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我还是我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文字了。

我也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或者说,是这两年都没怎么看过书了。

四月微风轻拂,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却已近毕业的尾声,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繁忙窃取了三年时光。回首这三年过往,最大的感受便是:生活马不停蹄,爱情颠沛流离。


就从疫情回家说起吧。从到家的那一刻起,开始参写导师的国/省自然项目,直到四月上旬,才算画上句点。最晚的时候,忙到了凌晨一点多,有时晚上十一点半还能接到导师电话。而后开始写自己的实验性英文文章,我还清楚地记得,5月12日晚上投出去的。经过这几个月的实地观察,我爸妈对我的忙碌有了切身体会。一直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回学校才知道,别人居然是在家度了个假。

回学校以后,先居宿舍隔离14天。导师可能又担心我无所事事而感到空虚吧,问我是不是想一想再做些什么,最后决定写篇英文综述。于是,从六月,我开始了边上班边写综述的生活。期间投稿的文章连续两次被拒,对心理是巨大的打击,自信心碎了一地,但不得不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另投。终于于九月收到修改信,认认真真逐条修改回复,在十月收到了录用通知。我的英文综述就是在白天上班,隔三岔五修改投稿文章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地进行。大抵在八月份完成,九月份修改,十月份投稿的。结果十一月就收到了杂志的查重报告,修改降重到崩溃,明明是我自己写的语言,居然和别人重复,含泪修改。每天改到十二点左右,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

十二月应该是唯一一个只有上班的月份,也是这个月开始,儿科迎来了一年最忙的时期,我且上了主夜班。2020年最后一天我是主班,从2021年第一天我是夜班,可能冥冥之中就在告诉我,要一心搞事业吧。每次主班中午必收病人,每次夜班也是越收越多,还有两次晚上去丹阳转运病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从2021年1月1日动笔写大论文,月末时大致完成。

没等我细致修改大论文,就收到了综述的修改要求,于是先把大论文搁置,埋头修改综述。大年初一的时候修改好了,但觉得当天发给导师不合时宜,于是选在大年初二上午,很快就收到老板回复可以的。返回去以后,小修了编辑提出的两个问题,终于录用了。本以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将近十次的清样实在是惊讶到了我,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认真。

二月份又参与了导师国自然的一小部分,大概小一星期,才终于又拾起大论文。直到这个月的6号晚上,才把大论文提交。本以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结果第二天下午就接到导师电话,没错,又一个任务来了。以致于小伙伴都感慨:我好像觉得你没有闲过。


可能在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眼中,或者说通过朋友圈了解我的人眼中,我是悠闲自得,十分惬意的。毕竟我分享的不是书法、绘画,就是定格瞬间的旅游美照。甚至有人怀疑,我没有在上班。对此,会心一笑。

可能在别人眼中,我很顺利,文章都发表了(一篇研究性SCI,IF:3,327,一篇综述SCI,IF:2.1,一篇北大核心研究性文章,一篇科技核心综述),工作也找到了(上海交大的一个附属医院)。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

最初,考虑到去魔都工作,生活压力会很大,房价十万起的地方,想想都有点可怕。而且,这并不在我的人生规划里,规划里是要去南京的,这种计划被打乱的感觉,我很不喜欢。辗转反侧了两晚,我终于做了决定,去上海。我问自己,究其一生,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是啊,我想要成为儿科领域的专家,那去上海,对于我的人生理想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就这样,我说服了自己,做了去上海工作的决定。

直到我签约完成,去见了主任,才知道,我要先专培三年,期间要求发表三篇SCI,其中可以有一篇综述。炸裂,我以为我只是去专心工作的。不仅如此,读博必须要辞职,不接受在职博士。我打算读在职博士的计划,就这样被击的支离破碎。再过几天,就是27周岁生日,实在不敢想象30岁之前的日子,结婚生子怕不是与我无缘了吧。想起初一时语文课的那个题,老师让在黑板写下五个你认为此生最重要的名词,然后一个一个划掉,最后只剩下一个,别人都是家人或者家庭,唯有我是事业。


小时候,坚决不当医生和老师,结果现在是医生,未来可能还会带学生;长大了,坚决不去北上广一线大城市定居,只想去看看,结果大五实习没去成上海,读研没去成北京,现在却要去上海工作。这让我感觉,冥冥之中,有一股魔力。但我还是喜欢用这句话解释: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

三年前,我选择了儿科,三年后,我还是我,依然热爱。我想三年后的三年后,依然如此,三年后的三年后的三年后……的三年后,也依然如此。所以,我有热爱,无所畏惧,反正这世界我只来一次,不会后悔,不留遗憾,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