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學是門手藝》有感

最近讀了一本書,李笑來老師的新書《自學是門藝術》,有點感觸。

在這本書裏,李笑來說自學是比上大學學習還重要的一門手藝,他說,上學時,我們有老師領着學,有同學陪伴,有考試考查,不會問同學老師,有路徑可學。可是畢業之後,走向社會所學的很多知識都得自己去琢磨,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老師去手把手教你,你必須自學,還得學好,比如爲人處事,比如學一新課程等。很難。

我最近因爲要準備考試,在自學大學微積分,極限等內容,許多東西都忘光了,再學起來很喫力,得咬牙慢慢去摳,太能體會其中的艱辛了。以下是轉載別人總結看這本書的內容:

老師在書中談到自學幾個關鍵詞:重複,別怕,花時間,耐心,別懶。說自學的過程分爲四個步驟:

學,練,用,造

學,就要重複,甚至重複很多次。重複積累的多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吧。

讀書是自學的唯一方法。你要再靠老師,參加課程,報班等等都達不到自學的目的,開銷也大,報班也得有一定的基礎,不能啥都不會就去聽,那不聽天書嘛。

一,要囫圇吞棗般地整個讀一遍,哪怕不懂也要讀下去,這是給自己畫一張比較潦草的地圖,之後通過不斷地重複,這張圖就會越來越清晰。

讀完後,要自己歸納總結,通過各種列表,表格,示意圖等一些基本的整理歸納工具,非常簡單但就是麻煩,不怕麻煩纔是真理。

在這一步,要注意一個坑,叫做“過早引用”,提前知道了太多當下用不到的知識,從而在學習中引起了很多困惑。這是學習讓人覺得困難的因素之一。就是看不懂的做個標記,往下接着看,慢慢就看懂了。

“那些只習慣於一上來就仔細認真的人,在這裏很喫虧,因爲他們越是仔細認真,越是容易被各種過早引用搞得灰心喪氣;相應地,他們的挫敗感積累得越快;到最後弄不好最先放棄的是他們 —— 失敗的原因竟然是因爲 “太仔細了”……”

過去乃至現在的我,還在犯這樣的錯誤,總怕時間不夠用,所以總想一次性就學會,但往往得到的結果卻是一次次的挫敗感。

其次,要做好心理建設,自學這件事就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這個時間是刻意練習的時間。

在刻意練習之前還有個刻意思考,在學習一個方法的時候,刻意思考這個方法怎麼用,以及這個方法還可以用在哪裏?

第二步,就是用。在用中練,這個過程中還會重複第一步,用來加深理解以及查漏補缺。

在用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笨拙,這就像一個嬰兒一樣,學習的過程顯得可愛,成人也是一樣,學習一樣新東西就是在重生,同樣可愛。

開始自學時,一開始都會產生難的錯覺,但記住,這只是一種錯覺。

但只要你施展“讀不懂也要讀下去,讀完之後再讀很多遍”的手段,並且還“不斷自己歸納總結整理”,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自學的時候,要懂得拆解步驟及層次,即橫向拆解及縱向拆解。

把每個大步驟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小到都可操作爲止,叫橫向拆解。

把複雜的知識,從易到難,分層次,分等級,分類別地拆解,叫做縱向拆解。

總結一下:

自學,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告訴自己這要比自己想象中所需要的時間更長,要對自己有耐心,有信心。自學是門手藝,手藝需要花時間。

其次,第一遍囫圇吞棗的讀,即使讀不懂也要讀下去。但是不要別學邊練,而且不要第一遍就認認真真學下去,而是要反覆的讀,隻字不差的讀。

然後,自己嘗試做總結歸納,整理成圖表,示意圖,表格等等。

當自己覺得書中的概念和知識都瞭解了,再開始從用中練,不懂的再去看書。

在用的過程中,學會拆解即刻意思考和刻意練習。先易後難,先局部後整體。

舉例:

比如看一本書,先通過封扉序目,以及關鍵詞和關鍵章節,對書有個整體的瞭解。

提出一些自己想知道的問題。

然後開始隻字不差地閱讀,即使都不懂也要繼續讀下去。讀完一遍,自己試着整理歸納總結。

開始讀第二遍閱讀,接着完善整理總結歸納。

接着讀第三遍,繼續完善。

再讀第四遍。直到自己完全瞭解了其中的概念。

然後開始試着去用這些概念,並刻意思考:這些概念怎麼用,這些概念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遇到不會的地方,接着看書。直到完全掌握。

反思:

這麼多年,我還是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卻變得越來越焦慮。我得告訴我自己,這需要時間和耐心,而且我的時間很充足,不必慌張。慢慢來,不要慌。

學習那種認真和耐心,搞懂每一個概念,弄清楚每一道題的解法。只有這樣,我纔在最後考上了大學。我那時候已經體會過自學的方法,因爲那個時候很多概念都是自己在跟不上學習進度的情況下,自己自學搞明白的。

所以,真正省時間的辦法,就是花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