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門》

記得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覺得那兒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我還沒走到門前,就有人面帶微笑幫我開門。我想這或許是西方人講究“女士優先”的緣故吧,於是就滿足地徑直穿了過去。一段時間我特別享受這一“待遇”。

慢慢地我發現,規矩並非如此,而是“後來者優先”。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後都要回頭看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他/她會扶着門讓後面的人進去,而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並接着扶。

我去孩子學校,特別留意觀察,我給後面的小學生扶門,發現沒一個不說“謝謝”的。無論在學校還是商店門口,很少有人進去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

這使我想起郎鹹平幾年前說過的一件事。他總想不通爲什麼他的一個學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語中帶有酸味兒。有次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去香港演講,郎“盯”上了他。一羣人出去喫飯,經過一扇小門。郎說:“像我這種沒有什麼悟性的人,傻裏呱唧地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學弟則本能地向後退一步,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後他纔過去。郎這回才悟出學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

原來在美國選擇人才還有另一個標準,即“一定要做個好人”,而像他這樣目不斜視、揚長而入的就算不上什麼“好人”了。

在我們看來是蠅頭小事,別人則看成大事。你不扶門,民間第一個反應就覺得奇怪,然後判斷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更談不上舉止優雅了。一些國家的人看到我們不扶門這件小事特別不順眼,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無人地徑直通過。

別人扶門因怕門撞到你的臉,而不是爲你專開綠色通道。另一細節是,當遇到別人爲你扶門時,雖然還有幾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達過去。然後你也得接着扶,直等到後面客人魚貫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緩緩放手,這纔算完成了一套“愛的傳遞”的基本標準動作。

在美國的十多年間,幾乎毫無例外的老美都扶着門讓我走過去,我又不得不扶着門讓後面一個人走過去,這個簡單的扶門動作我學了好久,因爲我們從小到大從來不學扶門。

德國也是個扶門國家。有人說德國民衆天生素質就比中國人高,其實也不盡然。真正的原因是聯邦德國成立後,政府制定了一套規則,讓民衆自覺提升素質。如德國有法律規定,關門時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無條件賠償,還得幫人醫治。這些規定都很具體,操作性很強。還有遵守交通規則、按秩序排隊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良好的行爲就變成了習慣,這個社會就變得文明起來了。

當我給企業高層上課提及這個話題時,有位學員跟大家分享了個人的親身經歷。一天上班,他湧入了電梯。這時,遠處有個糟老頭模樣的人朝着電梯方向跑得氣喘噓噓。這時,電梯內的人分別按下了樓層按鈕。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視到那老者身上並動了惻隱之心。那會兒他用手扶着電梯門,等着老頭兒過來。進了電梯裏,老頭兒問了他做什麼,叫什麼,隨後他就隨着人流進了辦公室。一刻鐘後,電話鈴響了,說請他去董事長辦公室。他進去一看,喲,椅子上坐着的不就是那個糟老頭嗎?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長告訴他,他來公司多少次,今天終於遇到了“意中人”。

有個小學生說,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愛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動的不是奶奶給買好喫的東西、買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頓豐盛的菜飯,而是看起來一個毫不起眼的動作——扶門。慢慢地,這孩子也開始學會爲奶奶扶門了。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往往很簡單。我們的學校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養,這讓我們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在國際商務場合常常顯得不適應,而知識、文化、修養三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禮貌,也有人說這只是個習慣問題,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不過,往深裏想,或許這裏還有個“面子”的問題。我又不該他欠他,憑什麼要給那麼大面子拉住門給後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拉門恭候來人乃是賓館服務員的事兒。

中國自古有句老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還是至簡的大道、不煩的要言。

如果我們的老總能像那位董事長那樣及時獎勵員工,那麼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就會積極效仿;如果老總能利用權限形成內部制度,你的員工到了社會上也會自覺傳遞愛;如果老總還能自己給女士、下屬(或自家太太)扶門,這更會讓人民羣衆肅然起敬,他們內心定會萌生小女孩對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個企業裏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門,這裏就君子多、淑女多,門風正,人際關係和諧。

你習慣扶門嗎?如你能因善小而爲之,你就不愧爲“好人”了。也請記得把它教給孩子。


《熬》

有時候你以爲自己是世上最苦命的,可是你沒看到多少人,是生生熬過無數個暗無天日的時光才苦盡甘來。他不是比你幸運,只是比你能“熬”。

人生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關鍵在於熬。

熬,不是逆來順受的活着;熬,不是對命運的妥協。熬,是能量積蓄;熬,是生命昇華。有些人熬着熬着,成功了;有些人熬着熬着,消失了。

人生總有不如意之時,不要抱怨懷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時;苦心人,天不負,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很多時候需要熬。

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實際上是在充電、是在進取。竹子熬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釐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長,僅用六週時間就長到了15米。

熬,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過那3釐米,哪能6周就長15米。

熬,是一段痛苦而忍耐的過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麼美好的愛情狀態。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路上,夫妻哪有不爭執的時候。

忍耐了,寬容了,愛情就美好了;任性了,記仇了,愛情就悲劇了。

熬,是對命運的抗爭和掌控。

有些人,得了絕症。當聽到消息後,有的人,悲觀認命,不久即離開人世;有的人,積極樂觀,最終絕症奇蹟消失。

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就看你的人生態度。

熬,是生命最好的磨石。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也不肯輕言放棄。或許他們沒有大事業,但在人生路上,已成贏家。熬得久了,心性磨練得堅韌了,他們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爲可以被打倒,卻絕不會被擊垮的人。

馬雲熬不過阿里巴巴的前期歲月,則無後期的商業帝國。褚時健熬不過橘子長成的10年,哪有後來的創業成功!

熬,是生命賜予的最好禮物。

沒有經歷過“熬”的人,哪能知道“站着說話不腰疼”的道理。熬,是上天賜予你與自己靈魂對話的機會,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先兆。艱難歲月,熬得住,纔有柳暗花明。


《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計人怨》

花時間去討厭自己討厭的人,你就少了時間去愛自己喜歡的人;花時間去計較讓你不爽的事情,你就少了時間去體驗讓你爽的事情。

恨,煩,焦慮,難過都是別人帶來的,可時間是你的。

不是每個擦肩而過的人都會相識,也不是每個相識的人都讓人牽掛。我們在今生,在那個地方,在一轉身時,我們都忘不了那次邂逅,那份真摯。

人在的時候,以爲總會有機會,其實人生就是減法,見一面少一面。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會發現,一切已經面目全非。

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於心底的記憶。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愛,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漸漸變得陌生。

優雅的人生,是一顆平靜的心,一個平和的心態,一種平淡的活法,滋養出來的從容和恬淡。

人生的風景,說到最後,是心靈的風景。心若急了,神馳,意亂,景衰,一輩子無論走多遠,也都沒什麼韻致可言。

真實的生活是,認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內的事情。不索取目前與你無關的愛與遠景,不糾纏於多餘情緒和評斷。

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傷害,不與自己和他人爲敵;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它使人思索,堅強,使人更懂珍惜。

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間,包容越多感情越濃;鄉鄰間,包容越多相處越好;朋友間,包容越多友誼越長;同事間,包容越多事業越順……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

人們往把自己看得過重纔會患得患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去評論一個人,其實心有多大,快樂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後說人,不要在意被說。一無是處的人沒得可說,越是出色的人越會被人說。世間沒有不被評論的事,也沒有不被評說的人。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嘴上喫些虧又何妨,讓他三分又如何。水深不語,人穩不言。學會淡下性子,學會忍住怒氣面對不滿。

做人,精一半讓一半;做事,求一半隨一半。事事不能太精,太精無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無友。懂得退讓,方顯大氣;知道包容,方顯大度。

得意時莫炫,失意時莫餒。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衰。三分靠運,七分靠己,凡事不求十分,只求盡心;萬事不講圓滿,只求盡力。

面對傷害,微微一笑是豁達;面對辱罵,不去理會是一種超凡。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寬容;退讓不是無能,而是大度。坦然淡然,萬般皆自在。


《情緒就是心魔》

情緒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如果你的心是亂的,你看這個世上,也就是亂的。

你想的越多,遇到的麻煩就會越多;什麼都不想,反倒一點麻煩沒有。你怕的越多,欺負你的人就越多;什麼都不怕了,反倒沒人敢欺負你。你人品好,別人就來佔你的便宜。你橫一點,反倒都來討好你。

所以,別一味退讓,當受到委屈時,你要勇敢地說No。能讓你笑着面對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不要對愛你的人太過於刻薄。

一輩子真正對你好的人也沒有幾個。多少人在一切都將失去時,才幡然醒悟:愛的寬厚,不能過度消耗。每個人都有脾氣,爲你忍下所有的怒氣,僅僅因爲那個人比你更心疼你。

生活總不完美,總有辛酸的淚,總有失足的悔,總有幽深的怨,總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總讓我們淚中帶笑,悔中頓悟,怨中藏喜,恨中生愛。從明天起,做一個這樣的人:率性而行,繼之而悟,隨遇而安。

以最自然的姿態和意願去生活,你會發現內心深處的快樂,將不可一世地蓬勃生長。

總有某段路,只能你一個人走。

總有許多事,需要你一個人扛。別畏懼孤獨,它能幫你劃清內心的清濁,是你無法拒絕的命運歷程;別躲避困苦,莫讓冷世的塵埃,冰封你的笑容,遲滯你的步履。走得越久,時光越老,人心越淡。忘不掉昨天,它就是束縛你的陰影;嚮往着明天,你才能描繪它的模樣。

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裏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爲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爲蝴蝶。

那麼多當時你覺得快要要了你的命的事情。

那麼多你覺得快要撐不過去的境地,都會慢慢的好起來。就算再慢,只要你願意等,它也願意成爲過去。而那些你暫時不能戰勝的,不能克服的,不能容忍的,不能寬容的,就告訴自己,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幸福,就是當激情退去容顏衰老,牽你的還是那雙不怨悔的手;就是當財富散盡一無所有,陪你的還是那顆不回頭的心;就是當災難降臨衆生遠離,暖你的還是那份不冷卻的情。

幸福很簡單,就是找一個溫暖的人共同燃燒此生,奢侈、富貴、炫耀只是一層包裝,只要你覺得是幸福的,其它一切都無所謂。

生活不是用來妥協的。

你退縮得越多,能讓你喘息的空間就越有限;日子不是用來將就的,你表現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東西就會離你越遠。在有些事中,無須把自己擺得太低,屬於自己的,都要積極地爭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而再的容忍,不能讓別人踐踏你的底線。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給你的回饋纔會多點。

一個人的內心,要像一捧清澈的水。風來,只是一道道漣漪,終究會歸於平靜;雨落,只是一些些湧動,終究會落幕成寂;雲過,只是一道道風景,終究會成爲記憶。守候一片自己的領域,無關塵世,無關風月,只是一種善良,一種責任,一種深深的愛戀。

一個老闆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而一個員工做得不順就想逃走,一對夫妻再吵再大矛盾,也不會輕易離婚,而一對情侶常爲一些很小的事就分開了。說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關係上的投入多少,決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能堅守多長時間,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爲什麼用熬,因爲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

情緒,就是心魔。當你決定不再在乎的時候,生活就好起來了。


《守駿如跛》

誰都一樣,包括你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毫不珍惜,而對別人擁有的卻十分豔羨。

看見別人穿了一件新襯衣心裏就不平衡,卻不看看自己腳上有一雙新皮鞋。當你爲自己腳上的鞋有些蹩腳而怏怏不樂時,爲什麼不看看街頭那個買瓜子的,他失去了一條腿,拄着雙柺在風雨中踟躕。他連蹩腳的權利都失去了。

你能正常地呼吸,能不用別人的幫助走出室外接受陽光的撫摸,能下館子,甚至能正常地聽、看、說,比起某些人來,不就是一種幸福嗎?

他人騎馬我騎驢,後邊還有推車人。

事情又回到那個古老的命題,萄葡究竟是酸的還是甜的?狐狸嘴裏說酸,心裏卻在想,那葡萄一定甜得了不得。猶如你看見別人的新鞋漂亮,真穿到你腳上,說不定蹩得你受不了呢。

最好的辦法是,珍惜自己嘴裏的葡萄,不管是甜還是酸。因爲也許有的人嘴裏僅有葡萄核或葡萄皮,甚或沒有葡萄,而你畢竟還有一顆酸葡萄。如果碰巧你嘴裏有一顆甜葡萄,那更應該珍惜了。

孔子游泰山,見到一個叫榮啓的老頭,穿着粗糙的皮裘,腰裏繫着草繩,卻高興地彈着琴唱着歌。

孔子問他爲什麼這麼高興?

榮啓回答道:“我高興的事太多了,天下萬物,唯人爲貴,而我有幸成爲一個人,這是值得我第一件高興的事;男尊女卑,我有幸爲男,這是我高興的第二件事;世上人熙熙攘攘,有的人早夭,有的人未出襁褓就成了殤子,而我有幸活這麼大歲數,這是值得我高興的第三件事。”

你瞧,只要你是一個人,就值得慶幸。因爲你不是任人踐踏砍伐的草木,不是任人射殺宰割的禽獸,你有思想,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你是萬物之靈,你不應該高興嗎?

北宋時那個以研究易經術數之學而聞名的邵雍邵康節,曾有 “五樂”、“五喜”、“四幸” 的生活態度。

五樂:樂生中國,樂爲男子,樂爲士人,樂見太平,樂聞道義。

五喜:喜見善人,喜見好事,喜見美物,喜見嘉景,喜見大禮。

四幸:幸長年爲壽域,幸豐年爲樂國,幸清閒爲福德,幸安康爲福力。以這個標準看現在,我們更應該樂上加樂。

你手裏就有春天,爲什麼卻羨慕別人花園裏的鮮花呢?

“守駿如跛”,此語出自蘇東坡之口。意即如果你有一匹駿馬,應該像對待跛馬一樣善待它,呵護它。

珍惜你的幸福的駿馬吧,豔陽天,芳草地,騎馬漫步其間,慢慢去體味那份幸福感,且莫粗暴地鞭撻它,君不見,好些人還在步行呢。


《人生有五度,渡人也渡己》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

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胸懷有寬度

佛家喜歡論“境界”,按照儒家的說法叫“胸次”。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儘性而爲。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

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衚衕,是謂“著相”。

懂得享受當下生活的人,對於過去的得失,不做無謂的計較;

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

他們胸懷寬闊、內心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莊子雲:“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納進來。

人的胸懷也是這樣,王陽明說:

“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雜草,去除那些無謂的煩憂,才能常保安寧祥和。

辦事有力度

王陽明是心學宗主,卻也是一位實幹家。

在他看來,任何成就都不是憑空想來的。

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夠好,一定是功夫下得還不夠深。

只要工夫深,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會不求自來。

王陽明自己飽讀詩書,卻不滿足於紙上談兵,一有機會就實踐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欽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項工程。

王陽明以兵法統御之方,對工程隊實行軍事化管理。

他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讓民工勞逸結合,按時作息。

對待手下的管理人員,也以兵法約束和指揮。

在他的領導下,工程隊的效率遠勝平常。

等到工程建設完畢,他對兵法的領悟也更深了。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在他看來,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這些都得在事上磨練。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穩。

讀書有厚度

王陽明認爲,讀書是爲了積累人生的厚度。

有些人腦袋空空、腹內草莽。

無法在世間做出絲毫貢獻,對於自己的人生也全無益處。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積自己讀書的厚度。

從書本中汲取的知識越厚重,遇到困難解決的辦法也會多一些。

王陽明說,書一定要多讀,但不強求全部記住。

多讀經典不僅是爲了開啓智慧,更是爲了在反覆思索中存養本心。

英國哲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使人善辯。”

每讀一種書,便能收穫一種的好處。

有了知識的託舉,人生便如順水行舟、翼下生風。

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決定了起點。

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都應往更高更遠處看。

王陽明十三歲時,就向私塾先生髮問:“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他:“讀書考狀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的確,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參加科考金榜題名,便是眼前最要緊的事了。

王陽明卻不以爲然地說:“考狀元不算什麼,讀書做聖賢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唐太宗曾說:“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取法於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是說,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後所能做到的不過是中流;

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後所能做到的不過是末流;

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後可能什麼都做不到。

要有高於尋常的眼界,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說話要適度

中國人講究“出言有尺,說話有度”,其實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言語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卻勢必傷人害己。

王陽明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與朋友對話,不宜當面指責對方的過失。

可以選擇委婉地表達,纔是更容易被接納的做法。

古人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衆遠。”

把握說話的分寸,守好言語的邊界。

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