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良,是给人留点体面》

前几天打开手机,被一个视频感动到了。

酒店老板,无意间推开包间的门,却发现服务员围在一起,正在吃桌上客人留下的剩菜。

员工们看到老板突然进来,纷纷停下筷子,脸上满是尴尬。

这时候,老板突然跑去自己拿了一双筷子,招呼着他们开始一起吃。

看完后,不禁为这个老板的智慧所打动。

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巧妙化解了尴尬,又给员工留足了体面。

有人赞老板的高情商,可我觉得高情商背后往往都是真善良。

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能力

还记得去年刷屏的那则短片吗?

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为了不让同学发现自己家庭的窘迫,每天带着空饭盒去学校。

每次下课后,他都是第一个走出教室,表面上是去洗手间,实际上是想去喝口凉水充饥。

像往常一样,他一下课去了卫生间。

肚子里发出饥肠辘辘的响声,脸色苍白的他,打开水龙头狠狠地咽了几口凉水。

回到教室,看着同学们开心地吃着便当,他脸上写满了失落。

肚子里发出饥饿的抗议,小男孩叹了一口气。

正当他盯着饭盒入神的时候,却发现了些“异样”。

好奇地打开后才发现,空空的饭盒里已经装满了食物。

此时,周围的小朋友有的对他投来了善意的微笑,有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继续津津有味地吃饭。

原来,善良的同学们发现了小男孩空饭盒的秘密。

趁男孩去卫生间的空档,他们商量好各自从自己的便当中,拿出一部分放到了小男孩的空饭盒中。

有人贡献了三明治,有人贡献了水果,有人贡献了胡萝卜……

空空的饭盒被塞得满满当当。

等男孩回来后,他们又特别默契地回到了各自座位上,为了不让小男孩尴尬,没有人戳破这个真相。

无声的举动,却是最暖心的关怀,看完后,觉得特别治愈。

正如片尾的字幕:帮助别人,方法永远比你想象的简单。

小孩子们用自己最天真的善良,维护了小男孩脆弱的自尊心,既帮助他解决了困难,又给他留足了体面。

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

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帜;是积德不需人见,善意匡如清流;是风光霁月,暗室不欺。

善欲人见,并非真善

作家瓦雷里说,世上没有什么比善意更为伤人。

善良需要方法,有时候不加遮掩的善良也会“灼伤”别人。

有一张摄影作品《牵手》,曾引发广泛争议。

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受捐助的小女孩低着头看着地面,捐赠的小女孩则擡着头往上看。

两人虽然牵着手,但是左侧的小女孩只是勉强伸出了一只手指。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左侧那个受捐助的小女孩脸上,写满了难堪。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真正的善良是从心底把自己和受助者安置在同一高度,而不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对受捐助者进行“施舍式救助”。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一位企业家向孤儿院进行了捐款。

但是在捐赠现场,他请来了电视台的进行跟踪报道。

面对大大的摄影机和主持人的连番追问,孩子们眼神躲闪,低着头,像犯了错的罪人。

这时,企业家不仅没有停止摄像,反而让孩子们亮出手中的捐赠品,对着摄影机微笑留念。

孩子们无奈,只好陪着苦笑。

主动向孤儿院捐款是件善事,但是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是行为,只能算伪善。

古人云“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施舍的善良,让人陷入难堪,即便是饿死,人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善意不仅仅是施予,更是尊重。

真正的善良,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给他人留足体面和自尊。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我们都知道王宝强出身草根,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被称为娱乐圈的“拼命三郎”。

在大火之前,他一直在剧组“跑龙套”。

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则“黑料”。

那时,他刚刚因几部戏崭露头角,还算是娱乐圈的小透明。

一次,他参加一个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在洗手间排队的时候,刘德华作为颁奖晚会嘉宾也走了进来,并且排在王宝强身后。

在荧幕上留下太多经典角色的刘德华,一直是王宝强的偶像。

见到偶像的他有些紧张,立即跑到刘德华身后,示意让刘德华先用洗手间。

虽然刘德华一直推辞,但是王宝强盛情难却,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好意。

王宝强说,因为自己打小在农村长大,没有用过感应水龙头,所以在洗手的时候特别尴尬,水龙头怎么按都不出水。

当时刘德华已经洗完手准备离开了,看到这一幕之后,他没有多问,而是直接走过来,将王宝强的双手托到了水龙头下,帮他解围。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让王宝强感恩至今,而刘德华却再没向别人提起。

不戳破他人的难堪,不炫耀自己的功德,真正的善良,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

其实,在我们身边,所谓的善事,倒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这些细节中的小事。

所谓的善良,也不一定是两肋插刀、生死相托的给予,而是在合适的时候,用聪明的办法,给他一个帮助。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杨绛先生的一篇课文《老王》。

老王是个三轮车伕,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相依为命,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在相处的过程中,杨绛夫妇却发现他身上老实厚道的品质。

所以,一直暗暗接济他。

因为另一只眼睛看不见,很多乘客都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为了帮他维持日常收入,杨绛夫妇却每天都照顾他的生意。

为了让他多挣点钱,他们主动招揽老王帮他们送冰。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意,也赢得了老王的友谊。

以至于老王在去世前两天,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了,还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带了上好的香油和“多得数不清的鸡蛋”去拜访杨绛夫妇。

“善行无辙迹”,真正做善事、行止高洁的人,做好事的时候,完全不着痕迹。

如春风拂面、暖阳在身,虽不见风过,但沁人心脾,虽阳光不刺眼,但足够温暖。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你的善良,就是你最好的福报。

古话说: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万千世界,无惊无奇,所见必有因果,所遇必有渊源。

看到别人陷入窘境,拉他一把,为他留一份薄面,为大家留一份体面,何尝不是人生修为。


《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前几天,一起校园暴力惨案震惊了所有人。

一位甘肃陇西的14岁少年,仅仅因为一副耳机,遭同校5名同学围殴,被活活打死。

看着这个新闻,我的心不禁揪了起来,这个孩子该多疼啊!

这个傻孩子被群殴,既没有跑,也没有还手。

被打完之后还走回了教室,没过多久,他开始呕吐,送往医院后陷入了昏迷,最后不幸去世。

作为一个母亲,为这个孩子痛心之余,也看到了最现实的一点,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导孩子应对暴力?

也许,仅仅是跑,已经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孩子。

儿子上幼儿园后,全家上下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被欺负。

没想到,前几天老公去接儿子,一大一小回家一声不吭。

我一看,儿子直接挂了彩,一双手上又是指甲印又是小伤口。

当时我就感觉热血上头,急忙问儿子:“童童,这是小朋友打的吗?”

他犹豫地说:“小辉抢我的小汽车,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他抓了。”

我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被抓伤的小手,心都要碎了。

一边给孩子处理伤口,一边抱着他来了一次“现场教育”。

“童童,下次如果有小朋友再打你、欺负你,要大声呵斥他,不听的话,你就打回去。”

“妈妈你说的,打人的都是坏孩子,我们不能打人!”

“咱们不做先动手的那个,但是如果有人恶意欺负到咱们头上,也得让他知道,欺负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人父母,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绝不是让他们被欺负的。

一味地忍让,既纵容了恶,也伤害了真正的善。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南京地铁上,一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座。

当他站起身之后,突然开始对一旁的17岁男孩发难:“你为什么不让座?”

没等男孩回应,男子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用脚猛踹男生胸口。

从头到尾,17岁的男孩像只乖顺的小羊羔,不还口、也不还手,无力地面对着陌生人的拳脚相加。

男孩“乖乖”挨打的样子,让人又气愤,又心疼!

我们常教育孩子,不要打人,要有礼貌,要宽容大度,但却忘了教孩子,当别人侵犯他时,只有勇敢地反击,才能保护自己。

而保护好自己,才是这世间生存最重要的法则呀。

别再说什么“打人的是坏孩子”。

我宁愿我的孩子做个“坏孩子”,也不想看到他老老实实地遍体鳞伤。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开讲啦》,观众提问:

“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嘛?”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欺负的案例:

孙女在幼儿园,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后扔下,直接磕到脑袋,肿了起来。李玫瑾教授就鼓励孙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这个说法当时引来了众多争议。

有人说,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吗?

还有人说,这是以暴制暴,把孩子教坏了。

为什么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教他打回去?

如果不反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恶判断,陷入坏人的恶里,终生受伤。

那个欺负别人的熊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别人,伤害别人。

永远不要低估了小孩的恶,因为他们对此毫无自控能力。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狭义地理解'打回去”。

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在于,要让孩子拥有不打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打,记得告诉孩子,遇见暴力伤害,可以这样做:

1、严肃地大喊

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严肃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一般情况下,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

我们研究过很多校园霸凌案例,无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2、及时求助

在语言劝告后,对方继续动手,基本上就能断定并非玩耍打闹,大概率可能是恶意伤害。

这时单纯的警告已无意义,教会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爸爸妈妈求助,或者打电话报警。

3、勇敢回击

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如果还继续打人,那么请告诉孩子,一定要勇敢地还手,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

善良,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

这些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坏人肆无忌惮地伤害我们。

我们的善良,一定要长出牙齿来,有原则,有底线,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4、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何时,遭受暴力威胁,不要瞒着爸爸妈妈一个人默默承受,爸爸妈妈会无条件地站在你这边。

读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胖胖的女生,一群男孩子总是揪她辫子、骂她“肥猪”。

有一天,一个男生又过去揪女孩的辫子,女孩搬起凳子砸在了他旁边,大吼:

我爸爸说了,你再欺负我,就要打回去!我打不赢,我爸爸就帮我打!爸爸打不赢,就告诉警察,警察来帮忙打!

自此以后,这群男孩,再也没有谁敢欺负这个女生。

父母的支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保护自己的决心。

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打回去”的底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处理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打回去”,从来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斤斤计较。

“打回去”,是给孩子勇气,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坏人,成为一个有原则的、善良的、快乐的人。

为人父母,我们理当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放下面子,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

春晚有个小品一直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郭冬临主演得《有事儿您说话》。短短不到10分钟的时间,郭冬临就塑造了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形象。

小品里郭冬临熬夜帮别人排队买票,还说是靠关系拿得票,就为了让别人觉得他四处都有关系,去哪都有面子。

小品有一些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这个小品的确反映的就是现实。

中国是熟人社会,面子在中国,不仅象征表面得颜面风光,还包括了其背后得人脉资源。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对“面子”如此执着的追求。

但对面子过度的执着真的好吗?

我有个朋友,买车的事提了很久了,过了一年了也不见他去提车。

我跟他去了几趟4S店,发现买车这个事他是真的很愁。各个品牌各个价位的车他都去看了,就是迟迟决定不了买什么。

说好听点是犹豫不决,其实就是QQ、夏利这档的觉得开出去丢人,奔驰、宝马这个价位的贷款也凑不够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多少人买车是为了面子?

之前网上有则新闻,一个80后男子月薪9千左右,辛苦凑了十几万首付买了一辆宝马。可是贷款刚还了三个月,手上资金链就断了。油还没加满过几次,车就要被银行收走了。

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消费观远远高出自己的收入好几倍,打肿脸充胖子,最后得不偿失的还是自己。

很多人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面子,为了面子,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但是这种无意义的尊严,争来又有什么用?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活的体面每个人都想。但是活的吃力并不是体面的必要条件,扛着高额的贷款负重前行就真的有面子吗?

和朋友、客户来往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过“给个面子”。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你来我往的人情是有必要的,但是“给个面子”,却把多少事情原有的规则都改变了。

有些事情要处理,不按规矩行事,一句“给个面子”再加上一份厚礼,再棘手的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求人办事的人走了捷径,帮人做事的人卖了人情。

升职加薪,项目合作,销售谈判,多少事情因为面子变得容易了起来。那些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就是因为面子不够,得不到应该有的回报,原本属于他们的,被更有面子的人捷足先登了。

面子在职场中无非就象征着存在感,你越有面子,说话的分量也就越足。追求更高的地位权利没有错,但不应该靠你来我往的人情换取。今天别人给了你面子,明天也会给其他人面子。

只有靠实力,真材实料换来的才是你应该追求的存在感,货真价实的东西始终要比徒有其表的更有分量。

男人对面子的追求,小到请客吃饭,大到婚姻事业。事业越成功,越有钱,男人就会觉得越有面子。

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得妻子比自己的薪水更高,甚至有人觉得女人就应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当个全职主妇。

表妹生了孩子后,就辞职在家带孩子,每天与家务为伴。

有一天妹夫带了几个同事回家吃饭,就因为表妹没有把房子收拾干净,妹夫在同事走后便大骂了她一顿。

平时里只顾应酬,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全都推给妻子,我想问问广大的男性朋友,这就是男人所追求的面子吗?

很多男人就是这样,看不起“家庭煮夫”,剥夺女人的事业,觉得男人打拼事业,女人围着家和孩子转就够了。都这个年代了,怎么还能有这种思想?

最后表妹还是不出意外的离婚了,现在有了自己的事业,带着孩子过的越来越好,反倒是妹夫,不仅家没了,工作也没了。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什么是真正的面子,是在酒桌上一饮而尽的豪爽,是不惜代价高昂还要维持的品质生活,还是在外高谈阔论,回家不闻不问的“洒脱”?

男人最重要的就是有上进心,但是上进心不应该用来追求面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面子是装点里子的门面,只要是门面,就有瞬间坍塌的可能。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本事要能配的上你想要的面子,有多大的本事才会有多大的面子。

别让面子成为你的负担。

用才华沉淀自己,不管是对家庭,对工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想要的面子自然别人会给你。

那些过度虚荣,太看重面子的人,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死要面子,迟早有一天会毁掉你!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

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给予别人帮助”的精神也确实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为了救急,他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胡雪岩收购自己的产业。

胡雪岩不敢怠慢,经调查属实后,立刻急调了大量现银,给出正常的市场价来收购对方的产业。那个商人惊喜而又疑惑,实在是不解胡雪岩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

胡雪岩笑着说让他放心,称自己只是代为保管你的这些抵押资产,等你挺过这个难关后,随时都可以来赎回属于你的东西。商人万分感激,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胡雪岩表示自己的敬意后便含泪离开了。

商人走后,胡雪岩的手下们也纷纷不解。大家问胡雪岩,为啥送上门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对方急需钱叫低价格,还对给对方银子。

胡雪岩喝了口茶,讲诉了一段年轻时自己的遭遇:“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店里的小伙计,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一次,正赶往另一户债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

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认识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也来为我打伞。”

说着,胡雪岩笑了笑:“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为你付出。刚才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慢慢积攒下来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这不是投资,而是救人,到头来交了朋友,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点就帮点吧。”

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后来,商人前来赎回了自己的产业,胡雪岩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人人都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官府百姓都对胡雪岩尊敬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项行业,总会有人帮忙,也有数不清的客户来捧场。

不在别人遇到苦难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落井下石。肯为别人打伞,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的是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定会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