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常看|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爲所欲爲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我們從未做好跟他們分別的準備。當意外快於明天先到,那會是多麼絕望的一件事。《百年孤獨》裏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席子。”世上最要感恩的人,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情。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浮世三千,吾愛有三,一爲日,二爲月,三爲卿。”“日爲朝,月爲暮,卿爲朝朝暮暮。”

一年很短,短得來不及細品初春殷紅竇綠,就要打點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遲暮。短短的一生,我們註定要和柴米油鹽打交道,註定輾轉在一件件瑣事裏,但還好,枕邊那個人夠貼心,你們還能互相依靠,製造驚喜。

“人生就是無數的遇見與離別,每一次相遇能爲你帶來歡樂與幸福,每一次離別也總能引人潸然淚下。”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惦記。當一個人真心在乎你,多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流露出愛的痕跡,哪怕是一個眼神,一顰一笑。

“去交會讓你開心的朋友,去愛不會讓你流淚的人,去向自己想去的方向,去完成不論大小的夢想,生活應該是美好而又溫柔的,你也是。”

女性就像是鮮花,需要的是一種默默的珍惜。就像是清晨的晨曦,夜晚的銀霜,輕輕呵護着她的前路。感謝時間讓我們的相遇,我還是相信緣分,因爲遇見你真好。時間溫柔了歲月,也驗證了人心,願最後我們都能釋懷一笑。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童年的經歷和陰影是人在終其一生都無法消弭卻總是試圖去填補的情感缺口。現代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洞察人性》中說,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感受到的特別壓力,必然會對其人生態度造成影響,並從根源上決定其世界觀和宇宙觀。

內心敏感的人,即便很受傷,也不會在外在表現出來。關於傷痛,我們都瞭解的太少。每次都把它小心翼翼珍藏,唯恐被人偷窺了去。卻任由它在心中獰笑着將你割裂開來,卻並不知道,如何與它把酒言歡、握手言和。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傷疤之所以會痛,是因爲我們熱衷於撫摸和回味。”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能夠寫出震撼心靈的文字的人,其內心必然是經歷過千迴百轉、甚至涅槃重塑的情感磨礪的。

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人如其文,見字如面。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寫道:“我所有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因爲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裏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痕。”1948年6月13日,在《人間失格》發表當月,他與山崎富榮一起相擁投入“玉川上水”,雙雙自盡。他最後的遺言是:不要絕望,就此告辭。明明那麼苦悶壓抑,卻無以言說。明明那麼熱愛生活,卻心負罪惡。明明充滿愛和希望,卻一直被冷漠與絕望裹挾,終至毀滅。

你的見識,就是你的層次。一個有見識的人,也許沒有走過很遠的路,但一定讀過很多書。

說話,往往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修養。高情商的人說話,讓人如沐春風;低情商的人說話,讓人如坐鍼氈。

不說窺探隱私之話。聰明的人,都懂得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人生如尺,感情有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做到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如此方得不負初見之歡,更不負久處不厭。不說抱怨之話。世界很大,社會很雜,總歸不能事事如意;生活瑣碎,人情繁雜,總有一些摩擦不順。每個人都很累,不是隻有你一個而已。抱怨不僅會浪費你自己的時間,還會讓你身邊人也覺得負能量。人生嘛,很難完美稱心,開心則順心。要學會不抱怨過去,不迷茫未來,只感恩現在。多一分知足常樂,少一分怨憤悲觀,日子纔會越過越順。不要隨意評價別人。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卻忽略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人總是習慣於在得知了一些信息之後,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視角評判他人。《殺死一隻知更鳥》裏有一句話說的好:你永遠不可能真的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你沒有過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他人。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人與人的環境、經歷各不相同,給對方留一份尊重,也是給自己留一份善良。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既保護了他人,其實最後也保護了自己。專注與自身能力的提升,過好自己的生活,纔是俗世中珍貴最高級的自律。不要比較別人的生活。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華的大船上,船上什麼都有,有一輩子喝不完的美酒,還有許多跟你一樣幸運登船的人。而我抓着一塊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過來,怎麼躲也躲不掉,隨時都有被淹死的危險,還要擔驚受怕有沒有鯊魚經過。你還問我:爲什麼不抽空看看海上美麗的風景?別用你的標準去定義別人的快樂,也別用你的人生去比較別人的人生。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因爲那終究不是你的,不要比較別人的人生,因爲那都是別人應得的。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有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賞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各不相同的人生軌跡,會有各不相同的風景,不比較,不打擾,便是幸福。不說帶情緒之話。相處中,我們常常把最差的情緒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了陌生人。因爲我們習慣於打心底認爲,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殊不知,最愛的人,才最容易被我們傷害。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發脾氣,是一種教養。我們要警惕本能,培養教養

將好情緒留給身邊最親近的人,纔是深入骨髓的教養。不要因爲熟悉而去放肆,不要因爲親近而去苛求。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有溫柔待人的善意,也有被溫暖相待的底氣。

該翻臉時就翻臉,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社會複雜、人心險惡,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一再忍讓。因爲,沒有底線的忍讓,只會換來他人的得寸進尺;沒有邊界的軟怯,只會換來對方的爲所欲爲。多少人,半輩子忍氣吞聲,卻落得個被同事刁難、被朋友玩弄的下場;多少人,幾十年委曲求全,只得到個被親戚嘲諷、被愛人拋棄的結局。所以,敢於與討厭的人翻臉,是一種謀生的智慧。

人這一輩子,沒有必要爲了討厭的人,讓自己活在痛苦中。記住:討厭一個人,就是要翻臉。不敢翻臉的人生,是一場災難。一味去給別人留一線,只會讓自己輸掉人生的底線;一心想着日後好相見,只能讓自己墜入現時的深淵。

一直把對討厭的人的情緒壓在心底,是會生病的。所以啊,做人,該生氣就生氣、該翻臉就翻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癌症性格”,大意是講:壓抑負面情緒、不敢表露情感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15倍。所以,面對自己討厭的人、討厭的事,該翻臉時就要翻臉!生而爲人,不輕易翻臉是一種修養,敢於翻臉卻是一場修煉。而那些不敢翻臉的人,往往都輸得很慘。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爲所欲爲。

生而爲人,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你的忍讓也不能沒了底線。給好人留下情面是一種修養,對壞人不留臉面卻是一種修行。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你的一味忍讓,只會成爲別人欺負你的藉口。唯有敢於對不值得的人翻臉,纔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有一種高層次,叫“善良有尺,忍讓有度”。作家馬德說過:“你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一定要有刺。”

你若善良隱忍,別人只會對你持續傷害;你若身上帶刺,對方反而對你尊重有加。欺軟怕硬是悲哀、但卻是人性。所以,高層次的人,都懂得適時翻臉。

做人,爲什麼要學會翻臉?“很多時候,‘翻臉’代表着你的態度和立場,代表着你的底線和原則,更代表了在人際交往之中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被尊重。”所以,做人做事,善良要有尺、忍讓要有度,該翻臉時、就要翻臉。

高層次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李白深知自己生性耿介,所以絕不“摧眉折腰事權貴”;嵇康厭惡出仕,遂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齊白石不想被小人一再消遣,所以在客廳上掛了“虧人利己,餘不樂見”幾個大字……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有一種高層次,叫“善良有尺,忍讓有度”。

人啊,就是要活得“帶刺”一點,該翻臉時就翻臉。餘華說:“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生而爲人,溫柔要有、善良要有,但身上的刺也要有。

還是那句話:給好人留下情面是一種修養,對壞人不留臉面卻是一種修行。

往後餘生,願你遇上喜歡的人,就大膽去愛;碰見討厭的人,也能果斷離開。

做人要有底線,無原則的遷就,換來得是得寸進尺。真誠與善良不能給錯人,你無私的付出,最後感動的是自己,你無數次的退讓,換來的是理所當然。相處是互相珍惜得來的,緣份是付出真誠攢來的,情感是真心贏來的,餘生別守着沒有迴應的感情,漫漫歲月別等待一個沒有歸期的人,真心與珍惜留給值得的人!更要懂得該翻臉時必翻臉,不能無原則的遷讓。

身上有刺、眼裏有光,內心柔軟!最好的狀態,是心懷善良,又不至於對誰都善良。

生而爲人,溫柔要有、善良要有,但身上的刺也要有。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就是要愛憎分明,何必別人打了左臉還要把右臉送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