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從文中推測看,孔子說這話的時候,不到五十,可能是四十五、六歲,然後加上幾年,就到了五十。這個“加”,也可解釋成“假”。這裏就存在一個問題,爲什麼五十歲學《易》,可以無大過呢?

《易·說卦》上說“易”的內涵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有個解釋,就是《易》能夠窮究天下萬物的根本道理,徹底洞明人類的心體自性,以達到改變人類命運的崇高目標,從而使人類行爲與自然規律能夠和諧平衡、生生不息。在《論語·爲政篇》中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概括地說,孔子在“天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易》,就可以無大過。如此解釋,馬上有一個疑問出來,如果在五十歲之前不讀《易》的話,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何成立?

朱熹認爲“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故“五十”是“卒”字之誤,改爲“卒以學易”。意思是給我幾年,全部精力用以學《易》的話,就不會犯大過。 還有一種解釋,“五”與“十”斷句分開,變成五年、十年,意思是加我幾年,五年或十年,我可以把《易》窮究透徹,這樣就可以不犯大過。

文字不管如何解釋,但我們看到晚年的孔子還可以這樣說,再給我們些時間,我可以把《易》窮究透徹,可以不犯大過。這種對生命無法飽足,懷着一顆謙卑的心,永遠以小學生的態度學習的聖者,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仰的!能夠矗立於文化的頂峯、生命達到如此高度的聖者尚且如此,我們有什麼理由停止生命成長的腳步呢?關於孔子對《易》的熱愛和渴求,我們可能要知道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要知道“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歷。按照《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就是說,孔子晚年特別喜歡讀《周易》,以至於“韋編三絕”。

“韋”就是熟牛皮,古代在竹片上寫書,再用繩條把它串起來,這裏用的是熟牛皮做的皮條,把竹片編綴成冊。孔子非常勤奮地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這個“三”,不是三次斷開,而是多次的意思。如果這樣讀《易》的話,就可以達到“彬彬”的狀態,“彬彬”就是“文質彬彬”當中的“彬彬”,意思是根本與枝葉都很茂盛,很圓滿。

第二件事情,就是孔子爲《周易》作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註解,就是《易傳》,總共有十篇,所以又稱《十翼》。典籍中記載,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翼”,是翅膀,有輔佐的意思,孔子對《易》作解釋,有助於我們對《易》的理解和昇華,甚至認爲孔子作的《易傳》爲易學的研究插上了翅膀。

孔子認爲《易》中有“古之遺言”,所以他非常喜歡卦爻辭,而不是占卜,重點是“觀其德義”, 將《周易》由一部卜筮之書提升爲包含天人之道的德義之學。

《易》到底是怎樣的一部書,讀了它就不會犯過?朱熹說:“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易》被認爲是羣經之首,中華文化之本源。

《易》揭示了宇宙人生本來如此的道理,把隱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規律明示出來,把隱藏於變化無常背後的陰陽五行規律揭示出來。《易經》揭示的道理極其深刻,是暫時的趨吉避凶,還是從源頭上認識吉凶之因而取捨進退,是不同的人讀《易》悟出的不同道理。

《易經》從古至今分出很多流派,但無非有兩個方向:一則用於卜卦,趨吉避凶;二則用於明理,悟宇宙人生真理。而《易經》真正的內涵,卻是後者,前者只是副產品而已。藕益大師說:“學《易》方無大過,《易》其可不學乎?今有窮年讀《易》,而過終不寡者,其可稱學《易》乎?”意思是,學了《易經》而過失不越來越少的人,不能說學了《易經》。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都認爲,宇宙人生的運行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即不管是天道還是人道,在重重疊疊、錯綜複雜的因緣背後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易學上說是“數理”,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數”。

孔子在《易傳》中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跟佛教中所說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異曲同工。 但“數理”並不是被“數”束縛,而是在認識“數理”的基礎上,要掙脫我們的“命”被“陰陽五行”束縛的桎梏,真正做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揭開孔子說讀《易》可以不犯大過的祕密和本懷了。對於《易經》,我們可以不必拘泥於是五十歲之前讀還是五十歲以後讀,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易》的認識和體悟肯定是不一樣的。

但《易》揭示了一個人一生必須遵循的準則,告訴我們一生不犯過、少犯過的根本道理,就是你要相信天道,天道顯現在人,就是人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及運行規律。其核心是告誡人們要敬畏天地,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現在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在現代社會,我們被眼前的物質、名利等等所紛擾,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敬畏天地。信奉“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人生順暢的時候,忘乎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去亂來;遇到不順的時候,求神問鬼,不反求諸己。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孔子又告誡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自己不努力,鬼神幫不了你!

總之,《易經》揭示了天命的運行規律,順應這個規律,可趨吉避凶。但根本上的趨吉避凶,必須相信善惡果報,在每個當下,能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看護好自己的心念,多作善事,不幹違背天地良心的壞事、惡事,如此就能防心離過,如此就是命自我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