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不自由,写一万年也白费

我读帕斯卡尔,笛卡尔,才渐渐理解康德。很多人,包括邓晓芒说,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是那种业余兴趣,也就是不是很系统。这对哲学的理解就不对。我现在对邓晓芒没兴趣了,视野不宽。他不知道哲学的思本就是业余思考。

没有黑森林小屋,海德格尔就思不出什么来。没有康德的散步,康德也思不出什么来。

我看了康德传,康德并不是书呆子,相反他很喜欢和各种业余人士聚会探讨。

他和军官们,一些贵族子弟,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探讨。

这也解释了维特根斯坦为什么是天才了,他没有上过一堂正规的哲学课。

拿作家来说,舒尔茨这样的,可能没读多少哲学书,但是那种对终极问题的思考,远胜于一般的哲学教授。

佩索阿也是,他学文学专业,没毕业就退学了,泡图书馆读哲学。

不被任何东西套住,独立去看书

我们读名著名作审美,要抛弃任何陈言定规,自己心里得到多少就多少,不接受灌输

灌输进来的,不管对还是错,都是有害的。

就像器官移植一样,排异反应很容易害死人。

很多东西我并没有读到,是后来才得到印证的。

比如意象的核心地位,在我初步思考的时候,我并没有读到任何这样说的。比如胡塞尔关于意义的重视,再他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提到,他总是一带而过,因为他总是再分析。可是我想,他不可能仅仅将现象学当成方法啊,也别可能仅仅当做认识论,他一定是有追寻目标的。

换而言之,我没有交流的人,那就自由,读到什么就是什么

比如意向性,这个概念,再胡塞尔那里就不是布伦塔诺的概念,虽然是同一个词、

因此这个概念的翻译是不准确的。

或许翻译成向意性更好一点的。

我看海德格尔,他说不是问存在是什么,而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句翻译也很成问题,很容易误解,读起来好像是差不多意思啊。

那么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不是问存在是什么,而是存在的意是什么”。

这就区别了意和意义,因为汉语中“意义”往往是价值的意思。存在的意义,也即是存在有什么价值,这就误导了,很严重很关键的误导。

做这件事没意义,植树造林很有意义,  这里说的就是“价值”。

一般就是这么理解的,显然不是他说的“意”。

海德格尔的著作翻译版本很多,但没有一本注意这一点,伤害太大了。

我什么外语都不通,但是我就能读出来问题,因为我独立自主地读。

存在的意义,说的既不是意指,也不是“存在是什么意思”,而是“意”。因为它不能再解释,所以是“存在的意”。

也就是存在本身,或者“存在一般”。

当我读到“存在一般”,觉得这在说什么啊。  渐渐搞明白了,整体领会就可以明白。

所以几乎没人能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包括他们的学生。海德格尔就不能理解胡塞尔。  哈哈。

伽达默尔也没有真正理解海德格尔,虽然是他的嫡传弟子,被称为海德格尔唯一的阐释者

有点像佛经的“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还是领会偏了

这种薰陶无形中塑造了我的语言,反思一下,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不光文学,哲学也一样,我常常读的不是文字,我已经被感动了。

对语言就很敏感,我自己都觉得奇怪。

本来我不但语文不好,大学时对文学没有兴趣,去图书馆也少,毕竟工科专科学校,而且是新校区,没什么书。

当时还没图书馆,是一个图书室,毕业前,图书馆才动工,学校很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