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事过,不追问》

人是种很固执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墙,决不回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结,解不开,就不放过。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选择飞蛾扑火,为自己的执念殉道。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个清清楚楚,问个明明白白,人活着,聪明有时候是一种罪过,糊涂反而会让你活得更好。个中差别,最重要的就是学会——

事过,不追问。

不追问,是种善良

微博之前很流行一句话:

“离开了,就别过问人家过得好不好;过得不好,你会心疼;过得太好,你会心塞。”

有些事,过去就过去了,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湿衣服。事过不追问,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放过。放过,就是慈悲。

我见过太多人,总是纠结在对别人的执念里。

知道别人离婚,便恨不得把谁先犯了错、为什么离婚、孩子怎么办、家里人啥意见全都刨根问底说一遍。

别人跳槽他要问,别人生病他要问,别人发条朋友圈他也要问两句。他们的兴奋不是来自对陌生的好奇,而是想要通过一连串发问来获得我比你好的慰藉。

这些人,说到底就一个字:坏。

情景喜剧《宋飞正传》里,有一次乔治突然良心发现,跑去参加了一个社区养老院的志愿者活动。他所帮助的老人已经86岁,伴侣去世,自己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养老院,但每天却过得异常快乐。

乔治在目睹这个事实后很困惑,一个人都这样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

于是,他不停追问老人:你害怕吗?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吧?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无可忍,非常愤怒地说了个字:滚!

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明显。

因为你层层逼问的过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划开别人不想被人看到的伤口。

多少曾经言笑晏晏的人,经不起久别重逢的考验,正是因为人们总是执着于了解别人的过去,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这样做。

只有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与表达欲,你的爱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你爱得鲁莽,别人承受得也吃力。

不追问,是种懂得

有些事,看透了,就不必说明。

想让你懂的事情,说话的人自然会解释清楚;不想让你懂的事情,你问再多也无益。

得不到回应的热情,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是人最珍贵的品质。因为很多时候,无意间的追问也是一种伤害,不论你承认或不承认,大部分尴尬都是因为一个本该闭嘴的问题所导致的。

就像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说的:“试探的背后有善良的旨意,但是试探的背后也潜伏着邪恶。”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分享,他说自己特别讨厌出现在人群中,不论对方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因为每次他和别人说起自己的病情时,得到的永远是一连串轻飘飘的质疑:

“你有啥想不开的呀?”

“你父母对你那么好,多想想他们,哪还有这么多矫情?”

“平时看你很阳光啊,怎么还得了这种病?”

抑郁症也是病,但是大多数人却只觉得抑郁症患者是想太多,是矫情,他们不做任何了解,就用一句“你要积极”、“你要乐观”来揣度你、敷衍你。

最后,那位知友写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别人眼中乐观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别人还以为你在荡秋千。

真得无法想象,一个人得经过多大的痛苦,才会写下这么刻骨铭心的文字。

做人,一定要懂得在该闭嘴的时候闭嘴,想是一回事,该不该是另一回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即便你不善言辞,也要学会辨别对方的意愿。

因为爱一个人,不是用你需要的方式去关心别人,而是用别人需要的方式去爱他。

就像我们从小就被长辈教育,不要在矮子面前谈身高,不要在胖子面前谈体重,不要在孤儿面前谈父母,不是因为这些不能谈,而是因为这些事情无法感同身受,只能报以温柔。

不追问,是种释然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而来去之间,最高的境界,便是在看透世事变幻的本质之后学会释然。

《爱在日落黄昏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回忆本来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这部电影里,曾经陷入热恋的两个人,在失去联系数年过后意外重逢,男人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女人也成了相夫教子的贤妻。多年不见,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模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当他们再次坐到一起聊天时,却没有一句话是关于对方的过去。

我想,他们之所以选择对最陌生的几年避而不谈,原因既是因为无从谈起,更是因为不必去谈。

好事坏事,都是往事,往事如烟,又何必琢磨。属于你的永远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你永远得不到,虽然他们曾经是爱人,但在那一刻,他们注定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人可以难过,但不要唠叨,不追问,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放过。

总是停留在过去的人注定不会幸福,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现在和未来。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而不是陷落在回忆的泥淖,像祥林嫂一样郁郁寡欢。

你能放下的越多,你能拿起的才能越多。

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有一种冰冷的默契,在私人领域,我们以互不干涉来保全自己,以心照不宣来成全对方,即便在无意间踏过了别人敏感的边界,也会熟稔地选择沉默,一个不问,一个不说,最终一笑而过。

这种默契看上去很冷漠,但常常却带给人温暖。

因为不是每件事上我们都需要享有知情权,有些事,知道得越多,就越坏,知道得越少,反而越美好。不追问、不纠缠,就是让我们拥有幸福的大智慧。

愿你也能不为往事扰,只为余生笑。


《余生,记恩也记仇》

人生漫漫长路,我们独自行走。有些路,走得很顺,我们喜笑颜开;有些路,走得艰难,我们深受折磨。

这一路,我们走得磕磕绊绊。时而有人主动递出一双手,带我们走过泥泞路;时而有人突然扔了一把石子,把我们伤得全身疼痛。

岁月渐去,我们慢慢成长,越来越明白,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人。有些是恩人,有些是仇人,恩人要报答,仇人要远离。

余生,记恩也记仇。

恩人,记得回报

谁是恩人?

是在你落后时,拉你一把的人;

是在你困苦时,雪中送碳的人;

是在你遭难时,帮助你的人;

是在你迷茫时,指点你的人;

是在你遭遇误解时,维护你的人;

是在你被全世界放弃时,坚定陪在你身边的人;

……

恩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爱人,也可以是你的同事、老师、同学、陌生人……

他们本可以不必助你,这世间,本就没有谁必须帮助谁的道理,哪怕是举手之劳,对你来说,也是一种理应铭记的幸运。

恩,要记得还,人生路上的小幸运,才会不断出现。做人,总要懂得付出,才能有所收获。人与人之间,你来才有我往。

恩人有难,不可逃避,主动帮一把又何妨;恩人有求,不可推脱,上前扶一把费不了多少功夫。

恩,还要记得传。予人玫瑰,才能手有余香,余香能吸引有感恩之心的人,一次次温暖的传递,会让有些人的路好走些,有些人的痛缓解些。

仇人,记得远离

谁是仇人?

是在你受挫时,奚落你的人;

是在你迷茫时,欺骗你的人;

是在你贫穷时,远离你的人;

是在你富裕时,利用你的人;

是在你悲痛时,往你身上撒盐的人;

是在你正常生活时,突然带给你灾难的人;

……

这样的仇,或轻或重,或大或小,你都得牢牢记住。

不是因为要寻找机会报复他们,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贵在人品。

伤害别人一次,自会在之后的某年某月,受到痛苦的反噬。那些恶劣的行为,是做人的反例样本,一个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人,本不该如此。

这样的仇人,你无需愤慨,无需悲叹,远离他们,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仇人最大的惩罚。其他的,时间自会还你一个公道。

人性之中,总有些阴暗的心思在偷偷发酵。但一个人可以为人,最重要的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别让仇恨蒙蔽了你的眼睛,别让仇人毁灭了你的余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该一起相谋的人,是恩人,而不是仇人。

仇恨会衍生出新的仇恨,而感恩才能传递出新的希望。

余生,记恩记仇,靠近恩人,远离仇人。做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普通人,有颗明媚光亮的心,做些助人为乐的事。

共勉。


《有远见的人,都带点心狠》

对坏人心狠,才能远离烂事

我表叔是个别人嘴里的“大善人”,最见不得有人来求他。

以前有个亲戚找他借钱,刚喊了两句苦,他就老老实实把压箱底的钱拿了出来,完全忘了自己家里也就刚刚够糊口。

后来自家有事需要用钱,他却拉不下脸去要。最后好不容易张了口,那个亲戚一哭穷,他就没辙了。

可问题是,那个亲戚前几天还晒出了全家去国外旅游的照片。

有人笑他傻,他就自我安慰道,吃亏是福啊。

虽然表叔能想得开,却让一家老小跟着他,把日子过得苦哈哈的。老婆经常为了钱的事跟他吵架,孩子也跟他不亲近。

有句话一针见血:“对坏人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

过于心软的人,看似是善良,其实是糊涂。为别人付出了这么多,却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团糟。

而那些活得明白的人,在为人处世中,都有点“心狠”。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从小在家里饱受排挤,长大后就干脆跟家里断绝往来,自立门户。

母亲去世了,她出钱一手包办葬礼,却没流一滴眼泪;二哥打伤了她,她坚持要报警,直到二哥当众道歉为止。

虽然有人说她心狠,却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就算别人再怎么作妖,她也很少受影响,照样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反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边哭着抱怨家人拖累了自己,一边又继续替家人擦屁股。循环往复,无法自拔。

对于那些消耗你的烂人烂事,对于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不妨学着“心狠”一点,该拒绝的拒绝,该拉黑的拉黑,不是我的一分不要,是我的一寸不让。

不必扭扭捏捏,拉不下脸,反正那些总让你为难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对孩子心狠,才能助他成长

BBC纪录片《生命之旅》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白颊黑雁是一种善于飞行的鸟类,每小时能飞行80公里,因为它们从小就受到严酷的训练。

小黑雁出生后不久,就会被爸爸妈妈带到几十米的悬崖边上,一只只排着队跳下去。

不敢跳的小黑雁,也会被爸爸妈妈催促着,扑棱着柔弱的翅膀,跳下万丈深渊。

跳崖的小黑雁存活率不到一半,只有活下来的那些,才能掌握过硬的飞行技能,将来离开了父母,也照样能活得很好。

《战国策》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

著名作家刘墉说过一段话,发人深省:

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孩子已变成笼子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首先他无法独立,其次他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所以家长常常觉得孩子不懂感恩,不会回馈,却不知道这种情况是父母宠出来的,孩子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老话说“慈母多败儿”,你对孩子太心软,孩子一哭闹就妥协,看似是爱他,其实是在慢慢毁掉他。

就像歌唱家李双江的教子之道:“不打儿子,舍不得,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舍不得管孩子的李双江,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进了监狱。

孩子闯了祸,你不严加管教,将来他只会把祸越闯越大;

孩子不肯好好学习,你不逼他一把,他以后走进社会就得处处碰壁;

孩子好吃懒做,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艰辛,日后他不仅不懂感恩,还会加倍向你索取……

没有孩子喜欢吃苦,但作为父母,宁愿让孩子先苦后甜,也别让他先甜后苦。

玉不琢,不成器。现在对孩子心狠一点,让他吃点苦头,得到历练,孩子将来才可能有出息。

对自己心狠,才能越变越强

看过这样一句话:

想要放下一个人,先狠心放下你的手机。

想要戒掉一种瘾,先狠心拔掉你的网线。

放下手机、拔掉网线说起来不过是芝麻小事,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安逸的生活人人都喜欢,没人愿意给自己找罪受。

就像有些人说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看书学习多无聊,不如打局游戏爽一爽;

每天加班多辛苦,不如刷刷抖音乐一乐;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更不要亏待自己,在床上赖到下午也挺好……

这些低质量的“垃圾快乐”,让你沉浸在岁月静好的错觉里,得过且过,蹉跎时光。你收获了短暂的快感,却付出了长期的代价。

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当初那些与你差不多的人,已经把你远远甩在了后面;

别人增长的是见识、能力和金钱,你增长的却只有年龄、体重和贫穷。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那些能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的人,对自己都有点“狠心”。

被称为“何仙姑”的超模何穗,为了保持完美身材,不仅严格控制饮食,更把健身房当成了家,从跑步、羽毛球到瑜伽,每天至少训练2个小时以上。

她的社交媒体上基本都是健身照,平时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跟朋友们玩扑克牌游戏,抽到什么就做相应的运动。

过硬的专业能力,让她连续8年登上维密的舞台,惊艳世界。

反观另一位模特,成名后就开始不停接综艺、晒美食,玩得不亦乐乎,不愿再费劲健身和训练。

没过多久,她就摔倒在了舞台上,成为众人眼中的笑柄。

你若不心狠,谁替你坚强。表面的风光背后,藏着流不完的汗水;所有的成就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对自己太心软,不断放低要求,就是在给自己挖坑。即使现在能享受一时的安逸,也一定会在未来的路上狠狠摔一跤。

对自己心狠一点,你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强大。即使遇见再大的风雨,你也能无惧无畏,从容面对。

《马男波杰克》里有句话:“如果你想要活下去,那你就要狠下心来。”

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于狠下心向自己“开刀”,切断无用社交,远离垃圾快乐,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

世界其实很公平,所有的收获都必须先付出,所有的得到都必须先失去。

要想活出自己的风采,就别再内心软弱,得过且过。

该断的东西断,该狠的时候狠。勇敢跨过障碍,果断切除懒癌,才能创造新的未来。

共勉。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有位作家曾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人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半生已过,才懂得沉默是金。“水深不语,人稳不言”,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说无意义的话。适时的沉默,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看破不说破,乃是大智慧

为人处世,看透不说透,是一种洞察,一种胸襟,更是一种大智慧。

《红楼梦》中,最欢快的一回当数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与鸳鸯为了讨好贾母,故意捉弄刘姥姥,嘱咐刘姥姥贾府吃饭的规矩,又说:“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吃饭时,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按之前的嘱咐,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擡头。”说完,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事后,王熙凤和鸳鸯向刘姥姥道歉,刘姥姥却笑着说:“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深受喜爱,凭的不是城府深,而是憨厚直爽,她饱经沧桑,看透人情冷暖,心里比谁都明白。贾府虽然富贵,暗里却笼罩着沉重又压抑的气氛。这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看破不说破,既能给大家带去欢笑,并因此获得贾府上下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莎士比亚曾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笨人。”

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善良的沉默,是智者的境界,因为心里充满了慈悲。

说话是天性,沉默是修行

英国声音专家朱利安·特瑞雪曾总结我们说话时最容易犯的“七宗罪”:

一、传播流言蜚语

二、随意评价他人

三、消极,负能量满满

四、爱抱怨

五、找借口推卸责任和过错

六、撒谎与欺骗

七、固执己见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或多或少都犯过几宗“罪名”。

古人说:“智者先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说话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一位高僧曾传授给贾平凹八字成功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什么是“守口如瓶”?

谣言谎言,不如不言;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

虚伪之言,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无信,不如不言。

祸从口出,沉默,可使自己少惹是非,少留把柄,不让杂念扰乱心志。

佛曰:“不可说,道家讲三缄其口”。孔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

是非对错,转眼就成过眼云烟。沉默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

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古龙也说:“越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语便越可贵。其人若论武功,气度必有慑人之处,其言之价就更高。”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三年无所作为,大臣以隐喻来劝谏:“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翔,不鸣叫,默然无声,为什么?”

楚庄王答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果然,半年后,楚庄王亲自处理朝政,罢除奸佞,提拔贤能,楚国迅速崛起,问鼎中原,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沉默是韬光养晦,在沉默中思考、积蓄力量。成大事业者,都有一段沉默期,十年磨一剑,出鞘必惊人。

不知不觉间,人生已过半

渐渐懂得了沉默的智慧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

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任你怎么说,安守我本分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