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心城』“一鉤新月天如水”

『1』

“一鉤新月天如水。”

如是詞句,是給人以無限想象的,但也考驗人的想象力。

變爲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則是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創作作品,似乎讓人更爲具象地想象了。

該怎樣“自我”地去理解呢?

『2』

還是先來明確出處。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出自北宋文學家謝逸(1068-1113)的夏季避暑詞《千秋歲•詠夏景》的。有版本寫爲“一鉤淡月天如水”。豐先生作此畫是在1925年,若改“淡”“新”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時,不正是追求“舊中國”變爲“新中國”的前夜嗎?

“一鉤新月”似乎是過去與現在常見的,至少每月一次,但“天如水”往往是人所漠視或不見之的——只是見“月”,而忘記了“天”。該是這樣判斷一下吧?

『3』

“人的一生,遇上過多少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夜?”

明川先生演繹此畫作的思想內涵時如此發問。我想,即便是數學博士,怕也沒有計算過這個問題吧?天文學博士又會怎麼說呢?

對這“一鉤新月天如水”,明川先生作了四個擬設:“良朋對酌,說盡傻話癡語”;“海棠結社,行過酒令填了新詞”;“結隊浪遊,讓鬨笑驚起宿鳥碎了花影”;“狂歌亂舞,換來一身倦意,卻是喜悅盈盈”。對照一下,自己有過,或者喜歡哪一種呢?

“但,誰會就在當下記取了這聚的歡愉,作日後散的印證?”這個問題好,問得好!——考驗能力的一問!沒有“聚的歡愉”的記寫,如謝逸詞,何來日後“散的印證”?這個哲學,要好好想想!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更要認真仔細地琢磨琢磨了!

『4』

我觀豐先生此畫,最讓我憶起故鄉的老屋——坐西面東的老屋和院子。

幼時的夏季避暑,奶奶常在老屋院子地上置一涼蓆,奶奶搖着扇子坐着,我躺在席子上,聽她講“穿樹葉”(原始)時代的故事••••••慢慢地,就看到了“一鉤新月天如水”了!那時的夜天,也真是“如水”

而今呢?確也真是“人散後”了——自然經濟的樹落不見了,鄉村裏也大多“格力空調”了。

『5』

“今夕,人散後,夜涼如水,請珍重加衣。”明川先生這樣說。我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爲避暑納涼的靜夜羣聚不是很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