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门》

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

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

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这使我想起郎咸平几年前说过的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语中带有酸味儿。有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学弟去香港演讲,郎“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这回才悟出学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

原来在美国选择人才还有另一个标准,即“一定要做个好人”,而像他这样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的就算不上什么“好人”了。

在我们看来是蝇头小事,别人则看成大事。你不扶门,民间第一个反应就觉得奇怪,然后判断你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教养,更谈不上举止优雅了。一些国家的人看到我们不扶门这件小事特别不顺眼,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无人地径直通过。

别人扶门因怕门撞到你的脸,而不是为你专开绿色通道。另一细节是,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也得接着扶,直等到后面客人鱼贯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才算完成了一套“爱的传递”的基本标准动作。

在美国的十多年间,几乎毫无例外的老美都扶着门让我走过去,我又不得不扶着门让后面一个人走过去,这个简单的扶门动作我学了好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不学扶门。

德国也是个扶门国家。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比中国人高,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让民众自觉提升素质。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

当我给企业高层上课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位学员跟大家分享了个人的亲身经历。一天上班,他涌入了电梯。这时,远处有个糟老头模样的人朝着电梯方向跑得气喘嘘嘘。这时,电梯内的人分别按下了楼层按钮。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视到那老者身上并动了恻隐之心。那会儿他用手扶着电梯门,等着老头儿过来。进了电梯里,老头儿问了他做什么,叫什么,随后他就随着人流进了办公室。一刻钟后,电话铃响了,说请他去董事长办公室。他进去一看,哟,椅子上坐着的不就是那个糟老头吗?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长告诉他,他来公司多少次,今天终于遇到了“意中人”。

有个小学生说,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爱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动的不是奶奶给买好吃的东西、买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顿丰盛的菜饭,而是看起来一个毫不起眼的动作——扶门。慢慢地,这孩子也开始学会为奶奶扶门了。有时候孩子对爱的诠释往往很简单。我们的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养,这让我们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精英,在国际商务场合常常显得不适应,而知识、文化、修养三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或许这里还有个“面子”的问题。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给后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拉门恭候来人乃是宾馆服务员的事儿。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还是至简的大道、不烦的要言。

如果我们的老总能像那位董事长那样及时奖励员工,那么这家公司的其他员工就会积极效仿;如果老总能利用权限形成内部制度,你的员工到了社会上也会自觉传递爱;如果老总还能自己给女士、下属(或自家太太)扶门,这更会让人民群众肃然起敬,他们内心定会萌生小女孩对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个企业里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门,这里就君子多、淑女多,门风正,人际关系和谐。

你习惯扶门吗?如你能因善小而为之,你就不愧为“好人”了。也请记得把它教给孩子。


《熬》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是世上最苦命的,可是你没看到多少人,是生生熬过无数个暗无天日的时光才苦尽甘来。他不是比你幸运,只是比你能“熬”。

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关键在于熬。

熬,不是逆来顺受的活着;熬,不是对命运的妥协。熬,是能量积蓄;熬,是生命升华。有些人熬着熬着,成功了;有些人熬着熬着,消失了。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时,不要抱怨怀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时;苦心人,天不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需要熬。

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实际上是在充电、是在进取。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熬,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过那3厘米,哪能6周就长15米。

熬,是一段痛苦而忍耐的过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美好的爱情状态。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路上,夫妻哪有不争执的时候。

忍耐了,宽容了,爱情就美好了;任性了,记仇了,爱情就悲剧了。

熬,是对命运的抗争和掌控。

有些人,得了绝症。当听到消息后,有的人,悲观认命,不久即离开人世;有的人,积极乐观,最终绝症奇迹消失。

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看你的人生态度。

熬,是生命最好的磨石。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也不肯轻言放弃。或许他们没有大事业,但在人生路上,已成赢家。熬得久了,心性磨练得坚韧了,他们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为可以被打倒,却绝不会被击垮的人。

马云熬不过阿里巴巴的前期岁月,则无后期的商业帝国。褚时健熬不过橘子长成的10年,哪有后来的创业成功!

熬,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

没有经历过“熬”的人,哪能知道“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理。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先兆。艰难岁月,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计人怨》

花时间去讨厌自己讨厌的人,你就少了时间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花时间去计较让你不爽的事情,你就少了时间去体验让你爽的事情。

恨,烦,焦虑,难过都是别人带来的,可时间是你的。

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让人牵挂。我们在今生,在那个地方,在一转身时,我们都忘不了那次邂逅,那份真挚。

人在的时候,以为总会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

生命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

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爱,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渐渐变得陌生。

优雅的人生,是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平淡的活法,滋养出来的从容和恬淡。

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心若急了,神驰,意乱,景衰,一辈子无论走多远,也都没什么韵致可言。

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

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使人思索,坚强,使人更懂珍惜。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人们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其实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做人,精一半让一半;做事,求一半随一半。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凡事不求十分,只求尽心;万事不讲圆满,只求尽力。

面对伤害,微微一笑是豁达;面对辱骂,不去理会是一种超凡。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宽容;退让不是无能,而是大度。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


《情绪就是心魔》

情绪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如果你的心是乱的,你看这个世上,也就是乱的。

你想的越多,遇到的麻烦就会越多;什么都不想,反倒一点麻烦没有。你怕的越多,欺负你的人就越多;什么都不怕了,反倒没人敢欺负你。你人品好,别人就来占你的便宜。你横一点,反倒都来讨好你。

所以,别一味退让,当受到委屈时,你要勇敢地说No。能让你笑着面对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不要对爱你的人太过于刻薄。

一辈子真正对你好的人也没有几个。多少人在一切都将失去时,才幡然醒悟:爱的宽厚,不能过度消耗。每个人都有脾气,为你忍下所有的怒气,仅仅因为那个人比你更心疼你。

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从明天起,做一个这样的人:率性而行,继之而悟,随遇而安。

以最自然的姿态和意愿去生活,你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快乐,将不可一世地蓬勃生长。

总有某段路,只能你一个人走。

总有许多事,需要你一个人扛。别畏惧孤独,它能帮你划清内心的清浊,是你无法拒绝的命运历程;别躲避困苦,莫让冷世的尘埃,冰封你的笑容,迟滞你的步履。走得越久,时光越老,人心越淡。忘不掉昨天,它就是束缚你的阴影;向往着明天,你才能描绘它的模样。

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那么多当时你觉得快要要了你的命的事情。

那么多你觉得快要撑不过去的境地,都会慢慢的好起来。就算再慢,只要你愿意等,它也愿意成为过去。而那些你暂时不能战胜的,不能克服的,不能容忍的,不能宽容的,就告诉自己,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幸福,就是当激情退去容颜衰老,牵你的还是那双不怨悔的手;就是当财富散尽一无所有,陪你的还是那颗不回头的心;就是当灾难降临众生远离,暖你的还是那份不冷却的情。

幸福很简单,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共同燃烧此生,奢侈、富贵、炫耀只是一层包装,只要你觉得是幸福的,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

你退缩得越多,能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有限;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在有些事中,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属于自己的,都要积极地争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而再的容忍,不能让别人践踏你的底线。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点。

一个人的内心,要像一捧清澈的水。风来,只是一道道涟漪,终究会归于平静;雨落,只是一些些涌动,终究会落幕成寂;云过,只是一道道风景,终究会成为记忆。守候一片自己的领域,无关尘世,无关风月,只是一种善良,一种责任,一种深深的爱恋。

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一对夫妻再吵再大矛盾,也不会轻易离婚,而一对情侣常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开了。说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坚守多长时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

情绪,就是心魔。当你决定不再在乎的时候,生活就好起来了。


《守骏如跛》

谁都一样,包括你我,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毫不珍惜,而对别人拥有的却十分艳羡。

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新衬衣心里就不平衡,却不看看自己脚上有一双新皮鞋。当你为自己脚上的鞋有些蹩脚而怏怏不乐时,为什么不看看街头那个买瓜子的,他失去了一条腿,拄着双拐在风雨中踟蹰。他连蹩脚的权利都失去了。

你能正常地呼吸,能不用别人的帮助走出室外接受阳光的抚摸,能下馆子,甚至能正常地听、看、说,比起某些人来,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他人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推车人。

事情又回到那个古老的命题,萄葡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狐狸嘴里说酸,心里却在想,那葡萄一定甜得了不得。犹如你看见别人的新鞋漂亮,真穿到你脚上,说不定蹩得你受不了呢。

最好的办法是,珍惜自己嘴里的葡萄,不管是甜还是酸。因为也许有的人嘴里仅有葡萄核或葡萄皮,甚或没有葡萄,而你毕竟还有一颗酸葡萄。如果碰巧你嘴里有一颗甜葡萄,那更应该珍惜了。

孔子游泰山,见到一个叫荣启的老头,穿着粗糙的皮裘,腰里系着草绳,却高兴地弹着琴唱着歌。

孔子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荣启回答道:“我高兴的事太多了,天下万物,唯人为贵,而我有幸成为一个人,这是值得我第一件高兴的事;男尊女卑,我有幸为男,这是我高兴的第二件事;世上人熙熙攘攘,有的人早夭,有的人未出襁褓就成了殇子,而我有幸活这么大岁数,这是值得我高兴的第三件事。”

你瞧,只要你是一个人,就值得庆幸。因为你不是任人践踏砍伐的草木,不是任人射杀宰割的禽兽,你有思想,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你是万物之灵,你不应该高兴吗?

北宋时那个以研究易经术数之学而闻名的邵雍邵康节,曾有 “五乐”、“五喜”、“四幸” 的生活态度。

五乐:乐生中国,乐为男子,乐为士人,乐见太平,乐闻道义。

五喜:喜见善人,喜见好事,喜见美物,喜见嘉景,喜见大礼。

四幸:幸长年为寿域,幸丰年为乐国,幸清闲为福德,幸安康为福力。以这个标准看现在,我们更应该乐上加乐。

你手里就有春天,为什么却羡慕别人花园里的鲜花呢?

“守骏如跛”,此语出自苏东坡之口。意即如果你有一匹骏马,应该像对待跛马一样善待它,呵护它。

珍惜你的幸福的骏马吧,艳阳天,芳草地,骑马漫步其间,慢慢去体味那份幸福感,且莫粗暴地鞭挞它,君不见,好些人还在步行呢。


《人生有五度,渡人也渡己》

跟王阳明学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个“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这就是:

胸怀有宽度,办事有力度,读书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说话要适度。

胸怀有宽度

佛家喜欢论“境界”,按照儒家的说法叫“胸次”。

王阳明讲,做人应当“胸次悠然”。

王阳明是个性情中人,平生主张尽性而为。

在他看来,一切本该顺其自然。

太过纠结在意,反倒成了内心的障碍。

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过去事放不下,未来事想不通。

胸次渐窄,人也就走进了死胡同,是谓“著相”。

懂得享受当下生活的人,对于过去的得失,不做无谓的计较;

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

他们胸怀宽阔、内心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纳进来。

人的胸怀也是这样,王阳明说:

“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杂草,去除那些无谓的烦忧,才能常保安宁祥和。

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是心学宗主,却也是一位实干家。

在他看来,任何成就都不是凭空想来的。

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够好,一定是功夫下得还不够深。

只要工夫深,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会不求自来。

王阳明自己饱读诗书,却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有机会就实践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钦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项工程。

王阳明以兵法统御之方,对工程队实行军事化管理。

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让民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

对待手下的管理人员,也以兵法约束和指挥。

在他的领导下,工程队的效率远胜平常。

等到工程建设完毕,他对兵法的领悟也更深了。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他看来,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这些都得在事上磨练。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稳。

读书有厚度

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为了积累人生的厚度。

有些人脑袋空空、腹内草莽。

无法在世间做出丝毫贡献,对于自己的人生也全无益处。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积自己读书的厚度。

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越厚重,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也会多一些。

王阳明说,书一定要多读,但不强求全部记住。

多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智慧,更是为了在反复思索中存养本心。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善辩。”

每读一种书,便能收获一种的好处。

有了知识的托举,人生便如顺水行舟、翼下生风。

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决定了起点。

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应往更高更远处看。

王阳明十三岁时,就向私塾先生发问:“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他:“读书考状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的确,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参加科考金榜题名,便是眼前最要紧的事了。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地说:“考状元不算什么,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唐太宗曾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取法于下,则无所得矣!”

意思是说,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中流;

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末流;

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到。

要有高于寻常的眼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说话要适度

中国人讲究“出言有尺,说话有度”,其实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言语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却势必伤人害己。

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与朋友对话,不宜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

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才是更容易被接纳的做法。

古人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把握说话的分寸,守好言语的边界。

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