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回顾(上)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金刚经》在说什么。佛说《金刚经》缘自于佛的大弟子须菩提的一个问题,即刚发心求取佛果的善男子、善女人该怎样安住在佛的知见道上?怎样降服内心的烦恼,妄念?


佛从下面几点做了开示,因为这几点是弟子们当下修证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执着最容易在知见上出错的地方。



第一点,首先发愿普度众生。因为一个人要发愿成就佛果时,应该知道自己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源头,而站在生命的源头看,我们的心是包含宇宙万物的。故当一个人发愿成就佛果的同时,也意味着是要发愿普度宇宙一切有情众生,内外一如。


所以站在佛果位看,大乘菩萨发心求佛果,首先应发愿平等普度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要为救度众生出轮回而成佛,不能只为自己。


这个发心是修证的方法,目的是从发心开始,就要破我执。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自己的心包含一切众生,那试想一下,我们的心有时会慈悲的像菩萨。有时会愤怒、憎恨、嫉妒像修罗。有时又渴求圣洁、纯净、完美像天人。有时被身心的欲望吞噬,不再有任何做人的底线,随心所欲,像畜生。身心痛苦时像地狱道众生。对食物或情感饥渴时像饿鬼道众生。对名利情执着贪婪时痛苦不堪,也不懂舍弃放手,像人。住在禅悦中享受光化境界时,像色界天天人。住在四空定中,像无色界天人。


所以观我们自己的心识,具有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现象,所以度自己出轮回,度自己成佛,也同时等于是度六道众生的心。


所以佛一开始说:“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们的心识中涵盖一切有情众生的心识,我们成佛,其实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众生无量无边,我们的心识现象也没有止境,现在我们要回归生命的源头,那怎样安住修行道上没有烦恼妄心杂念呢?


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我们只需要不着三界六道一切相就可以安住,就可以没有烦恼障碍地顺利回归,就可以见到我们的自性如来了。


但生生世世习气欲望的牵引,使我们生起许多分别认知执着,心识中六道众生的种子触缘即发芽,开花结果。刚开始修证佛法,我们似乎对这些缘无能为力,佛便告诉我们,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管是身心中生起的欲望觉受,还是身心外六根所见所闻,六根所感知分别的一切都不应被它们转,将它们先看成是幻境。就像你要离开一个地方,你一定不能还抓住一个地方的某些东西不放手,那你就无法离开半步。而现在要离开三界六道,是你的心识,故心不能有牵挂执着任何东西,三界六道的一切,都像路过的风景,了了分明,但在你心中却是幻境,不需执着、取舍,更不能粘着,绝不放手。否则你的心就无法安住在佛的见地中回归源头了。


佛在经文中重点先破人类要成佛最执着的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是对自我的认知,认为这个不断生灭变异的身心,即是自己。这个自我的相是大家挂碍的,它的每一点觉受都牵动我们,令我们生起贪嗔痴慢疑,留在人道。


人相即是指对他人的分别认知。比如美丑,善恶等,然后生起种种见解、取舍、觉受,生起种种烦恼与不自在,我们管不住自己,还想占有控制别人。


众生相即我们认知的三界六道有情众生,我们认为这些众生各有各的相貌,习性,故被他们的差别相转,不能平等对待一切有情。而且大多数人的众生相其实是一个广大时空的想象,除畜生道外,其他道众生看不见,似乎只存在于我们的习气种子里。我们被自己的习气,欲望,迷惑牵引,就是被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在转。


寿者相是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爱惜生命,都惧怕死亡,都想长生不老,这是人类着万物的生灭相,有固定执着的时间、空间观念导致的。着生死相的人,即使追求佛的涅槃境界,也是想不再生灭。


佛说现在善男子、善女人要发心回归生命源头,那不能安住,牵引他们无法回去的首先有根本的四种现象,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先把他们看成虚妄不实,先从这儿放手。所以在红尘中,菩萨自度利他,都实无我无众生可度,要先有这样的见解。



第二点,佛谈到了大乘菩萨的出离——不住相布施一切。布施是大菩萨修行中破自我的最快方法。菩萨要成佛,首先应有的就是出离心,即要能舍离身心内外一切,即舍离三界六道。如果你还留恋三界六道一切,怎么回归生命源头呢?那只能在三界六道流浪了。


怎样舍离呢?


布施舍离时观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无得无失,这叫不住相布施,不住相舍离。因菩萨只要认为自我实有,布施的一切实有,那这个布施只是人间善业,只能得善报,无法成就佛果,而且菩萨在布施中即会感受到付出、失去、牺牲、奉献,就会走得异常艰难,烦恼痛苦不断,很难安住在如来的知见道上顺利回归生命本源。


故大菩萨的出离心是指三界六道一切虚妄不实来修布施,来舍离,这才是真正的出离。这样布施的功德才是满虚空遍法界,才能令众生从轮回幻境中觉醒。


在现实的修证中,如果一位行者真的了知身心内外一切都是虚妄不实,也就没有什么不能舍离了。但大部分行者是先有这样的见地,慢慢修布施,从不舍到舍,从舍,不求回报,不求理解中,功德逐渐圆满。当贪婪、得失心终于尽时,才能知佛说的一切虚妄。原来所有一切的美丽、价值、作用、意义等都是你着相的心赋予的。所以不住相舍离是菩萨的修证方法。菩萨在用佛的正知见对治舍离造成的得失心的过程中,功德逐渐圆满,慢慢从三界六道的幻境中觉醒了。


第三点,佛谈到一个人要发心成就佛果,执着佛相不能见自性如来,即行者不能在意境中将如来固定认为是任一形象而努力变成他的样子。如来在时空中示现种种相,但所有的相都是为了渡众生随缘示现的,如果你现在要发心成佛,就应见到每位众生本有的佛性,才能称真正见到如来,不是令自己变成一位如来在时空中示现的样子。如果是那样,天界有神通神变的众生,直接变成魔的样子就可以了,不需要修行了。


但那不是成佛,如果在你心中佛有固定的样子,你也无法了知如来的境界,无法成就佛果了。如果你能了知所有的相虚妄,不着自我的相,众生的相,也不着佛相,那你即可知你及众生的本来面目都是如来。


我们刚开始修证,因为心中不平等,有种种差别相,故有众生相,认为自己是凡夫众生,心中会有一个意境中要变成的佛相。这样圆满佛果便成为一个从凡夫相变成一个佛相。佛告诉众生,所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回归生命的源头,不能有自我的凡夫相,众生相,当然也不能有一个要成的佛相,否则你无法成就。当你真的离所有相,不执着所有相,即会见到如来。


第四点,佛谈到一个人要发心成就佛果,还不能执着佛法相,也不能有非法相。佛现在为我们说法,如病与药,病不同,药也不同。我们病好后药也应舍,如果我们无佛相,无我相,就不会有说法和闻法者,也不会有法相,不应该有得到佛法或某一种法是佛法的知见。


但也不应理解成佛否定了一切,说一切虚妄,佛法也虚妄,不需要学习修证佛法,不需要功德就可以从宇宙万相,从轮回的幻境中觉醒,会认为无法可依止学习,这又着了非法相。如果执着佛法的相学习佛法,心识中只会增加许多佛学的概念文字,多加分别知见,是无法回到如来果位境界的。


佛在说到「不应着法相,不应着非法相」时开示说,如果众生头脑中装着很多破相的知见,而不是马上听完佛说法后放下执着,即着了法相,或放下执着后又执着他学的那套法是真正的佛法,他得到了佛法,这样对法的执着和有所得的心,就像一个人过了河,揹着船上岸了。仍未了知佛在说什么。


第五点,佛谈到一个人要发心成就佛果,意境中不能有果位可得。佛讲法也无定法可讲,即一个人虽不着佛相了,认为佛无形无相,其实着文字相的人,无形无相也是一个相。如果一个人不执着佛长什么样子了,进一步不能认为有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可得,因为成佛是放下所有的所求心,所得心。如果行者认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一个可获得的东西,不管是一个境界或是圆满的证量,所求心,所得心始终无法停下来,即也永远无法在当下回归到如来的真空之境中,也无法成佛了。


佛说,我平时为大家说种种法门,并没有一个定法叫佛法。佛说法是安利于无我,无人,无众生的基点上说法,不可取,不可说,是对应每一类众生的执着随机施教的。因众生执着不同,说出的佛法也不同,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佛法可得可取,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法,其他圣人也一样。


佛在说完一般善男子,善女人刚发心想成佛最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几处如没有佛的正知见,所有的修证就不是行菩萨道了,当然无法成就佛果。在现实生活中大菩萨与凡夫众生一样,做世界一切事业善行,但因为菩萨在佛的正知见指导下去做,就可出轮回苦海,成就佛果。而凡夫众生如果没有佛的正知见指导,不管做什么,即使做慈善,有时候也会掉进烦恼虚妄的苦海中,最多得些人天善报。


第六点,佛更贴近眼前闻法弟子的修证状态来说法。《金刚经》开篇提到佛这次说法闻法的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那这些大比丘很多有初果到四果阿罗汉的证量,而且没有证入初果到四果境界的善男子,善女人,也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想证入他们的境界。佛怕弟子们用有所得的心求取果位成就,而不是通过放下分别执着获得,所以佛就一一提问须菩提“从初果到四果,有无果位可得?”当然前面已谈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佛相,无法相,当然也不会有阿罗汉的果位相,须菩提一一作了回答说“并无果位可得。”佛又用自己举例说,昔日我在燃灯佛处学习,也没有得到任何法与果位。


所有这些对答都是在破弟子们的有所得心。因一切相虚妄,但众生闻听后,这个一切相范围太大,佛又落实到具体的事项上,比如佛相、佛法相、阿罗汉相,这是佛弟子们马上希望得到的相,而且在意境中易执着的相,其实这些相与凡夫众生着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没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佛肯定四果阿罗汉的每一个果位。只是代表修行中破了某些执着,暂时得到了一些普通人无法有的境界和证量,但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应安利于这样的知见上来学习修证佛法,那修证中经历的一切都是梦中事。不管获得什么,还是放下什么,但不要因此轻视四果阿罗汉,因为它们的证量使他们拥有了从梦中更快觉醒的能力。

第七点,佛说完阿罗汉果位后,又谈到了菩萨的功德相。在刚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眼中,菩萨行入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净化自心以及他人,普度众生,做一切护持佛法的功德,叫庄严自心或他方一切佛土。佛说,本无我无众生,世界万法平等,佛土本自清净。故菩萨行即无所行,发心成佛的人,不能执着菩萨行以及大如须弥山王的菩萨功德身相,否则仍会是心有所住,无法回到如来果位。


菩萨应不着一相行一切善法,也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时菩萨的功德才能汇归空性,才能成佛。在现实生活中,不执着菩萨相功德相,佛不是说不需要行菩萨道,不需要功德圆满,只是要带着佛果位上的知见来做,这样你才能很快就具有佛圆满的功德品质和证量,因为你本来是佛。


第八点,佛告诉弟子们,发心成就佛果,应知小到一粒微尘,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虚妄的,这样才能安利于无所住的境界中行菩萨道而无所行,生一切心没有生处、灭处、住处。这样回归如来果位才会安心,才会无烦恼无妄念。


第九点,佛破的是弟子们心中的佛的功德之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是刚发心的弟子们易追求贪婪的形象,所以佛说一切相虚妄,但弟子们不一定马上就能把这个功德之相从心识中消除,仍可能会有所求有所得,而且如果知道这个身相是菩萨累劫行菩萨道行布施忍辱的结果,会生起敬畏之心,不敢轻易说它也是虚妄的。但佛说这个相是虚妄的,只是假名。当佛菩弟子们心中的执着到这儿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诸心消落,涕泪交流,得出了「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的结论。


现在大家听到此,也应懂得须菩提说的离一切相,就是佛说的一切相虚妄,不是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抛弃否定一切相,或去辨别,争论一切相的真假虚实,而是知一切相虚妄,就是真离一切相。这样即是无所住生心,这样即是行无所行,修无所修,得无所得。


如果一个发心成就佛果的人知一切相虚妄,所有障碍自己成道的事情便绝不会去做,更不会做伤害其他众生的事,而且在菩萨道上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也不会觉得艰难。


佛还用自己昔日修忍辱行的事例来阐述以上观点,佛说自己昔日做忍辱仙人五百世,并且在某一世修忍辱行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都安住在一切相虚妄的见地上,无我相、人相、无可忍的事相,不起嗔念,最后才能在忍辱行中见到空性,最终圆满佛果。


佛说到此总结说:“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应离一切相而发心,因诸相虚妄,离一切相,便无所求无所得。”这是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菩萨发心。虽知一切相虚妄,实无众生可度,但每一位菩萨要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修忍辱的,这是修证方法,回归如来果位破我执的需要,而且从本质上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利益众生才能功德圆满,成就佛果。


佛又举例说,如果菩萨住相修行布施,我相、所求心、人相,都会形成修行的障碍,这些障碍使人的心就像进入暗处,无法见到光明。所有的相小到一粒微尘,轻如一片羽毛,只要你认为它实有,并在心中执着牵挂,那粒微尘羽毛就会遮住你的眼睛,使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会充满你的全部身心世界,使你如困囚笼,如负重压,不能回归如来自在之境。


佛还说这样的见地,乐小法的人听不进去。因为乐小法者只求一点神通神变之术,求此生平安健康,宁静快乐,求此生长生不老,生活得安逸幸福,这样的人要使他离所有相,接受一切相虚妄的见地而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的菩萨行,暂时舍离人间的荣华富贵,他是无法接受的。


一旦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在佛的眼中,这一生即使寿长千岁,也只是刹那弹指间,佛在说以上见地时,告诉弟子们,如果有人能懂得我说的一切而去修行,功德、果报之大不可思议,因这样做可以获得从轮回中解脱,可以成佛,获大自在,当然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以上所说,基本上是佛在指出弟子们刚发心,容易在见地上出现的错误,而且易执着的相。在经文中属于一个部分,即我们现在版本的前十七品。

下一篇:

回顾(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