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搞好關係,在自己所被需要的情況下也會很容易的產生“我和他的關係應該已經很不錯了的”錯覺。

“神使”這種人格其實在社交中處於一個較爲邊界的存在,他會在拋棄和被需要這兩者之間反覆橫跳,因爲在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中,充當神使的這個人會自然而然的傾聽與他相處的另一個人的所有不愉快和事件,這就很容易讓另一個人產生一種自我暴露的感覺。

自我暴露的代價就是讓人感到脆弱(Rubin, 1975),他們會對這個傾聽者產生絕對意義上的恐懼和擔心,而這種情況在,會讓神使這樣的人格處在非常尷尬的情形內。

神使本身擁有強大的共情優勢,這種優勢使得他身邊會吸引一些人羣,希望得到傾訴和理解,但同樣的,神使本身也會受到反噬。

因爲他們這樣高敏感的人羣,在爲別人解惑的時候,也許會讓他們本身也陷入這樣的情緒當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解決了別人,卻解決不掉自己的問題。”

Judith強調,神使很容易遭受到關係中“情感吸血鬼”的利用。

當這類人出現了無法排解的難題的時候,他們會自然地找到神使,從神使身上汲取他們所需要的感情,並且去揮霍他們的善意,來達到自己被寬恕、被理解的作用,而這種感情被滿足之後,神使就會被很直接的拋棄掉。

簡單的解釋就是,他們讓神使傾盡自己的感情去滿足他的情感需求,相對應的,當神使覺得他無法解決吸血鬼的需求的時候,吸血鬼會覺得神使變了,甚至會對神使本身的情緒產生影響。

每個人所承受的苦難都是不一致的,如果我們過多地爲別人考慮,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這無異於在情感上的慢性自殺。

對別人好是一種美德,對別人友善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美好品質,我們可以作爲一個傾聽者或者助人者去生活,因爲這種美德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但即使我們不排斥作爲一個傾聽者,但也要隨時關注自己在這段人際交往中的感受,在對方的情緒壓力和對我們已經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後,就應該及時止損。

照顧他人的感受必然重要,但我們應當建立的是一個完整的社交關係,在這段社交關係中,不僅僅蘊含着我們對其他人的理解和關注,更多的應該也是要得到來自對方的善意和反饋,也需要學會去辨識那些僅僅是爲了我們的共情能力來接觸我們的人。

共情能力是一種本能,但這個人所需要和欣賞的應該是我們本身。本身則包括着我們整個人格的方方面面,雙方是得到接納和啓發的。

我們不僅僅需要理解對方,對方也應該給予自己溫暖的目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