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延續了親情

清明小長假如期而至,行走在柳樹發芽的路上,看着陰沉沉的天空,不由得記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等等詩句,讓這個傳統節日既有些許哀思,也蘊含了豐富的詩詞意境,讓四月的春天情意濃濃,春意綿綿。

追溯唐詩宋詞,這個節日的文化,既讓時間積澱了無以比擬的厚重,也讓歷史記載了無以倫比的繁華,有默默的哀思,有淡淡的傷懷,更有人文的教育,這一切構成了清明習俗的主基調。

清明節被定爲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有多年。近幾年,不論遠近,每到此節,城市家屬樓附近或人口居住多的地方,相關單位總在節日前放上“祭祀”盆,供一些不能回老家祭祀上墳的人們方便祭奠。這比以前隨地亂燒,的確人文了許多,也安全了許多。

曾記得二十年前,剛在這座城市安家,恰逢春節(大年三十都有遠方燒紙祭奠的習俗),我和夫第一次單獨進行這樣的祭奠活動。買了燒紙紙,學着母親的方法做了奠湯。春晚結束,便和夫去戶外給已故的父親燒紙祭奠。我們尋着路旁他人燒紙的火光,走了很遠才找到一塊空地把祭奠儀式做完。就這樣,每逢大年三十我們都會在戶外進行這樣的祭奠活動。

除了大年三十不上墳,清明節、七月十五都要到祖墳祭奠。這種習俗從我懂事就有的,好像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中,不能忘卻。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就會隨父親去上墳。那時候我記得,母親一定要去她孃家的墳上燒紙。原因是姥爺、姥姥都早已故,母親像是把一切思念、祝福都託付給了這一天。一大早就準備好燒紙、奠湯、蛋糕和罐頭,過河去舅舅家和他們一起到姥姥姥爺的墳上祭奠。

而我則與姐妹們,還有姑姑跟隨父親去爺爺的墳上祭祀。我們分別拿着燒紙、奠湯、酒水、罐頭、點火用的麥草,還有奶奶親自蒸的糖包或花饃,一家大小全跟在父親身後一定要去河窪邊祭奠。被雜草圍攏的墳塋裏,葬着父親和姑姑的父親,奶奶的丈夫,我們的爺爺——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我還是學着父親的樣子要向爺爺的墳墓燒紙,說一些“請爺爺收錢”等話語。燒完紙,還要磕頭三下,才能起身。然後就是拋灑祭奠品,那些酒水、罐頭、花饃也就是象徵性的在墳頭拋灑幾塊。剩餘的按奶奶的說法就是要“後人們”全吃了,以保平安、豐收。

那時的我和姐弟們,最饞那瓶裝有梨子、蘋果的罐頭,喫上一口,甜滋滋的,久嚼而味濃的梨子、蘋果罐頭,簡直就是是人間美味,無與倫比。

在我的影響中,從小的清明節就是在“燒紙”和品嚐“美味”中度過。

直到今天看了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清明爲什麼要回鄉掃墓,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我才真正意義上了解了清明節的意義,“人這一輩子,只有站在這裏,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

今年的清明節,我和夫提前三天就回家掃墓。時間的變遷,歲月的更替,比上小時候,我又多了幾處祭奠的地方――公公、父親和爺爺奶奶的墳墓。

我們先去公公的墳墓去祭奠。公公在我和夫結婚不久因病醫治無果而下世,距現在也已二十多年,所以每年到這個節日都去祭奠。

然後再驅車回到母親家到父親和爺爺奶奶的墳地去祭奠。

如今上墳已不是父親領我上墳,而由母親陪着。在我的影響裏,母親自從父親下世,就再也沒有回舅舅家給姥姥姥爺上墳。因爲她已有新的思念和祭奠的歸宿。

和母親燒完紙,依然要向祖墳磕頭三下,起身再拋灑帶來的各種祭奠品。照樣是酒水、奠湯、蛋糕圍着祖墳拋灑一番。如今已不用罐頭,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鮮的水果,也照例在爺爺奶奶和父親的墳頭上拋灑,剩餘的祭品,我和母親分喫着,沒有兒時的爭搶,倒是發愁帶來的食物喫不完。

“喫不完,就帶回去,慢慢喫!”母親說。於是,我收拾好一切,和母親一同回家。

與母親回家的路上,跟在母親身後,看着母親蹣跚的腳步,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淚湧眼眶。歲月的浸噬,已讓母親挺拔的身材變得矮小,順暢的呼吸變得急促。人在一世,真的就是見一次面少一次。此刻我真正理解了《尋夢環遊記》裏那三句話的含義。

不知天堂的公公、父親和爺爺奶奶是否真的“收到”了我們的祭奠品。

理性的回答肯定是沒有。然而,意識裏爲什麼就有“給已故的親人燒錢”的意念,而且還如此深的留下意念。

其實,這一切都是人們對已故親人的一種思念,一種祝福,一種斬不斷的親情延續。就像母親說的“喫不完的食物帶回家,慢慢喫”,同樣也是一種紀念,一種鄉愁,一種我走了之後見物思念的親情寄託。

我們來自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先生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們和父母,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情是一種血緣的延續。當歲月更替,年事已高的父母相繼我們離去,我們所做就是領着孩兒去父母的墳頭填一把土,燒一張紙。等我們離去,孩兒門也會學着曾經的樣子來做這些……

在這樣一個節日裏,總會牽動幾許思念、幾許哀愁,總會讓人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也許是幾聲離別時的切切蟲鳴,一縷農家黃昏的裊裊炊煙,半點夜深幽夢裏的婉然音容。”

一棵樹,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一個人,走的再遠,兒女再多,維繫親情的唯一紐帶就是同一血緣。

有人說,清明是一種迷信的舊俗,也有人說,清明是一種浪費的形式,而我說“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是傳承、是教育。”

其實,清明,更是一種親情間不能割捨的思念和情感的延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