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四大陷阱》

决定一个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

决定一个人层次的,不是他最出众拔尖的能力,而是人性低处的缺陷。

很多时候,我们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其实是陷入了这4个难以察觉的人生陷阱。

01

群思陷阱

人一到群体中,

智商就严重降低。

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进去发现座无虚席,无处落座。

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就只剩下他一人。

此时,吊诡的一幕发生了,这位大亨竟也急匆匆向地狱跑去。

原来,他想的是:大家都跑过去,莫非地狱真有石油?

心理学上,有一种羊群效应。

羊,是一种散乱的组织,总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可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狼和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本质是一种从众心理。

《乌合之众》里说: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

很多时候,我们就如同羊群中的某只羊,没有主见,在群体的氛围里,盲从的跟从别人制定的规则:

“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网贷消费也要精致生活。”

“身边人都抽烟,说这就是成熟,那我也必须抽。”

狂热的跟风做一件事,如果没想清动机和缘由,那么,你极大可能,只是被口号收割的韭菜罢了。

世间无数人,就这样中了生活的圈套,跳进了社会的坑。

从众很容易,那属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不从众却很难,需要一颗智慧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02

自律陷阱

持续性的自律,

造就了高手,

间歇性的自虐,

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朋友阿May掀开袖子,胳膊内侧露出几道“肥胖纹”——那是她过去长期体重飘忽不定,忽胖忽瘦的代价。

健身之风挂起时,在男友的催促和标榜自律的心理下,她开始疯狂减肥。

每日不吃主食,高强度运动,短时间内,确实瘦了不少。

但每每保持不到三个月,她就开始报复性大吃大喝,体重迅速回弹。

直到一次体检,查出了脂肪肝,阿May大为震惊,开始梳理新的自律计划:搭配饮食,规律三餐,每日早起早睡,辅助运动。

这次,她把规律生活变成了习惯,身体越来越好,还在运动中找到了释放的乐趣,整个人变成了易瘦体质。

到这,想必大家已经明白阿May真正改变的缘由所在。

之前阶段性的“自律”,是出于外界的评价和压力。

后来有计划的“自律”,则是因为,自己有着坚定的目标去做一件事。

不得不承认,飞速前进的社会里,充满了焦虑与压力,我们崇尚自律,希望自我改变。

却容易陷入一个盲目的“自律陷阱”: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知道该做什么,反正先忙起来再说。

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从没思考过,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走走停停,反反复复,持续性踌躇满志,间接性混吃等死。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而决定这棵树能否成植参天的,却是播种前的那一刻。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

用未来的愿景,规划好当下的目标,再付出努力,为之坚持。

03

自负陷阱

自负的本质是无知,

越固执己见的人,

认知水平越低。

康奈尔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专业喜剧演员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

然后,找来65名大学生为笑话评级,对比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幽默感排出名次。

之后,询问这些大学生,觉得自己幽默感如何。

结果非常有意思:

测试分数很低的学生,对自己的幽默感,表现出了超常的自信,他们认为自己非常的幽默有趣。

尽管只有12%的笑话判断对了,他们却笃定的认为,自己起码答对了60%以上。

相反,那些测试出来幽默感强的学生,反而对自己的幽默感给出了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价。

这,衍生出著名的达克效应:

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认为厉害,因为认知有限,自己无法察觉错误。

一言以蔽之:层次越低,越自以为是。放眼生活,达克效应无处不在:

越是没文化的人,越喜欢自吹自擂,不懂装懂;

越是非专业的外行,越喜欢对内行指指点点,觉得自己技高一筹;

越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越喜欢炫耀自己,还会自视甚高,轻视他人。

因为无知,所以自负。

正如古人所言:多闻者博,多见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开口就透露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人,多半是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

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所谓的优越感,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匮乏。

因为见过了广阔的世界,明白自己的局限,往往更加谦卑好学。

所以,无论何时,时刻谨记:谦受益,满招损。

04

痛苦陷阱

痛苦无法避免,

但苦难可以被选择。

笼子里关着一只狗。

它伸出爪子,想逃脱囚禁。

碰到栏杆的那一刻,笼子上的警笛响起,立马有人给它以电击。

狗缩回爪子,但渴望自由,依旧试着扒栏而出。

可每次碰到栏杆,它都会在警笛声中,迎来电击的疼痛。

如此循环,反反复复。

最后一次警笛响起时,在电击之前,人们就把笼门打开。

但狗却没有逃离,甚至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颤抖呻吟。

笼门始终打开,它,却再也出不去了。

这个经典的实验,验证了何为“习得性无助”:因为过往频繁的失败或惩罚,导致放弃努力的消极行为。

落到生活里,它也被称为,令人失败的思维毒瘤。

有人经历过感情的挫折,就沉溺过去,不可自拔;

有人工作一时受挫,便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是废物一个……

于是主动把自己放置到弱者的身份,从此畏葸不前,一蹶不振。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类似的习得性无助。

困在曾经的痛苦里,放弃行动和改变,恐惧明天,后悔昨天,也过不好今天。

心理学将人的痛苦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做pain,是我们真实体验到的痛苦,这无法避免。

另一种,叫做suffering,它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是痛苦产生后,因抗拒而产生的情绪,可以避免。

其实,真实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任何一种情绪产生之后,只要别抓着不放,它自己就会消失。

很赞成村上春树的一句话:

痛苦无法避免,但苦难却可以被选择。

接受痛苦,付诸行动,做出改变,方能翻越人生的山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性的陷阱,横亘在前行的路上,有些错误,可能终其一生难以避免。

而真正的聪明人,犯错后懂得及时止损,更能提前洞察到犯错的可能。

愿你我都能不断精进自己,每一天都优于过去的自己。

与朋友们共勉。


《一个人不开心的原因:智慧不够》

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A是事情,B是认知,C是情绪。

很多人一旦不开心,就觉得是A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出问题的可能是B,或者C。

庄子曾讲过一个“方舟济河”的故事,有人乘船被撞,他心中勃然大怒,以为有人故意冲撞自己。

但是突然发现撞过来的船上没有人,于是怒气瞬间消失。

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而是个人对事情的认知。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必须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以下五种人生智慧,帮你拯救所有不开心。

01

成长智慧: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思维。

对固定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场考验,考验失败说明自己无能。

失败会对自己身心产生巨大打击,不愉快的情绪接踵而至。

但是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考验失败,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

他们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在失败中寻找进阶之道,在失败中不断完善自己。

中国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本事是练出来的,只有在事上磨炼,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他讲课。

有一天他找到王阳明说:“您讲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务繁忙,无法经常来听您讲课。”

王阳明说:“为什么要放弃工作来修行呢!”

官员问:“难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吗?”

王阳明回答:“工作就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

生活中的每一次愠怒、每一次失败,都是修行的进阶之路。

对于别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是毒药,但是对那些修行者来说,这些都是人生进步的养料。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斋”。

每发现一点自己的弱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修养就更进一步。

所以求阙既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修行的智慧。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一时的得失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败。

所有磨难都是历练,所有挫折都是考验。

人生的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变成挑战的动力。

这样的人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轻易被打倒。

02

阴阳智慧:辩证地看待问题。

《雪心赋》里有这样一句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人生的祸福好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有人因祸得福,有人破福成祸。

明代初年,大将郭德成因为醉酒失言,得罪了朱元璋,被迫落发为僧远离庙堂。

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几乎无人幸免,但郭德成却因此逃过一劫。

清代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国,本来是天大的功劳。

但是他却因此得意忘形,放任官兵劫掠,贪婪无度,最终物议沸腾,被迫革职还乡。

老子说:“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在圣人眼里,美与丑,好与坏,其实差不了太多,二者彼此对立,却又彼此转化。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

真正聪慧的人都有辩证思维,从不局限于事情的一面。

他们得意时不猖狂,失意时不沮丧。

面对人生的得失起落,内心波澜不起,安稳平和。

03

转弯智慧: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古人说:“心随路转,路则常宽”。

人生之路,不只有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

懂得顺势转弯,人生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大礼仪事件中触怒皇帝,被贬云南。

仕途无望,于是他转而著书,在云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书四百余种。

整个明代无人能出其右。

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轻的时候仕途不顺,屡遭打击,心灰意冷之后主动辞官。

因为酷爱道家学说,便改行做了道士。

陶弘景遍访名山,编撰整理道家典籍,最终创立茅山宗,成一代宗师。

《易经》讲:“曲成万物而不遗。”

天地万物都是迂回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也不例外。

遇到那些注定行不通的路,切莫一味钻牛角尖。

条条大路通罗马。

懂得变通,学会转弯,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04

极简智慧: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

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在叔本华看来,快乐只在欲望满足一瞬间,其他时间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佛说:众生皆苦。

人生世间,苦是必然,甜是偶然。

想要摆脱痛苦和无聊,必须要减少自己的欲求。

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尽量戒除。

月薪五千不要幻想豪车别墅,妄念不除,一个人终生都会活在痛苦之中。

对于自己能力之内的欲望,也要尽量减少。

毕竟,一个人的欲望不加遏制,只会越来越大,一旦超过一个人所能满足的极限,灾难也就到了。

商纣王从一根象牙筷子开始,一步步走到酒池肉林。

为建摘星台透支民力,各地诸侯造反,最终身死国灭。

物质的满足终究会超出人的生理极限,但是精神不会。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往今来的哲人,愿意身居陋室,粗茶淡饭。

一方面是懂得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专注于精神和心灵的满足。

庄子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欲望、名利,而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当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时候,外在的物质也就很难成为他的牵绊了。

05

破局智慧:做自己的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这场局,一个人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难以自拔。

对于其中的恩怨得失,也就很难洒脱。

苏轼一生不顺,从北到南,一路贬到海南岛。

大半辈子都在漂泊的路上,但是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人生保持了一种距离感。

他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不妨跳出去,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再去看个人的遭遇。

这时候,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是浮云。

初入仕途,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悲痛之余,又遇官场险恶。

不得已,苏轼避祸密州,他说:“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人生百年,往远了看,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无望。

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这是一种修养。

再难的时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

不会顾影自怜,不至于自伤自叹。

情绪永远是智慧的天敌,智慧永远是情绪的克星。

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

人生是一场修行,如果一个人内心澄明通透,自然可以平静从容。


《一勺盐,悟人生》

一勺盐,

放进杯子里,会咸;

撒进湖水里,会淡。

说明容量很重要。

一勺盐,

含在嘴里,难咽,

放进菜里,味全。

说明位置很重要。

烦恼如盐,是咸是淡,

在于心的大小;

生活如盐,是苦是甜,

在于人的表现。

有时候,心情不好,

不是因为世事本身,

而是因为心的容量,

心宽,就不会愁眉苦脸,

心窄,就变得郁郁寡欢。

烦恼和快乐就是死对头,

你偏爱烦恼,快乐就会失宠,

你珍惜快乐,烦恼就会走开。

一切不好的情绪,想开了就是晴天,

所有悲伤的感情,看淡了也是财富。

活在这个世上,

让自己开心最重要。

忍耐久了,太憋屈,

压抑久了,人消极。

所以,不要为难自己,

与其小心翼翼看别人脸色,

不如轻轻松松让自己好过。

幸福在自己心里,

轻松由自己决定

快乐靠自己发现。

是你的命中注定抢不走,

不是的强留下来也没用。

活得洒脱一些,心胸开阔一些,

把复杂的世想的简单,就好办了,

把简单的事想的复杂,就棘手了。

做人,要有为人处世的头脑,

看穿,不必戳穿,

看透,不要说透。

不怀好意的,选择敷衍,

自以为是的,随他去演。

一辈子长不过百年,

很多人和事,很多情和爱,

遇见了就是收获,

无需强留身边,不用纠结感慨,

只要体验过,感受过,就不再遗憾。

认真努力的过好这一生,

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做怎样的人,

问心无愧,才算君子,

善良本分,才是好人。


《‘’养儿防老‘’的父母亵渎了神圣》

住在深圳的一对父母为给女儿凑到美国的留学费用,咬牙卖了大房换小房,女儿出国后,便与家里联系不多,待毕业后,称要留美工作嫁个老外,这让已退休的老两口彻底崩溃,“子女有自己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感受啊...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这对父母觉得,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出国读书...

父母养育子女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经地义的责任,还是一项投资?父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跟儿女捆绑在一起吗?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周国平老师如是说: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体验都是特殊的,若非亲身经历就不可能凭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在一切人间之爱中,父爱和母爱也许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极其本能,却又近乎神圣。爱比克泰德说得好:“孩子一旦生出来,要想不爱他已经为时过晚。”正是在这种似乎被迫的主动之中,我们如同得到神启一样领悟了爱的奉献和牺牲之本质。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本能便向经验转化,神圣也便向世俗转化。于是,教育、代沟、遗产等各种社会性质的问题产生了

养育小生命或许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种体验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可爱,交流和成长的每一个新征兆都叫人那样惊喜不已。这种体验是不能从任何别的地方获得,也不能用任何别的体验来代替的。一个人无论见过多大世面,从事多大事业,在初当父母的日子里,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面前突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小生命丰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个奇迹,可是,倘若不是养育过小生命,对此怎能有真切的领悟呢?

养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圣时光。报酬就在眼前。至于日后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顺,实在无需考虑。那些“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的父母亵渎了神圣。

父母对儿女的爱很像诗人对作品的爱:他们如同创作一样在儿女身上倾注心血,结果儿女如同作品一样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价值。

但是,让我们记住,这只是一个譬喻,儿女不完全是我们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发表,也会获得独立于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于此,就会可悲地把对儿女的爱变成惹儿女讨厌的专制了。

过去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所以,如果要说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其实,任何做父母的,当他们陶醉于孩子的可爱时,都不会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经忘记了孩子曾经给予他们的巨大快乐,也就是说,忘恩负义了。人们总谴责忘恩负义的子女,殊不知天下还有忘恩负义的父母呢。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自私的无私,一种不为公的舍己。这种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为孩子牺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最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的生活,孩子成长是必经的阶段,他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至于能走多远,就随他去吧!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

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

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

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

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

福临心享,祸至神伤;祈福避祸,人自安康。

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千眼,意在观世,千手,意在济世;人间福音,无过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

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

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修形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

赶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养性贵有恒。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

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一已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

爱可以扩展,爱可以延伸¨¨故大爱可以无过;爱要铭刻爱要珍藏¨¨故真爱永恒。

一已之光只是一点明亮,只有点亮大众之光,才会燃成一片光明。

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别人需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

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可以化敌为友。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

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

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三国演义的几个人性真相》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活的兵书,更是让我们学会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它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势,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现实真相。

其中,这4个人生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太任性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说起曹植,想必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才子形象。

不错,曹植是有才,但他的才华也弥补不了任性给他带来的损失。

作为曹操最属意的儿子,如果曹植能够抓住机会、深自砥砺,估计曹魏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曹操起初很欣赏曹植,甚至准备立他为世子。

只可惜,一手好牌被曹植打得稀烂。

曹植也和许多文人一样,平日里喜欢饮酒赋诗。

有一次醉酒后,曹植擅自打开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并在驰道上纵马狂奔。

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以死罪论处,也理所应当。

“擅开司马门事件”可以说是曹植一生的命运转折点。

曹操大怒,诛杀了负责宫廷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虽说曹植因为司马门事件,不再被重视,但曹操仍然心念这位爱子,想再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公元219年,镇守荆襄的曹仁为关羽所围。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曹魏连发多军前去支援,而曹植也恰巧是其中一军的统帅。

然而曹植好了伤疤忘了疼,一点儿也不懂得约束自己。

本是临危受命,可就在大军出发那天,曹植却因醉酒迟迟未能出现。

曹植“醉不能受命”,最后气得曹操只好收回命令。

至此,曹操决定彻底放弃曹植。

美国有句谚语:“任其自由,必自取灭亡。”

做人,可以有个性,但一定不要任性。

个性与任性,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个性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任性却是无态度的人生。

很多时候,越是任性的人,就越得不到自由;

反观那些严以律己的人,他们不放纵、不随意,似乎活得很苦,最终却能收获最甘甜的果实。

要知道,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往往也是最成功的人。

懂得闭嘴,真的很重要。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我们学会说话,只需要一两年,但学会闭嘴,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善于洞察人心,总能窥测出曹操的内心想法。

有一次,塞北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尝过后,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

杨修看到后,笑道:“‘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曹公是让我们一人尝一口啊!”

于是便和众人“一人一口”地把这一盒酥给吃光了。

杨修的锋芒外露,让曹操很生气,但曹操是谁啊?

那是出了名的腹黑,即使他在看不惯杨修,也不能随随便便杀人,而是要找个由头。

不久之后,杨修便亲自把这个“由头”送到了曹操的面前。

建安24年,曹操与刘备对峙于汉中,形势对曹军颇为不利。

一天夜里,夏侯惇向曹操禀请夜间口令。

正在吃鸡肋的曹操有感而发,随口说了“鸡肋”二字作为口令,杨修得知后,便命手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

夏侯惇见状大惊,连忙向杨修询问缘由,杨修笑着解释说: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要班师回朝了。”

只这一句话,便给了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曹操给出的罪名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就这样,向来以“才智”自诩的杨修身首异处了。

相比于杨修的祸从口出,贾诩就深谙“没事少说话”的道理。

作为三国中少有的得以善终的谋士,“少说话,多装傻”是贾诩的生存法则。

曹操晚年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于是便向贾诩询问意见。

曹操问了多次,但贾诩却迟迟没有给他答复。

有一天,曹操就问贾诩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贾诩回答道:“臣一直都在思考,来不及回答您啊。”

曹操又问:“那你想到了什么呢?”

贾诩这才说道:“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事情呢。”

这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没有立嫡长子为继承人,最后导致诸子相争,家业败尽。

贾诩此言,借古喻今,旁敲侧击,既保全了自己,又回答了曹操的问题,当真是两全其美。

《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多听,是成熟的表现;少说,是聪明的选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多做事,少犯错。

世界是嘈杂的,红尘是纷扰的,学会闭嘴,不但能够远离灾祸,也会让你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说话是一种本能,慎言则是一种修行。

因为每一句话中,都藏着一个人的修养。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没有了健康,纵然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用武之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据史书记载,青年时期的诸葛亮,身高一米八,“容貌甚伟”,妥妥一个健壮的山东大汉。

但就是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后来却因为健康问题导致“壮志难酬”。

刘备死后,蜀汉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曾有一日清闲,说是“工作起来不要命”也不为过。

为了平定南蛮叛乱,他曾“五日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风餐露宿,心力交瘁,健康也因此受到了严重损害。

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比如听闻勇将张苞去世时,诸葛亮不禁悲从中来,口吐鲜血,还因此卧床不起,不能理事。

后来关兴病亡时,诸葛亮又放声大哭,以致昏厥过去,半天才苏醒过来。

这一次次的昏厥、吐血,都是身体在向他发出“危险”的警告,可遗憾的是,诸葛亮并没将这些病症放在心上,他依旧为蜀汉燃烧着自己。

他六出祁山,事必躬亲,内心焦虑,导致健康每况愈下,最终落得个“秋风五丈原”悲壮结局。

假使上天赐予他更长的岁月,也许这天下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从梦幻开局,到悲壮收场,诸葛亮的一生实在让人感叹: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人生是场马拉松,上半程遥遥领先未必赢,下半程第一个撞线才是真正的胜利。

做人万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牺牲长久的健康。

要知道,人这一辈子,除了健康,都是浮云。

懂得控制欲望,人生才有希望。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这是《三国演义》中几名高手的武力排行,其中,赵云更是力压“关张”二人,排在了第二位。

在众人心中,只记得赵云是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三国战神,却经常忽略了他的美好品行。

其实,赵云不单是一位武将,更是品行高洁的无双国士。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兵攻占荆南四郡。

当时已经投降的桂阳太守赵范,为了讨好赵云,想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

这事如果成了,无疑是一段“抱得美人归”的佳话。

众人都极力劝说赵云答应这门婚事,但赵云始终没有被美色所诱惑,最终严词拒绝了这门婚事。

自古英雄爱美人,赵云自然是英雄,他也自然爱美人。

但相比于美人,赵云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再三思量后,最终选择拒绝这门婚事。

后来,当诸葛亮问起其中原因时,赵云说道:

“赵范刚刚归降,其心难测,赵云又怎能因为美色,而耽误主公的大业呢?

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刘备听后,不由得称赞道:“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的一生,慎始慎终,很少犯错,究其原因,当是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正如《说苑·敬慎》中所说:

“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能力有限,欲望无边,则事必败。

一个人最大的仇敌,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大越多,则越容易行差踏错。

假如有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那他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三国演义》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残酷而又现实的人生真相,但它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畏而止步,而是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

人生多磨难,看得清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清的人,处处是困境。

人生在世,我们需得活得明白通透:

循规蹈矩,才能活得随性;

学会闭嘴,才能多福少灾;

保持健康,才能笑到最后;

节制欲望,才能孕育希望。

如此这般,人生才能活得平安顺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