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这段话像是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夫子,您是怎样获得这么高的成就的?”孔子自述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

学道之人可以分为三种根器。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最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就是天生下来就通达圣贤之道。中等资质的人,学而知之,靠主动学习而通达。下等资质的人,困而知之,遇到困顿而不得不学。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最上等的根器。当然也不是最下等的,应该属于学而知之者。因为《论语》一直在讲“为道在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好学的典范。

学而知之要怎么学呢?在这里孔子讲出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好古”。“好”是喜好。“好古”就是仰慕古圣贤,以及喜好古代经典,比如《六经》等等。其实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些典籍所记载的,就是古圣贤他们心中的道,道都是存在于人的心里,而不是存在于外面的。

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不是因为他们长相很特别,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圣贤之道。第二个要点是“敏以求之”。“敏”是速的意思,代表心情很迫切。“敏以求之”就是汲汲以求之,跟上一章所讲的发愤忘食的精神是一样的。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大有深意。如果他是生而知之者,那我们就会觉得我自己要成为圣贤,希望太渺茫啦。如果孔子的成就是学出来的,那我们就会觉得我也有希望,因为我们都有学习能力,沿着孔子走过的路,我们都能走上去。

这里孔子指出两个要点:“好古”和“敏以求之”。其实,有了第一个,第二个就不难做到了。因为人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要得到它,从而一定会敏以求之。难就难在好古上——是否从内心真正喜欢圣贤的道德成就。

孔子的好古做到了极致,例如孔子崇尚周礼,而周礼由周公奉王命而制,所以,孔子最崇仰的古圣人就是周公。孔子常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说明孔子曾常常梦见比他早500年的周公。

孔子对经典也是尊重喜好之至。孔子晚年,一心一意地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订春秋,希望这些经典能够尽善尽美以传至千古。一般来说,好什么,志向就是什么。志向是什么,喜好的也就是什么。

孔子的好古给我们启发就是,我们的志向到底是什么?自己所谓的志向,是否是自己真正的所好和所爱,否则的话,谈不上是真正的志向。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学习,一般人的所好,其实很难完全脱离对声色货利、名色地位的黏着。要真正好德,就必须认识到德带给自己的好处,远超过物质带来的好处,那时才可能好德超过一切,进而希圣希贤。

道德带给人的好处,是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快乐,对此要多了解、多思考、多尝试,就会深信不疑。如果不了解,谁愿意以立身行道作为自己的目标呢?如果了解了,又有谁不愿意立身行道呢?如果说学不学圣贤,反正都是过一生,何必辛苦。那请问,你又何必要辛辛苦苦地追求更加享受呢,求不求反正也都是过一生。

如果说圣贤的境界太高,我达不到。那就想一想,我们的心,跟圣贤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被煅炼成圣贤的心,所以不能说达不到。

人往高处走,既然有这个能力和机会,像雄鹰一样去遨游苍穹,就不要甘做那井底之蛙度过一生,所以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如果能将仁以为己任,当下就是志士,就已经不平凡了,再加以经年累月的学习,不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