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着》: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歌詞裏蘊藏了什麼玄機

【齊帆齊微課年度基礎營,第二十篇,共1431個字,累計27132個字】

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徐福貴告訴“我”這都是做人的道理。

只可惜,當徐福貴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他年輕時“踏錯門,睡錯牀”所帶來的後果足以夠他用後半輩子去承受。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是茨威格 《斷頭王后》裏的經典臺詞。這臺詞如同唐僧控制孫悟空的金箍棒,徐福貴同樣被牢牢地控制着。

餘華在他的著作《活着》韓文版自序裏的敘述也證實了這點: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徐福貴親手把自家家產拱手讓人,氣死父親,讓母親,家珍鳳霞跟着他受活罪。以至後來親人們一個個先於他而去,只剩下他和老牛時,他活着是爲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故事尾聲是用徐福貴的歌聲來作落幕。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是徐福貴一生的經歷總結。與其說是徐福貴人生寫照,不如說是徐福貴這一類人的人生縮影。

有人說餘華的《活着》悽慘悲涼貫通全文,讓徐福貴看不到希望。

但我覺得,作者這樣安排應該有他的用意。只是,有些事實,聰明的人不會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解讀。

就像作者在韓文版序言中說的那樣: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在我看來,作爲讀者,《活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讀完後同情徐福貴的坎坷人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讀《活着》之後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示?

如果讀《活着》之後之起到的作用只是在遇到困苦時鼓勵活着的作用,那未免也太淺薄了些。

作者對徐福貴年少輕狂放蕩不羈時敘述的篇幅不多,筆墨着重於財光家產後的一個又一個的痛苦經歷。

一個個痛苦經歷如同一根鞭子一次次的狠狠地抽打,才迫使徐福貴一點點的醒悟:

我爹死在我手裏,我娘我家珍,還有我鳳霞卻要跟着我受活罪。

對徐福貴這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說多少道理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我爹的布鞋和家珍的菜都管不住我的腿,我就是愛往城裏跑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諺語:有幾多風流就有幾多折墮!

不論是諺語,還是經書,都毫無例外地述說一點,福盡災來,祿盡人亡。

這道理,真正懂其中玄機的人不多。又或者,在得意之時忘形,即便是懂的人,也早把這玄機置之度外。殊不知,在這點上,上帝是公平的,沒有人例外。


而徐福貴的報應來得更狠些,因爲他既踏錯了門檻,又上錯了牀。災難發生在親人上。痛苦一次次侵蝕他,讓他長記性,刻骨銘心。

每一次親人的離世,都是對徐福貴年少輕狂時行爲的鞭打,直至只剩下他自己,宛如和尚般活着。

所幸他還有一頭老牛,聽他一遍又一遍地嘮叨着親人們的名字: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

聽他那粗啞的歌調: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好在,徐福貴在風燭殘年之時,把他總結出來的做人的道理“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傳給了“我”和村裏的人們。

我們跟着徐福貴在《活着》中痛,我們也跟着徐福貴在《活着》中悟,纔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給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活着本身,而且還是一種警示作用。以前車之鑑,用以律己,在成長的路上,不踩地雷,家庭和睦,才能走得更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