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40|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五藏(脾/腎)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潤潤而短氣。

中醫的觀念:脾主溼,主肌肉,主少腹。如果風進入脾,風就是熱,風和溼並結在脾的時候,中焦溼會很盛,“腹中煩重”,心火無法導入小腸便回逆往上,“翕翕發熱”,熱不斷往上衝,人當然會頭暈“形如醉人”,精神不濟。“皮目潤潤而短氣”,上眼皮和下眼皮是脾在管,平常眼睛能夠開闔就是靠脾胃的功能。溼在脾臟裏,脾主肌肉又主眼皮,這個時候眼皮就會抽筋式的跳動。脾腫起來會讓下方腹部變大,腹腔裏都是溼,橫膈膜被頂在上面,呼吸時無法下降,就會短氣。

遇到溼用利尿法,溼走得很慢,如蜈蚣穿鞋,若用發汗法,津液傷了溼還在。倪師開脾腫大方:澤瀉6錢,白朮3錢,白芍1兩,茯苓6錢。少腹是靜脈血液循環,加重白芍。如果溼在中焦,白朮茯苓等量,如果溼在下焦(肚子很大),重用茯苓。光這四味藥下去,脾臓就開始縮小了,其它隨症加減。

這就是《內經》講的脾統血,統率動靜脈的血,心陽(動脈)會有問題是因爲靜脈血迴流的力量不夠,影響到其它(脾腫大)。現重用白芍把靜脈血拉回來,心臟的負擔減少了,動脈血(心陽)自然恢復。肝藏血,開酸棗仁湯把血收進肝臓。心主血,血是苦味的,用黃芩黃連阿膠去入心補心臟。

脾死脈,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脾臟的真臟脈是浮脈而且脈形大又硬,按下去感覺好像酒杯倒置在那裏,摸脈時感覺脈兩邊是凹下去,中間脈挺在那邊,但兩邊是滑下去的、直直的,有時左右會搖一下,就是脾臟功能將耗盡,很危險了。如果病人脾臟有問題再摸到這個脈就將死亡了。一般來說,實、大的脈都是真臟脈。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大黃一斤去皮 枳實半斤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做脂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爲度。

趺陽脈在胃經上,就是腳上的衝陽脈,這是胃脈,是胃氣的根源所在。“”代表陽盛,陽盛時脈會浮起來,就好像我們的桂枝湯證一樣,當感冒病毒進入人體,我們的陽氣就會出去跟病相抗,此時脈馬上就會浮起來,一樣的意思,因爲陽盛。胃陽太盛的話,胃的蠕動與消化就會變得很強,所以說“浮則胃氣強”。但是如果胃脈是浮,但是重按時又是澀脈,澀脈是摸下去很扁平無力感,澀脈代表津液不足,因爲這是趺陽的位置,趺陽專門管腸胃的津液,陰不足的時候,中醫講陰不足就是腸胃裏面的津液、黏液不夠的時候,而胃氣又很強,此時我們摸到趺陽脈出現浮又澀,代表氣很強,可是腸裏面又是乾枯的。

什麼叫“脾約”?跌陽脈浮”代表胃氣很強,胃很熱。當胃裏面很熱的時候,胃火很大,胃旁邊的脾就受到胃火的約束。脾胃相表裏,本應相等,中醫的觀念是:胃一張一縮在蠕動是脾在推動着,脾撐大時胃縮小,脾縮小時胃撐大,光知道胃在蠕動而不知脾胃的關係是治不好胃病和脾病的。脾受到約束,就是胃火太大,脾臟沒有力量了。

正常人,心火入胃再到小腸。現在胃火大,心火不到小腸了,小腸就比較冷,膀胱的水就無法完全氣化,正常情況下完全氣化是400cc的量,氣化後的蒸汽進入肝臟(水生木),排出膽汁。當膀胱裏氣化的水達到400cc時,小便可以噴射出來,若哪一天小便不能噴射了,就代表小腸的溫度不夠了。現在小腸冷了,尿液還是累積在膀胱裏,但尿液是冷的,冷水停在底下很重,就壓迫到膀胱,所以當累積到一點尿液時就會有尿意,故“小便數”,但每次只有一點點。

脾主運化,大便裏面有️粘液才能夠讓大便滑出來,小腸、大腸裏的粘液(溼)來自脾臟,現在脾臟受到胃的約束無法提供溼,脾主少腹,小腸裏的津液就沒有了,大便幹在小腸裏,而小腸裏有許多環節曲道,所以大便出來是一顆一顆的,像六味地黃丸,又像羊大便,“大便則堅”。

麻子仁丸從何而來?大便堵在小腸裏是小承氣湯證,用枳實、厚朴和大黃,腸子裏沒有津液了加麻子仁,仁劑可以潤腸,大腸裏幹靠杏仁滋潤,腹痛用白芍。少腹管的是陰,胸腔管的是陽,桂枝管上焦,胸腔問題開桂枝,白芍管腹部。可見,懂得中醫病理學,處方渾然天成,找到病的源頭,便能設計處方。人體不能光看一個部分,西方醫學對人體內臟結構分析得很詳細,卻只是形,缺乏臟腑之間的關係。

麻子仁丸很好用,如果喫不去後廁所跑得很勤,則需要減量,喫到大便正常排出,腳熱身體冷爲止。

反過來,可以依據病家大便像羊大便一樣,來判定大便是幹在小腸裏面。這裏一定要用丸劑,取丸藥的緩攻,不能急攻,丸劑的功能就是藥緩力重。

這裏只有脾中風,沒有脾中寒,脾着也沒有,一下就跳到腎着,這就是金匱遺失掉的部份。

腎着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溼,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甘草乾薑苓術湯方(一名腎着湯)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傷寒論裏有介紹過,甘姜苓術湯本身主治帶脈證,其實就是所謂的腎着。臨牀上有十幾年的腎着病人嚴重到站起來肚子可以貼到地上,此時大劑量下去也爲時已晚。

腎着病的起因是在勞動以後流汗很多,結果溼的衣服沒有換掉,繼續穿着溼的衣服,如此日積月累下來就會造成腎着。溼有幾種,第一是如果溼在皮膚表面上沒有排盡,慢慢滲透進四肢就會造成溼在關節;第二是溼在體內,有一天受到寒以後,寒把毛孔收斂起來溼出不去,於是溼就慢慢滲下來,滲在下焦,當溼把腎臟佔據時,中醫就叫做“腎着”。所以腎着之病,主要症狀是身體很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肚以下全部都是溼,所以下半身感覺到冰冷冰冷的。“反不渴,小便自利”,如果病人是水病,所謂的水病只是水停在下焦,水沒有辦法升上來,病人一定是口渴,小便不利。水和溼怎麼區分呢?如果是水腫,腎臟病的水腫,水沒有辦法上來,病人一定有小便不利、嘴巴口渴二症。而現在是口不渴,又小便自利,代表水道系統沒有問題。從這個條看,病家“飲食如故”,表示腸胃很好,所以代表只是溼在下焦,“病屬下焦”,本身並不是腎臟病,也不是其他臟腑的問題,只是皮表受到寒以後皮表的溼進來造成的。

所以腎着的真正原因是脾溼過盛,脾主少腹,小腹的問題首先考慮脾。這種溼都是寒溼,因寒而起。

方義:重用乾薑和茯苓,白朮、甘草藥量比較少。乾薑溫中去寒,健脾、溫脾,白朮跟茯苓等量用的時候,能夠去中焦的溼,如:小孩子胃口不好但並非小健中湯證,而是中焦太溼了,用桂枝湯加白朮茯苓。如何知道是溼?可能小孩子常常口水很多,或不好動了,代表小孩子有問題了。小健中湯證一定是少腹較寒,肚子會痛,印堂處青色。現在溼在下焦,要以利尿爲主,故加重茯苓。經方治病時,病在上取吐,病在下取攻下,病在中焦採用和解。白朮去溼,茯苓將溼從小便利掉。

臨牀上,甘姜苓術湯用於腰以下帶脈病、最重的神經痛、頻尿遺精、腳肌肉萎縮等,臨症加減。

腎死脈,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臟的真臟脈出現時,也是“浮之堅”,輕輕按到病家的脈感覺到很堅硬,所有的真臟脈都是“浮之堅”,且脈形有變化。“亂如轉丸”,一直轉,亂七八糟沒有規律的旋轉,這些都是死症。

相關鏈接:

《金匱要略》筆記39|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五藏(肺/肝/心)

注:文中涉及到的處方僅供學習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