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从文中推测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不到五十,可能是四十五、六岁,然后加上几年,就到了五十。这个“加”,也可解释成“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十岁学《易》,可以无大过呢?

《易·说卦》上说“易”的内涵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有个解释,就是《易》能够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概括地说,孔子在“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易》,就可以无大过。如此解释,马上有一个疑问出来,如果在五十岁之前不读《易》的话,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何成立?

朱熹认为“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故“五十”是“卒”字之误,改为“卒以学易”。意思是给我几年,全部精力用以学《易》的话,就不会犯大过。 还有一种解释,“五”与“十”断句分开,变成五年、十年,意思是加我几年,五年或十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这样就可以不犯大过。

文字不管如何解释,但我们看到晚年的孔子还可以这样说,再给我们些时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可以不犯大过。这种对生命无法饱足,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永远以小学生的态度学习的圣者,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能够矗立于文化的顶峰、生命达到如此高度的圣者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停止生命成长的脚步呢?关于孔子对《易》的热爱和渴求,我们可能要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要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按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

“韦”就是熟牛皮,古代在竹片上写书,再用绳条把它串起来,这里用的是熟牛皮做的皮条,把竹片编缀成册。孔子非常勤奋地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这个“三”,不是三次断开,而是多次的意思。如果这样读《易》的话,就可以达到“彬彬”的状态,“彬彬”就是“文质彬彬”当中的“彬彬”,意思是根本与枝叶都很茂盛,很圆满。

第二件事情,就是孔子为《周易》作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注解,就是《易传》,总共有十篇,所以又称《十翼》。典籍中记载,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翼”,是翅膀,有辅佐的意思,孔子对《易》作解释,有助于我们对《易》的理解和升华,甚至认为孔子作的《易传》为易学的研究插上了翅膀。

孔子认为《易》中有“古之遗言”,所以他非常喜欢卦爻辞,而不是占卜,重点是“观其德义”, 将《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提升为包含天人之道的德义之学。

《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读了它就不会犯过?朱熹说:“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本源。

《易》揭示了宇宙人生本来如此的道理,把隐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规律明示出来,把隐藏于变化无常背后的阴阳五行规律揭示出来。《易经》揭示的道理极其深刻,是暂时的趋吉避凶,还是从源头上认识吉凶之因而取舍进退,是不同的人读《易》悟出的不同道理。

《易经》从古至今分出很多流派,但无非有两个方向:一则用于卜卦,趋吉避凶;二则用于明理,悟宇宙人生真理。而《易经》真正的内涵,却是后者,前者只是副产品而已。藕益大师说:“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意思是,学了《易经》而过失不越来越少的人,不能说学了《易经》。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认为,宇宙人生的运行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即不管是天道还是人道,在重重叠叠、错综复杂的因缘背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易学上说是“数理”,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

孔子在《易传》中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跟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异曲同工。 但“数理”并不是被“数”束缚,而是在认识“数理”的基础上,要挣脱我们的“命”被“阴阳五行”束缚的桎梏,真正做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揭开孔子说读《易》可以不犯大过的秘密和本怀了。对于《易经》,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是五十岁之前读还是五十岁以后读,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易》的认识和体悟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易》揭示了一个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准则,告诉我们一生不犯过、少犯过的根本道理,就是你要相信天道,天道显现在人,就是人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及运行规律。其核心是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地,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眼前的物质、名利等等所纷扰,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敬畏天地。信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顺畅的时候,忘乎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去乱来;遇到不顺的时候,求神问鬼,不反求诸己。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孔子又告诫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自己不努力,鬼神帮不了你!

总之,《易经》揭示了天命的运行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可趋吉避凶。但根本上的趋吉避凶,必须相信善恶果报,在每个当下,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护好自己的心念,多作善事,不干违背天地良心的坏事、恶事,如此就能防心离过,如此就是命自我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